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玉芬 《生物学通报》2000,35(11):21-22
在北京市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第二册 (下 )》课本中 ,“两栖类动物”的教学单元概述了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大多数教师误认为该单元课题内容简单 ,学生的感性知识较多 ,容易理解有关概念 ,因而重视程度差 ,教学过程草草而过。本人觉得 ,两栖类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在进化历程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 ,而多数学生从未直接观察过蝌蚪的鳃器官 ,若选择探究教学模式组织单元教学活动 ,必将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本人在 1 5中组织了“两栖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始新世恐角兽类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角兽类(Dinocerata)是一类绝灭的古有蹄类,它们生存时代限于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晚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古生物学者认为这类动物的分布限于北美洲。后来,在我国(内蒙)的上始新統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上古新統和下始新統也找到这一类动物化石;不久前,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古新统中也发现了这一类化石。在本文中,我们記述了最近  相似文献   

3.
封面说明     
<正>貘类动物于始新世起源于北美地区,后来成为美洲和欧亚大陆特有动物;但在其演化历史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都存在一个中中新世的化石记录间断(tapir vaccum),而我国却是当时地球上仅存貘类动物的地区;因此,云南貘及其近亲很有可能是晚新生代貘类动物的直接祖先。云南貘比现今的马来貘体型稍小,但其骨骼和牙齿结构却与现代貘已十分接近,尤其是和亚洲地区的化石貘  相似文献   

4.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竞争并非直接相关。在中新世的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和狭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中,雄性比雌性倾向于具有进化中更进步的特征,如同雄性在进化中领先雌性一步。这种现象可能与雌性偏好的机制相耦合。在象型类动物进化的早期(繁荣期),性别选择压促使雄性比雌性产生更加显著的进步特征;然而,在它们进化的晚期(衰退期),性别选择压似乎减弱,性别的异时进化也减少。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在大型有蹄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那些繁荣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显著,如鹿科和牛科;而衰落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多毛类动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群落的差异性,2010年对漳江口潮间带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互花米草4种植物生境的多毛类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定量取样.共获得15种多毛类动物,4个季度在4种植物生境中均出现三角洲双须虫、溪沙蚕、拟突齿沙蚕、凿贝才女虫、小头虫和加州中蚓虫.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但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差异,且互花米草生境与3种红树林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优势种不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除了多毛类物种数与泥温显著相关外,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泥温、盐度、总有机碳、总氮无显著相关关系,其原因是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多毛类动物常见种小头虫、加州中蚓虫和溪沙蚕均是广温、广盐及耐高有机质含量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甘肃无尾两栖动物的资源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龚大洁  杨莉 《四川动物》2006,25(2):329-331
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共有6科、16属、32种和亚种,在两栖动物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威胁着无尾两栖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其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本文在对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无尾两栖类动物生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从而合理利用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大锐 《化石》2003,(2):29-31
位于太平洋上的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巨大的岛屿 ,离非洲大陆并不太遥远。那是一个令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都极为感兴趣的神秘之地。岛上的狐猴、变色龙、猴面包树 ,以及各种经历了数百万年地理隔绝而发展起来的奇异生物 ,引来了大批的生物学家。同时 ,岛上遍布的红色岩石与土壤中包藏的 2 .3亿年前的远古生物化石也使得那里成为古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地区。难得的化石宝库在马达加斯加的红层中 ,曾陆续发现了大批白色的恐龙与哺乳动物的化石 ,它们的生存时代大约在 2 .3亿年前———那是这两大类动物第一次出现在生物演化阶段的时期。这…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发现地史上最晚的一件迷齿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迷齿类是一类古老的两栖动物.它们曾广泛地生存于世界各大洲、繁盛于石炭纪一二叠纪.三叠纪时趋向衰落.以往,生物学家认为,这类动物到三叠纪末就全部绝灭了.近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拉乔巴大学的 A. Warren教授,报道了在昆士兰南部含铁矿层中发现的迷齿类化石,时代确认为早侏罗世,证实了迷齿类动物曾残存到了侏罗纪.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有许多具有建筑才能的动物.蜜蜂、喜鹊、纺织鸟、?蝴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不小呢.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  相似文献   

10.
正据称,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曾栖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在动物分类学上被归为"鼻行类动物"(Snouters或Rhinogrades)。有关鼻行动物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19世纪末,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在诗著中,曾提到过这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不过,这件事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都以为这是诗人"诗兴大发"后的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世界》2022,(1):94-95
虎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动物形象,既象征着权威和力量,为人们所敬畏,又有着驱邪避灾、寄寓吉祥幸福的意义.在植物中,也有许多以"虎"为名的植物.这些"虎字辈"的植物之中既有因斑纹令人联想到虎皮上的纹路,从而得名的物种,如虎纹凤梨、虎杖、虎尾兰以及被称作"Tiger lily"的卷丹;也有因为外形与虎相似而得名的物种,如虎耳草...  相似文献   

12.
柱头虫     
“柱头虫”是原索动物门半索索亚门肠鰓类(Enteropneusta)动物的俗称;肠鰓类动物的名称是由其躯干背部两侧的鳃裂向内与肠管相通而来。此类动物全在海水中生活,自潮间带至深海均有分布,其中以潮间带的种类较多。因为它在动物的分类系统上位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学术上颇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世界各地的数量都不多,标本不易获得,常被看成是动物界中的珍贵种类。在1935午以前,我国沿海还没有发现过肠鰓类动物,在所有的大学生物系里讲授和学习这一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生境分析,确定了每个物种的分布范围,采用6470 km2的等面积栅格作为地理分布单元,系统研究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占我国啮类动物总数的71.23%.地理单元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横断山区、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山地的啮类动物丰富度较高;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地理单元有无物种分布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两区(以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  相似文献   

14.
结合课堂教学常规的"三点"、"五艺",加强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适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妥善地把"三点"、"五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三点"到位,强调点点明确,力求"五艺"形式灵活、多样,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大鲵(Megalobatvrachus davidianus)是世界上一种稀有珍贵的两栖类动物;是我国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在湖南野生,多分布在湘西。  相似文献   

16.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盛和林教授等著的《中国鹿类动物》已于1992年四季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兽类学科技工作者又一大的成果。中国是鹿类的进化中心之一,全国产鹿科动物20种,占全世界鹿类动物的41%余。由于鹿类动物在药用、食用、皮毛和装饰上的经济价值,以及学术上的重要意义,近3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7.
<正>鸡心螺又名"芋螺",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鸡心螺最长不超过23厘米,拥有美丽的贝壳,是很多贝壳收集者的"最爱"。鸡心螺是一种肉食性海洋动物,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  相似文献   

18.
在"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一节的教学中,以艾滋病的发现历史为线索,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方法;结合HIV侵染细胞的过程,探讨HIV的治疗思路及其对人体的细胞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影响;通过"商环"等艾滋病预防的发明实例,促进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73年春,我馆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硅藻土矿采集到两枚珍贵的獏类牙齿化石,其基本构造清晰。这是我国中新世地层中獏类动物的首次发现。山东山旺的硅藻土,一般认为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沉积。因为大部分由细腻而薄层的硅藻土组成,所以有人称它为“万卷书”。岩层中含有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1936年以来,我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曾对该地区中新世地层进行过大量调查,发现过不少新种属。在山旺中新世地层中曾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就有罗汉鱼、玄武蛙、中新蛇、蝙蝠、近无角犀、皇冠鹿等。獏类是一种奇蹄类动物,它们的身体比较笨重、肥胖,背弯曲,腿短。它们的鼻子很特殊,较长,能伸缩卷曲,可以用来抓树叶。原始獏类动物出现在五千多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刘俊研究员2015年投给编辑部的一篇稿子。当时,以及一直以来,更加适用于当期的稿件都被排满(其中也不乏刘俊提供的新稿),所以始终没有用上这篇。由于本稿实际上依然能够为读者提供诸多打开眼界、丰富知识的内容,而且那些体现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知识的内容也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因此编辑部在本期《化石》杂志中还是"像发掘化石一样地"把这篇稿子在本期刊登出来,以伺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