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体外培养的牛外周血白细胞中,环形泰勒焦虫裂殖子与裂殖体寄生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并且随着宿主细胞的分裂而分到两个子细胞中。焦虫染色质粒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随着焦虫颗粒的不断增殖,逐渐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体外培养感染焦虫的牛白细胞可通过伪足与细胞裂解两种途径向培养液中释放焦虫颗粒。释放到培养液中的焦虫颗粒对体外培养的健康牛外周血白细胞具有感染能力,感染细胞能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2.
张龙现  宁长申  蒋金书 《动物学研究》2001,22(6):511-515,T001
取 2日龄海兰雏鸡 5 0只 ,分为 5组 ,分别接种 0、 0 8× 10 6、 1 6× 10 6、 3 2× 10 6、 6 4× 10 6个鸭源贝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baileyi)卵囊。接种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剖杀雏鸡 ,取法氏囊、气管和喉头。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贝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鸡的喉头、法氏囊、气管。裂殖体有 2种类型 :Ⅰ型裂殖体含 8个裂殖子 ,Ⅱ型裂殖体含 4个裂殖子。子孢子或裂殖子在钻入过程中 ,虫体逐渐由香蕉形过渡到鼓槌形 ,最后形成球形的滋养体。带虫空泡分为有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和无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观察到小配子的释放和虫体寄生于杯状细胞的现象。贝氏隐孢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纤毛融合、脱落 ;致使法氏囊上皮肿胀 ,法氏囊粘膜表面形成皱褶 ,微绒毛脱落、融合、排列紊乱 ,粘液性分泌物增多 ,炎性细胞渗出  相似文献   

3.
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发育与裂殖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佩云  林昆华 《动物学报》1993,39(2):189-196
用单卵囊分离技术纯化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 Cheissin,1948卵囊。卵囊呈宽梨形,平均大小为27.38×19.97μm。在室温21—26℃,第63和116小时完成孢子化率分别为31%和71%。人工感染无球虫兔,潜隐期9天,排卵囊的持续期为9天,高峰期为感染后第12—13天。裂殖生殖4代,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和回肠的肠腺上皮细胞内,出现时间为感染后61—85小时;裂殖体有大小两种类型。第2代至第4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回肠,寄生部位扩展至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裂殖体。第2至第4代分别出现于感染后96—132小时;144—180小时;192—240小时。感染后73—216小时之间均见有含两个裂殖子的小裂殖体,大小为2.5—5.9×3—9.48μm;感染后96—240小时,见粗细两种类型的裂殖子,粗裂殖子有核1—8个,细裂殖子多为一个核。裂殖生殖寄生于空肠、回肠;仅在216小时曾在蚓突的个别绒毛和腺上皮细胞内见有裂殖体。12指肠、盲肠和结肠均未见虫体寄生。作者特别瞩目于试验中发现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多型现象,并将无性世代划分为4代。  相似文献   

4.
鸡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凌仙  陈信忠 《动物学报》1990,36(2):123-139
本文报告了鸡沙氏住白虫生活史及其全程发育。经人工实验和流行区调查证明,后宽绳蚋是该虫的自然传播媒介。孢子增殖在后宽绳蚋体内、经3—4天完成发育。无性裂殖体增殖在鸡的肝、肾、心、肺、脾、脑和肠等内脏器官组织细胞内进行,经4—9天完成发育,该裂殖体有二型,即肝裂殖体和巨噬细胞裂殖体。感染9—13天后,血细胞内的配子体发育成熟。感染后第15—25天末稍血液中出现虫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中华血簇虫在其无脊椎动物寄主中的发育已另有文描述。这里报道的是中华血簇虫在中华鳖中的发育。这一时期包括三个阶段: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和外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组织细胞内裂殖体产生14—32个裂殖子。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分为两类:一类是X裂殖体,它产生14—18个小裂殖子;另一类是Y裂殖体,它产生4—6个大裂殖子。外周血红细胞内的初期裂殖体可产生多至14个裂殖子,而随后的裂体增殖却产生越来越少的裂殖子,且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大小也渐趋变小。外周血晚期的裂殖体只形成2个裂殖子。配子母细胞来源于Y裂殖子。营养体是由上一代裂殖子向下一代裂殖体发育的中间时期。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熊猴和猕猴肝内第6、7、8天的红前期裂殖体。红前期裂殖体为椭圆形,较小,成熟裂殖体不超过30微米,含裂殖子平均约1500个。在发育过程中突出的特征是有细胞岛(Pseudocytomere)形成,完成裂体增殖时间仅8—9天。本虫株在形态及发育方面与猪尾猴疟原虫的OS株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7.
在疟疾免疫学研究中,为了制备裂殖子抗原,需要从感染血中分离出裂殖体期疟原虫昕寄生的红细胞,并对其进行短期培养,以收集细胞外的游离裂殖子。我们借用木下喜博用阿拉伯胶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淋巴细胞的方法,分离诺氏疟原虫裂殖体期感染的红细胞。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8.
贝氏隐孢子虫在北京鸭体内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贝氏隐孢子虫各期虫体均位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的带虫空泡中。在虫体与上皮细胞接触处,虫体表膜反复折迭形成营养器。子孢子或裂殖子与粘膜上皮细胞接触后,逐步过渡为球形的滋养体;滋养体经2—3次核分裂、产生含4或8个裂殖子的两代裂殖体,裂殖体以外出芽方式产生裂殖子;裂殖子无微孔,顶端表皮形成3—4个环嵴,裂殖子进一步发育成为配子体;大配子体含有两种类型的成囊体。小配子呈楔形,无鞭毛和顶体,有一个致密的长椭圆形细胞核,小配子表膜内侧有9根膜下微管;孢子化卵囊内含四个裸露的子孢子和一个大残体。本文是有关鸭体内隐孢子虫超微结构的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9.
李道生 《动物学报》1989,35(3):238-242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在实验宿主、中国水蛇肺部裂体生殖整个发育过程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成熟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的超微结构是相似的。裂殖子(3.4×1.3μm)外被由外膜和内膜构成的表膜,它与球虫一样具有包括类锥体在内的完全顶复结构。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和滋养体都没有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具有内膜的长形滋养体变圆,并外被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转变成为圆形的幼期裂殖体,然后发育成为成熟的裂殖体。成熟裂殖体(23×10μm)内含30—50个裂殖子。裂殖体内没有观察到残余体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寄生于小河口鲶(Parasilurus asotus)鳃上的单殖吸虫5新种,标本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呼伦湖)。模式标本存放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文中量度以mm计。 1.钥匙鲶盘虫,新种Silurodiscoides clavicula sp. nov.(图1) 小型鲶盘虫,体长0.440—0.540,体宽0.070—0.075。体前端头突二对,下埋四束头腺,背部二对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集合而成的眼点。肌肉质的咽呈圆形,在环形消化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和建立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含10%小牛血清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液(DMEM)和1640两种培养体系,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分别对出生后1、3 d和5 d的东方田鼠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 0.25%胰酶消化分离出生后1 d和3 d东方田鼠乳鼠皮肤较出生后5 d组织可获得较多数量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快速贴壁生长,一般6~7 d长满培养瓶,细胞纯度高,HE染色细胞呈长梭形,胞核明显;DMEM和1640两种培养液均可用于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但细胞传代后生长趋缓,只可传代2~3次。本实验运用组织块贴壁法未能培养出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确定了有效分离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日龄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海石斑鱼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分析、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特征分析对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其为一肠孢虫属新种, 命名为石斑鱼肠孢虫(Enterospora epinepheli sp. n.), 专性寄生于细胞核内, 发育过程与肠孢虫属模式种黄道蟹肠孢虫(Enterospora canceri)一致。早期单核裂殖体通过一层简单的电子薄膜与宿主细胞核质隔离。随后, 单核裂殖体发育形成多核裂殖原质团。此时, 细胞核出现明显肥大, 有的甚至被裂殖子胀破。裂殖原质团进一步发育形成多核产孢体, 并开始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这些与极丝及锚状盘有关的囊泡状结构聚集在藕核周围, 并组装形成微孢子虫特征性结构(挤出装置)前体。随后, 产孢体原生质团通过连续分裂形成一个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与细胞核直接接触, 并直接发育形成成熟孢子。成熟孢子椭圆形, 孢子长(1.56±0.31) μm (1.07—1.96 μm), 宽(1.08±0.98) μm (0.93—1.28 μm)。 孢壁分为3层, 外壁电子密度高, 厚(15.51±0.95) nm (9.87—26.18 nm), 内壁为电子透明层, 较外层更厚(81.13±2.71) nm (57.16—110.81 nm), 最里面为孢质膜。极丝为同型极丝, 共5—6圈, 分2排排列。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上皮杯状细胞核内, 肠壁脱落的内容物中也发现大量的微孢子虫。序列比对发现该种与之前报道的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待定种(Microsporidium sp.)序列基本一致, 与其他相似性较高的种类的遗传距离在0.162—0.225。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肠胞虫科的种类明显分为两支, 石斑鱼肠孢虫和肠孢虫属其他种类及毕氏肠胞虫聚为一个独立分支, 但不与该分枝中任何种类形成姊妹支。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利用致乏库蚊(Culex fatigans)作为实验媒介,把寄生在灰鼠蛇(Ptyas korros)的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感染到无虫的灰鼠蛇(渔游蛇(Natrix piscator)、三索锦蛇(Elaphe radita)和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sis);观察其生活史。首次描述了由x裂殖体产生的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经滋养体和幼小配子母体阶段发育成配子母体的过程,以及由y裂殖体产生的大裂殖子继续在内脏进行无性生殖的细节;在对广东肝血簇虫生活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肝血簇虫在脊椎动物体内发育的模式和血液时期各期虫体划分的形态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稻瘿蚊的天敌黄柄黑蜂个体发育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柄黑蜂是稻瘿蚊的群居内寄生天敌,常产卵二、三堆在寄主卵或初孵幼虫体内,每堆卵10多粒,每粒卵发育为一个体,是属单胚繁殖。卵梭状,长15微米,宽6微米。卵母细胞两次成熟。在日平均温度29.5℃下,卵核第一次分裂形成纺锤体大约在产卵后10—12小时,第二次分裂形成纺锤体约在产卵后24小时。在产卵后48小时,两个极体在卵的前端合并为极核,雌性原核和雄性原核在卵的后端合并为分裂核。产卵后2.5天,卵粒长大,此时称为寄生体,胚区及包围它的滋养羊膜形成。当寄生体发育至第4天,副核团分裂一大一小两块占据卵的前端。寄生体发育至5—6天,就变为圆形,胚核由一个分裂为2个、4个。卵产后8天,囊胚层形成。产后10—13天,寄生体长达300微米,宽192微米。卵期13—14天。幼虫期仅3天。蛹期8—10天。在一寄主内能发育9—61头黄柄黑蜂。雌蜂具有避免在同一寄主上重复产卵的本能。雌雄性比为8:1。每年发生8代,以早期胚在稻瘿蚊1龄幼虫体内越冬。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CBSF是一种运用于骨髓瘤细胞、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液。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几株骨髓瘤和杂交瘤细胞,它们能长期在其中生长繁殖传代,并保持杂交瘤细胞能持续分泌抗原特异的抗体。  相似文献   

16.
牛双芽焦虫病又称“红尿病”,在我州部分地区呈季节性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据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试制的国产贝尼尔,按3.5毫克、5毫克、7毫克/公斤剂量,对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轻型病例疗效为100%;对重型病例3.5毫克/公斤无效,5毫克/公斤疗效为40%,7毫克/公斤疗效为66%。贝尼尔对牛双芽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l)进行了传代周期1—5天的超微结构观察。从第49、61、68和84代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传代培养5天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胞质内粘液颗粒的数量随着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3—4天)逐渐增多,并有粘液在异常的部位(变性的线粒体)积聚;与此同时,线粒体的数量相应增加,内部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当细胞生长活动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2天和5天),粘液颗粒和变性的线粒体明显减少。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以及正常形态的粗面内质网少的情况,在传代5天内变化不大,提示该系腺癌细胞粘液颗粒的形成与正常的粘液腺细胞不尽相同。结合细胞内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有的板层体的存在,文中进一步讨论了SP-C-A-l细胞系可能来源于人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发生粘液化生,而使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粘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约氏疟原虫配子体在小鼠外周血中自然消长规律以及血传代数、接种剂量、无性体寄生率对配子体消长曲线水平的影响。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是兰多(Landau)等1965年自中非共和国红树鼠(Thamnomys rutilans)体内分离获得。与伯氏疟原虫(P. berghei berghei)相比,具有毒力低、孢子增殖要求的温度不苛刻、囊合子和组织裂殖体大、裂殖体含的裂殖子数目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适合Vero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本研究分别对Vero细胞的培养液、传代比例和接种浓度进行了优化.首先将Vero细胞在不同组合培养液中进行连续3代传代培养,筛选出适宜Vero细胞连续稳定传代的最佳培养液组成.然后分别在不同的传代比例和接种浓度下进行连续3代培养,筛选出适宜Vero细胞连续稳定传代的最佳传代比例和接种浓度.最终结果显示,Vero细胞在1.296%MEM溶液与特级胎牛血清的组合优于其他组合,可满足Vero细胞连续稳定传代.并且在该培养基的培养下,1∶6的传代比例为最适宜Vero细胞的传代比例,3×10^4/cm^2的接种密度为最适宜Vero细胞的接种密度.本研究最终完成了Vero细胞最佳培养体系条件筛选,并证实该条件满足Vero细胞连续稳定传代.  相似文献   

20.
氟苯丙氨酸常被认为是苯丙氨酸的拮抗剂,它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10 -3 m抑制虫裂殖体形成。用同步生长的培养疟原虫进行观察表明,2*10 -3 浓度下已可使疟原虫环状体难以发育成滋养体,并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