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瓜果肉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从南瓜果肉中提取色素的方法,并对它的光、热、酸、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性质较稳定,且原料来源广泛,提取工艺简单,着色效果好,是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理想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色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五味子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及色素稳定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吸光度值的变化为指标,研究色素稳定性。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乙醇浓度45%,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0min;五味子色素光稳定性较好;在酸性、弱碱性条件下稳定,当pH≥12时出现颜色变化;对糖、氯化钠有一定稳定性;抗坏血酸和Na2SO3对色素影响较小;苯甲酸钠和H2O2对色素影响显著;金属离子Ca2+、Mg2+、Na+对色素无明显影响,Fe2+、Cu2+、Al3+对色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三叶海棠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三叶以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化学性质,提出了NaOH-热水浸提法,测得其在酒精及NaOH溶液中的最大上波峰为382nm,查明该色素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生、耐还原性、耐热性、抗氧化性,发曹春在权性条件下耐光性能极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小檗色素的提取效果,以及不同pH、不同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檗色素在40%的乙醇溶液及水中的溶解效果最好;在酸性条件下色素较稳定;铁离子对其有增色作用;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均有影响,其中以还原剂影响较大。通过对小檗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该色素在化妆品、食品、染料、饮料等工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乌饭树叶色素提取工艺及色素性质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乌饭树叶色素的提了工艺及其色素的性质。确定了温度为55℃,55%的乙醇作溶剂,提取时间不超过6.5小时为最适宜条件。本文还对乌饭树叶色素的紫外吸收光谱、pH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该色素对蛋白质和淀粉的着色能力进一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黑果枸杞中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黑果枸杞中色素及其化学性质。提出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热水浸提或酒精浸提。测得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查明该色素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还原性、耐热性,其在酸性条件下耐光性能极佳。  相似文献   

7.
8.
榆叶梅天然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以新疆地产榆叶梅花为实验材料,对榆叶梅花食用色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物料配比进行不同组合的对比实验研究;对光、热、pH值、还原介质、氧化介质、蔗糖、防腐剂、维生素和金属离子等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叶梅花色一本正经不为水溶性色素属黄酮类色素。适用pH值范围较广,尤其酸性状态pH1-5最佳;蔗糖和防腐剂以及金属离子Zn^2 、Mg^2 、Ca^2 、K^ 、Na^2 对色素稳定性无不良影响;耐氧化剂与还原剂性能较差;而Fe^2 、Fe^3 、Cu^2 、Sn^2 、Pb^2 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其颜色相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紫红丝膜菌子实体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稳定性。色素最佳提取条件为以80%乙醇60℃下提取2h,影响程度为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色素对自然光、紫外光不稳定;酸性条件下为紫红色,碱性为堇紫色;对Fe3+不稳定;对氧化剂不稳定,对还原剂稳定;对常用食品添加剂相对稳定;温度的变化对色素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提取细胞色素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以猪心为原料提取细胞色素C的小批量实验结果。通过十批次的实验,经含量、活性和收率等指标的测定,平均收率为198.56mg/kg,活性在96~110%之间。此收率稍高于国内报道的提取细胞色素C最高水平(198.23mg/kg),超过省内生产厂家的标准。提示用本文采用提取精制细胞色素C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蜀葵花红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蜀葵花花色鲜艳 ,产花量大 ,具有活血、通便、消炎、消肿、解毒等药理作用。本文对蜀葵花红色素的提取及其对光、热、氧化剂、还原剂、食品添加剂、酸、碱等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蜀葵花红色素在酸性介质中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并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证明其安全无毒 ,表明该色素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菍果实红色素的分离及组成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福建产地菍果实红色素利用纸层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等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菍果实红色素的两个主要成分初步推测为芍药定—3—葡萄糖苷(Pn—3—glu)和芍药定—3—芸香苷(Pn—3—rut)。  相似文献   

13.
RP-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了国内首次用RP-HPLC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方法,并详细考察了2个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对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不同采收期的虎杖根及根茎以及虎杖的不同部位共25个样品中的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了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产地、采收期及部位的关系,为虎杖资源的合理采收利用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阿拉伯胶为主要壁材,阿拉伯与蔗糖为复翕才的九狮子草红色素的微囊化方法,并对微囊红色素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要拉伯胶与蔗糖配比为2L:18的微囊化色素液理化性质较稳定。为九了草红以纱应用于食品生产及微囊化技术中壁材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康乃馨红色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树脂吸附和分离康乃馨红色素 ,比较了 4种树脂对康乃馨红色素的吸附。结果表明 ,四种树脂对康乃馨红色素的吸附效果均较好。本实验选用AB 8树脂作吸附剂。洗脱剂用 6 0 %的乙醇 ,洗脱效果好 ,产品杂质少 ,色价高 ,且使用 2 0次后其吸附性能稳定 ,所以选用AB 8树脂吸附康乃馨红色素  相似文献   

16.
食用天然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食用天然色素的一般提取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并实验分析了光、热、酸碱、防腐剂、氧化还原剂对萝卜红色素、郁金香红色素、郁金香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表征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含硫化合物还原红曲色素,红斑素和红曲红素分子中的环羰基还原成羟基,得到水溶性红白曲黄色素.以 UV-Vis、IR和(?)H-~(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色素的吸光度随pH增大而略呈上升趋势,避光可明显提高其稳定性.除Mg~(2 )在pH9下使其溶液产生沉淀外,Sn~(2 )、Ca~(2 )、Fe~(3 )和AI~(3 )均不影响其稳定性.不同pH和温度下加热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对其热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杨梅果实发育进程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乌紫’和‘荸荠’两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测定了干鲜重、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蔗糖和己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杨梅果实的干鲜重、含糖量的快速增长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快速下降均发生在果实发育后期。成熟‘乌紫’杨梅果实的蔗糖含量约占总糖的2/3以上,而‘荸荠’杨梅仅为总糖的49%。‘荸荠’杨梅的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活性随着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乌紫’杨梅的则变化不大。两个品种的蔗糖磷酸合酶活性随着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但蔗糖合酶合成活性到果实发育中期后下降。两个品种的己糖激酶活性变化相似,但果糖激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9.
Protoplasts from two green pigment mutants of Porphyridium sp. (UTEX 637) containing a low phycoerythrin level were fused by exposure to polyethylene glycol (MW 6000) combined with a short heat shock (45° C, 5 min). Following regeneration on agar plates, red colonies arose in which complementation of the phycoerythrin deficiency had occurred. The complementation frequency was estimated to be 0.2%. Eight progeny showing red pigmentation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nsecutive transfers on agar plat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usion progeny revealed that their phycobiliprotein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per cel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ir parental mutant strains and, in most strain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ild type. The fusion products proved to be stable over many growth cycles. The DNA content of the wild type and of the parental mutant strains was about 0.05 pg-cell?1. Fusion progeny strains showed a variable DNA content: a few fusants contained the same amount of DNA as the wild type and the parental strains, while others had about 50% more DNA per cell. The DNA content of one of the progeny strains (CF1c) was double that of the wild type (0.1 pg. cell?1). Cells of this fusion progeny contained one nucleus per cell, which suggests that nuclear fu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diploid followed cell fusion. Analysis of phycobilisome components of CF1c revealed complementation of linker polypeptides associated with phycoerythrin (γ subunits). CF1c contained, like the wild-type strain, four linker polypeptides; all of these were absent in one parental strain and one was absent in the secon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rotoplast fusion, formation of somatic hybrids, and the apparent completion of a parasexual cycle in a red microalga.  相似文献   

20.
对紫玉盘属8种,杯冠木属3种和Ellipeia属1种进行了叶的比较研究,以调查不同种之间解剖学的不同点,这对种的鉴别和了解它们的分类学意义可能是有用的.有意义的解剖学特征是:末端石细胞,表皮细胞的晶簇,毛状体,在中脉和叶柄的薄壁组织内的短石细胞以及中脉和叶柄横切面的形状.有某些特征仅出现在某些种中,这对种的鉴别是有用的.结果亦显示这三个属的联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