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叶片水势降低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岭南佳果。但它生长的地区范围狭小,植株生长缓慢,故不易扩大种植和增加果实产量。除了研究荔枝开花习性的工作外,关于荔枝对环境适应性所知甚少。在华南,植物仍遭受季节性干旱。在自然田间情况下,荔枝也常受到土壤缺水和低的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叶片水势降低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对荔枝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有助于阐明荔枝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生理反应。本文报道叶片水势降低、叶片/空气水蒸汽压陡度和细胞间 CO_2浓度变化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荔枝、龙眼病害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出我国大陆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生产上发生的37种侵染性病害种类及其主要为害部位,并介绍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花穗静息的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半翅目:蝽科)成虫。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以若虫及成虫为害荔枝龙眼果树,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本期报道了荔枝蝽生物学,触角和臭腺,预测预报及防治研究进展综述(pp. 645-654)。照片由全林发于2021年3月摄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谭荔枝龙眼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荔枝气候生态区划的灰色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荔枝栽培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采用二重灰色聚类方法,对广东省荔枝栽培的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和区划,其结果与全省荔枝栽培实际情况相一致.封开、广宁、清新、佛冈、龙门、紫金、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一线的以北区域,属广东荔枝栽培不适宜气候生态区;其以南区域,属广东荔枝栽培基本适宜气候生态区.在以南区域中,通过二重聚类,得出高州、新兴、高要、三水、从化、增城、惠阳、陆河、揭阳、潮州以北区域,以及雷州市和徐闻县,为荔枝商业性经济栽培次适宜区;其它区域为荔枝商业性经济栽培适宜区.  相似文献   

6.
防止速冻荔枝果皮变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采收后容易变褐变质。三年来,我们研究了荔枝果皮的多酚氧化酶与变褐的关系以及防止速冻荔枝果皮变褐的各种枝术措施。证明:荔枝果皮中具有氧化邻苯二酚的多酚氧化酶,在果皮褐变过程中该酶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热处理及化学药物处理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达到防止速冻荔枝果皮变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无患子科(狭义,Sapindaceae)23属30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该科花粉粒多为扁球形,部分为长球形,少数为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多为三角形;从花粉萌发孔类型看,大多数种类具三沟孔,有的形成合沟,少数仅具三孔而无沟;从花粉外壁纹饰看,多数花粉外壁具网状或条纹状雕纹,少数花粉的外壁具刺状或颗粒状纹饰。花粉形态特征支持文冠果亚科(Xanthoceroideae)以及广义鳞花木属(Lepisanthes)概念,并支持仍将茶条木属(Delavaya)置于车桑子亚科(Dodonaeoideae)。观察发现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与栾树属(Koelreuteria),龙眼属(Dimocarpus)、荔枝属(Litchi)与韶子属(Nephelium)从花粉形态上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花粉形态特征编制了国产无患子科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对澳大利亚一些产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的变褐、失重和腐烂问题进行了三年的研究;以热苯菌灵溶液浸果并用塑料薄膜包装,可减少果实采后的损耗。在20-30℃条件下,为了防止荔枝果实的腐烂,变褐和失重,作者建议把荔枝果实浸在52℃的0.05%苯菌灵溶液2分钟,然后将果实装入小篓,再用0.01毫米厚的聚氯乙烯薄膜袋包装。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食药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需要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公共数据库关键词搜索,统计栽培驯化食药用菌种类,经过拉丁名以及中文名称的核实,本名录收录了192种驯化栽培的食药用菌,隶属于2门15目48科89属,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 26个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66个种,其中在科水平上,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以及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种类最多;在属水平,侧耳属(Pleurotus)、蘑菇属(Agaricus)、木耳属(Auricularia)、灵芝属(Ganoderma)等栽培驯化种类较多。通过本名录发现,我国已经完成栽培驯化的食用菌种类繁多,还有大量食药用菌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万宁市野生荔枝资源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荔枝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通过对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用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野生荔枝种群在保护区内、外的分布规律及其种群动态趋势,为野生荔枝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非自然保护区聚集程度比自然保护区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2)径级结构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荔枝种群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生命期望值整体上基本随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存活曲线呈近直线型,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荔枝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保护区外的野生荔枝种群为衰退型。(3)群动态预测结果也显示,自然保护区内外的野生荔枝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以及随机干扰风险极大值均趋于零,但自然保护区外的值均大于区内,说明保护区外受到的敏感性比自然保护区内更强,即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威胁。研究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幼树的严重缺失不仅与野生荔枝种群自身的更新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砍伐导致野生荔枝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野生荔枝林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在三月红荔枝(Litchi chinensis cv.Sanyuehong)果实膨大期对树冠喷施0.2%磷酸二氢钾(KP)水溶液,以探讨磷酸二氢钾对荔枝果实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KP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前17d,失重率及果肉可溶性固形物、酸、VitC、花色素苷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相似;(2) KP处理的果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对照有明显差异,而果皮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贮藏期前10d变化动态与对照一致,此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3)果皮POD活性显著高于果肉,KP处理和对照的果肉POD活性在贮藏第3d后、果皮POD活性在第17d前分别具有相似变化趋势;(4)果肉中CAT活性在贮藏第3~17d期间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果皮,KP处理和对照果肉、果皮CAT活性动态变化均为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荔枝(Litchi chinensis)花蜜的分泌规律和主要组分,对‘糯米糍’、‘桂味’和‘怀枝’3个主栽品种雄花和雌花的花蜜分泌模式进行研究,并测定花蜜中可溶性糖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果园阴天和晴天气温差异不明显,但阴天的相对空气湿度显著高于晴天。总体上阴天的荔枝花蜜分泌量高于晴天,雌花的花蜜分泌量高于雄花,‘桂味’和‘糯米糍’的花蜜分泌量均高于‘怀枝’。晴天花蜜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阴天的,且在雌花中表现尤为明显。‘怀枝’花蜜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可达37.7%,‘桂味’其次,‘糯米糍’最少(17.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荔枝花蜜中主要可溶性糖组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以葡萄糖含量最高。晴天时‘怀枝’雌花花蜜中可溶性糖含量达450.36μg m L–1,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品种。这为荔枝栽培和花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龙眼属无患子科龙眼属,为常绿乔木.别名荔枝奴.果实焙干后称为桂圆.是我国特产之一.果肉含有多量的果糖和维生素丙;质脆清甜,不但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除生食外,可焙制成干果,江浙一带视为上等补品;又可罐装,运销南洋,极受广大侨胞所欢迎.原产我国南部,现今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四川等省皆有栽培,福建莆田仙游两县栽培最为普遍.莆田栽培面枳达两万亩,约计58万株,平均年产果实800万斤.果实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4.
迷跗线螨属三新种(蜱螨目:跗线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跗线螨属Daidalotarsonemus 1956年由De Leon建立,当时只描述了采自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上的两个种,即D.tessellatus及D.fossae;1972年smiley对本属已发现的7个种,作了一个综述,但未提及Suski 1971年发表的D.absurdus和D.gutierrezi二个新种。此后Mahunka又发表了3个新种,即D.cost-ulatus 1972,D.ostracodes 1972,和D.hewitti1974,故至今世界上已报道的共12个种。国内对此尚无报道。本文记述我国最近发现的三个新种,模式标本均存复旦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5.
荔枝花粉诱导成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名称:荔枝(Litchi chinesis)材料类别:吐蕾前夕的花药。培养条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每升加2,4-D1~2毫克,NAA0.5~1毫克,KT1~2毫克,LH500毫克。分化培养基为MS和改良B_5(大量盐同B_5,微量盐同MS,肌醇100毫克,菸酸1毫克,VB_11~  相似文献   

16.
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本属约有15种。一年生(春小麦)或越年生(冬小麦)草本,复穗状花序顶生,小穗有3-7朵小花。普通小麦(T·aestivum)又称软粒小麦,品种很多。外稃有芒或无芒,颖果。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小麦中,还有硬粒小麦、圆锥小麦等。其他麦类作物有大麦属的大麦(稃与颖果粘合,俗称有稃大麦)和裸大麦(又称元麦),与小麦合称为三麦。此外,还有燕麦属的燕麦和黑麦属的黑麦等。稻禾本科,稻属。有20多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我国为原产地之一。栽培稻(Oryza sativa),疏散圆锥花序,小穗有3小花,下方两花退化,顶端花发育,外稃较  相似文献   

17.
汪沂 《生命世界》2001,(3):27-27
荔枝(Litch chinensis)是南方亚热带常绿果树,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四川、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荔枝以其鲜艳的色泽,独具的芸香,特有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青睐。杜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千古绝句至今仍脍炙人口。但荔枝果实非常不耐贮藏,早在唐朝荔枝白居易对荔枝果实即有精辟的概括:“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近30—40年以来,科学工作者对荔枝贮藏保鲜的研究,从来没有…  相似文献   

18.
木菠萝又名菠萝密(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原产于印度至马来群岛一带,为热带常绿大乔木,属桑科木菠萝属植物。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引种栽培,现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云南等省(区)均有种植,其中以海南省栽培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平菇 (Pleurotusostreatus)又名侧耳 ,冻菌等 ;属担子菌纲 ,伞菌目 ,侧耳科 ,侧耳属。目前我国主要的栽培种有平菇、鲍鱼菇和凤尾菇 3种。我国用锯木屑栽培平菇已有 4 0~ 5 0年的历史 ,由于木屑栽培破坏森林资源和夏季栽培料短缺 ,而这个季节正是野生杂草繁茂的时节 ,且以前已有人用茅草生料栽培平菇获得成效[1 ] 。因此 ,根据贵州省野生杂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 5种野生杂草进行生料栽培的实验 ,为野生杂草大面积栽培平菇提供了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选材1 )培养料 :野生杂草 ,主要有鹅观草 (RoegneriaSp)、芒 (Miscanthus…  相似文献   

20.
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荔枝生产有提质增效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荔枝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本试验以19年生“妃子笑”荔枝为对象,以化肥处理(CF)为对照,研究2018—2020连续两年减施化肥(平均减施化肥总养分21.5%)配施羊粪(OF)和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BIO)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差异微生物等的影响,为荔枝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 与CF相比,连续两年OF和BIO处理均可有效提高荔枝产量和品质,产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3.1%和39.0%。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均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施用两种有机肥均能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对非根际土壤影响不明显,同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富营养型细菌类群,减少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贫营养型细菌类群。与CF相比,OF处理下MND1属和BIO处理下TK10属、芽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木霉属、毛匍孢霉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并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荔枝上连续两年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和养分有效性,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形成更有利于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的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