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治疗并发高脂血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及合用格列吡嗪对辛伐他汀的增效作用。方法:将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和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6个月治疗后,测量血脂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活性和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及其IMT值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辛伐他汀单独治疗相比,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的TC、TG和HDL-C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LDL-C显著减少(P<0.05),两组间ET-1和TNF-α以及IMT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活性,进而对颈动脉粥硬化具有治疗作用,而合并格列吡嗪治疗能够起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军  曾慰  胡名松 《生物磁学》2011,(10):1907-190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治疗并发高脂血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及合用格列吡嗪对辛伐他汀的增效作用。方法:将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和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6个月治疗后,测量血脂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活性和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及其IMT值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辛伐他汀单独治疗相比,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的TC、TG和HDL-C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LDL-C显著减少(P〈0.05),两组间ET-1和TNF-α以及IMT值差异显著(P〈O.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活性,进而对颈动脉粥硬化具有治疗作用,而合并格列吡嗪治疗能够起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贝爽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及斑块(A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合贝爽治疗组、辛伐他汀治疗组与合贝爽联用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患者33例,持续用药治疗15周,分析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血脂和CRP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各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持续用药治疗15周后,所有患者的CRP、LDL-C、TC与TG的水平明显降低,HDL-C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3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合贝爽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疗效最佳,该组患者血脂各指标的变化除TC外,其它4个指标与其它三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得更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得更小,P<0.01.结论:舍贝爽联合辛伐他汀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变薄、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液微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治疗组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晚,对照组行其他非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降低血脂、减缓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和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回声图像特点将该院53例(59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软斑组(24个)、混合斑组(18个)、硬斑组(17个),比较3组的造影增强率、造影增强程度分级,并对各类型斑块的时间-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9个斑块中有40个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为67.80%,其中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超声增强率分别为87.50%、72.22%、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增强程度Ⅰ级和Ⅲ级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硬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Ⅰ级个数较软斑组和混合斑组多,软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Ⅲ级个数较混合斑组和硬斑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混合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硬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无创性地通过造影增强实时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正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MRI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并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总面积、血管壁面积、血管腔面积及血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糖尿病以及饮酒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RI能够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研究组),另选取非脑梗死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部位、颈动脉内径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存在于颈总动脉者最多,且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P0.05);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纤维蛋白原(FIB)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年龄、糖尿病、高血压、FIB和血脂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任坤  陈春怡  胡燕萍  叶人诵  钱俨 《生物磁学》2011,(22):4311-43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疗效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中LDL、TC、T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HDL水平显著上升,而上升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或消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降脂通脉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降脂通脉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脂、心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脂通脉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心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病变,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86.25%)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多发性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了解脑梗死的病情、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两组年龄、性别匹配,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安慰剂组(60例),干预治疗16周后比较其血清血糖和血脂水平,同时测血压、身高、体重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经格列吡嗪治疗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格列吡嗪可能通过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住院的80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年龄、吸烟、血压、饮酒、糖尿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磷脂酶A2等指标,然后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43%,对照组为1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是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LP-PLA2水平、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与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有关,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LP-PLA2和高血压患者要关注其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R-143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血管外科因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切除的颈动脉斑块组织及斑块旁内膜组织56例,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术后斑块病理学检查将所取得的斑块组织又分为稳定斑块组2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0例。另外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在我院因外伤、门脉高压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而行脾脏切除术患者的正常的脾动脉内膜组织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miR-143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s),分别转染mi R-143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miR-143抑制物、抑制物阴性对照,采用qRT-PCR检测转染后HAVSMC细胞miR-143表达水平的变化,CCK-8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43的可能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143与ADAMTS4的靶向调控关系,Western blot观察miR-143对ADAMTS4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miR-14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斑块旁内膜组织和正常动脉血管内膜组织,并且不稳定斑块组患者斑块组织中miR-14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斑块组织。转染miR-143模拟物后,HAVSMCs中miR-14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转染miR-143抑制物后,HAVSMCs中miR-14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明显升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ADAMTS4是miR-143的直接靶基因,Western blot显示miR-143能够在转录后水平负向调控ADAMTS4表达。结论 miR-143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能通过靶向调控ADAMTS4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2例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均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计算颈动脉斑块局部反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TBR)。根据TBR值将纳入患者分为炎性组(TBR≤1.25)及非炎性组(TBR1.25)。记录患者血脂、血糖、血压等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并记录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P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血液常规检查指标。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TBR与一般临床资料及PLR的相关关系,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方程分析PLR与TBR的独立相关关系。结果:炎性组与非炎性组相比,PLR值明显升高(P=0.0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BR值与年龄(r=0.364,P=0.049)、体质量指数(r=0.38,P=0.038)、载脂蛋白B(r=0.392,P=0.032)、PLR(r=0.535,P=0.002)具有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BR与PLR之间存在的独立的正相关关系(β=0.368,P=0.02)。结论:PLR在炎性反应较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升高,与其炎性反应程度呈现独立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等常规药物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12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水平、肱动脉街道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以及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RP的水平相对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降低的程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FMD、NO和6-Keto-PGF-la指标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虽有升高的趋势,但均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各指标方面的升高程度相对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的ET-1和TXB2指标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均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患者在ET-1和TXB2指标方面相对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和血 清visfatin 和MMP-9 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0 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n=43)和非易损 性斑块组(n=27),选取健康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 梗死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清Visfatin、MMP-9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性斑块组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高于非易 损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周血中的Visfatin水平与MMP-9 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在脑梗 死患者中,血清Visfatin和MMP-9 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Visfatin 和MMP-9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的形成相关,Visfatin 可通过调控MMP-9 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改变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8月~2023年4月收治的肾虚血瘀型CA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服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周期为四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脂等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虽在数值上高于对照组(92.50%),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CHOL、TG、LDL-C)和炎性因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服药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常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联合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肾虚血瘀型CAS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控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