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19,(4)
<正>1929年12月2日傍晚,石破天惊,北京大学毕业两年的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使得周口店遗址震惊中外。那么周口店古人类的"家"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少有人谈起。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地质作用成就了周口店古人类的家——岩溶洞穴。化石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古人类的家——周口店遗址1913年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地质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1914年聘请顾问瑞典人安特  相似文献   

2.
印度新德里Safdarjang医院的矫形科医师们成功地用尸体健康骨代替损害的骨胳。在已施行同种骨移植的少数病例中发现,移植骨在3—4个月就完全愈合。Vishwakarma医师计划仿照眼库的模型筹建一个骨库。取自身体的同种骨移植物在头24小时必须保持在-197℃,然后在-40℃贮存直到6周方可使用。尽管Vishwakarma医师还未弄清防止免疫排斥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在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展开。由于YAC(YeastArtificialChromosome)克隆技术的建立及广泛采用,已使人类及其他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以DanielCohen(CEPH,Paris)为首,联合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12家实验室的35名 合作者,已完成了人类第21染色体长臂DNA的YNC克隆及重叠排序(Nature359,380-387,1992)。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医学领域,用小动物建立有关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感染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尤其是HIV-1感染的研究。这是因为HIV-1的易感性局限于人类。C.B-17-scid/scid小鼠由于T细胞受体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缺陷性的重新整合导致缺乏成熟的T、B淋巴细胞。现已在scid小鼠身上建立了两种人淋巴细胞chime-ra。第一种已经取得了成功。人胎儿肝脏和胸腺移植到肾囊内,最终在小鼠体内发育成正常的人胸腺组织。这种带人淋巴组织的scid小鼠被确认为scid-hu小鼠,它的胸腺组织易被HIV-1感染。看起来HIV-1的感染局限于新的胸腺组织。另一个人类淋巴组织s…  相似文献   

5.
家和万事兴     
“家,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 所有人都有一个家,是每一个人之出生和生活.并终生为它的美好而努力奋斗地方。家又称家园或”住所”,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人的一生和一切都与这个家相关。有一个美好的家是我们的梦。 社区是大一点的“家”,再大一点的家是城市和乡村;祖国也称为家,是国家;再大的是地球.称为“地球村”。从小到大,所有的”家”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人类的家。人类的家相连着生物的家.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有自己的家。它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类遗传研究部门从浦和市出土的约6千年前绳文时代前期人骨中,提取了遗传基因断片,与现代人资料对比,发现有1例与东南亚系的某人的基因断片完全相同。从骨中提取遗传基因比较困难。这项成就在世界尚属罕见。研究人员从5具人骨中提取了遗传基因,在约1克的骨片上加入盐酸,从这些骨骼样品中溶解出入的线粒体细胞内的小器官的遗传基因,并通过其他酶进  相似文献   

7.
旧石器的制造与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一道华丽的曙光,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单一的石制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不断进化的人类的需要,更加复杂的复合工具开始出现。所谓复合式工具,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  相似文献   

8.
据英国伦敦《今日考古》杂志报道,最近在以色列港市海法以南的卡梅尔山一座洞穴里,发现了距今6万多年的一具尼安德特人骨,为人类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这具人骨发现在最晚冰期地层中,它的发现有可能为解答以下问题提供线索:尼安德特人当时在该地是如何生活的?尼安博特人是不是以后被现代人取代的一个不同的种,抑或是早期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化支系?该卡梅尔山洞穴距海法以南15公里、地中海海岸3公里。发掘工作是由一支法以多学科工作队主持的。发掘人员清理洞穴内的居住文化层时,在一处浅坑穴中发现一具尼安德特人骨。其左手搁放在胸前,右手置于腹部,除一枚上齿外,颅骨全无,下齿和下颌骨仍存:保存完整的颈椎骨说明尼安德特人生前成直立姿势,可能已经产生了语言;下肢骨大多散失,骨盆属尼安德特类型,较之现代人稍宽。这具人骨  相似文献   

9.
美国医学家发现,经过处理的珊瑚礁似有希望代替人骨而用于重建外科。珊瑚礁几乎可以天衣无缝地与人骨结合,从而成为人类骨骼的理想的替代物。观察表明,人体断碎骨骼的露头和血管可以长入邻近的珊瑚礁移植假骨的丰富的孔道,从而产生永久性的移植效果。珊瑚礁移植假骨不会在人体引起免疫或炎症反应。对19例用珊瑚礁假骨移植物来修复骨折,包括支持人体大部份体重的股骨骨折病人的3年跟踪观察表明,移植的假骨可与真骨牢固地愈合。整形外科医生还将珊瑚礁用于颜面重建,例如用它来修复被癌症所摧毁的颌骨。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4,(8):42-43
动物学,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国际动物学大会,最早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1998年,法国动物学会借巴黎国际博览会的机会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动物学大会,此后70年间,大会在不同的国家定期举办,参加的人数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两千多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它们引起了人类发展和疾病研究的兴趣。在这项对树鼩,鼠,狗,狒狒和人类的骨骼超微形态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定性分析了骨骼的微观结构和形态,以评估树鼩对人类的亲近程度。在3只成年雄性树鼩 (滇西亚种)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股骨中,使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样品制备和染色共聚焦成像研究了皮质骨的骨元结构,并使用酸蚀刻SEM观察了骨细胞穴的形态。总体而言,树鼩中骨样形成物的密度和结构以及骨细胞穴的形态更像鼠, 与人类,狗和狒狒都明显不同。这些发现表明,尽管树鼩在系统发育上比鼠更接近人类,但它们的骨骼超微形态仍与鼠接近。这是除狗和狒狒之外,第一次对树鼩的骨元和骨细胞穴进行超微影像的研究。这个比较研究的结果丰富了我们对早期灵长类动物骨骼发育,适应性和进化的理解。未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比较研究来表征树鼩骨骼的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12.
人和动物体内有骨和软骨。他们都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骨是支持结构的高级形式,而软骨则代表低级形式。从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两方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鯊鱼一类的骨骼全是软骨,根据这一特点名之为软骨鱼类。它们在分类上位置很低。从硬骨鱼起直到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骨骼进化为硬骨,但是这些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在骨未发生以前先形成软骨,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遥远的3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不断进化,人体的构造、外貌也在不断地变化。几十年来,古人类的整体骨胳以及保存良好的古尸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它们为研究人类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你可曾注意,从最早的猿人到现代人类,古今中外不论是何人种,所有的正常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特征——对称现象。入的肤色、毛发的分布,五官的形态,四肢、躯体和骨胳都是呈左右对称的! 一个合子中的对称其实每个人生命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骨植入材料的力学分析,从仿生学原理入手,建立六自由度的手夹持结构的力学模型,设计了骨切割设备夹持手机械结构。它能适应不规则形状骨材料的加工,满足临床对不同规格产品的需求,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骨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了基于全面稳定性指数(global stability index,GSI)理论预测庄河大骨鸡保质期的新方法。方法:基于恒温加速实验,测定大骨鸡于4、10、20、30 ℃储藏温度下的感官、汁液流失率、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变化规律,建立大骨鸡GSI保质期预测模型。结果:计算得到的GSI值满足零级动力学模型。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25.52 kJ/mol和11 027。GSI实验值和预测值相对误差绝对值在10%范围内。通过GSI模型预测,获得大骨鸡在4、10、20、30 ℃下的保质期分别为5.9、4.7、3.2、2.3 d。结论:建立的 GSI 预测模型在4~30 ℃储藏温度范围内能够有效预测大骨鸡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初,欧美一些学者开始较多地研究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皮质骨的力学性能,研究的中心围绕着不同种系哺乳动物初级骨力学性能的差异和人次级哈氏系统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两个方面。通过对骨组织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的分析以及利用超声波和γ—射线测量骨的致密度,将骨加工成一定形状放在特定的机器上,测量其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拉强度、疲劳强度等。根据组织结构、密度与机械性能的关系,通过数理统计,提出结论并评价各个测量方法的意义。本文拟就人和哺乳类动物皮质骨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作一回顾,并对各种测试方法的意义作一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交瘤技术使鼠源单克隆抗体(鼠单抗)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但随后出现的人抗鼠抗体等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鼠单抗的临床应用。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和全人抗体,同时也涌现了各种单抗衍生物,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不足,未人类疾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我们就上述治疗性抗体人源化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邢松  周蜜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4,33(4):471-482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造成的具有地域差别的人群标志性体质特征是研究人群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作为臼齿形态测量的组成部分,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在人类演化以及现代人群关系上的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人类学界的关注。然而,迄今对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群之间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代表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的208枚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研究发现,上颌第一臼齿四个主要齿尖相对面积在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亚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近中齿尖(原尖和前尖)相对面积较大,而远中齿尖(后尖和次尖)相对面积较小。非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各齿尖相对面积均较亚洲人群具有更大的变异,尤其在原尖和次尖相对面积上。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9.2%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通过与化石人类相关数据的对比发现,非洲现代人比亚洲现代人在原尖和次尖相对面积以及前尖/后尖相对面积比例上更加接近于人类演化的早期形式。现有的证据显示,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在齿尖相对面积的分化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更加精确的分化时间需要结合更新世晚期甚至中期化石人类数据去获得。本研究揭示出的非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高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相对原始性在现代人形成与分化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透明骨骼双色法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成体和亚成体舌器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在成体中,下舌软骨中部交叉;角舌软骨末端被第一下鳃骨和第一角鳃骨的愈合体遮盖;具有基鳃软骨角状突;第二角鳃骨骨化;尾舌骨骨化,呈"一"字形。在亚成体中,下舌软骨中部未交叉;第一下鳃骨和第一角鳃骨单独存在;无基鳃软骨角状突;第二角鳃骨未骨化;具有第三、第四对角鳃骨,且均为软骨;尾舌骨未骨化,成"1"字形。这些形态特征的改变可能由舌器在成体和亚成体阶段的功能所引起。  相似文献   

20.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