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发现了广东韶关早石炭世大塘期一些牙形刺,其中石磴子组11属20种(包括1新种和1新亚种),梓门桥组8属9种,并与国内外一些地区相当的牙形刺带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对重要的台型牙形刺和新种作了简要描述。根据牙形刺的面貌,梓门桥组中下部可能属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2.
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的三叠纪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描述了采自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28个剖面的三叠纪牙形刺共22属79种。由于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性质的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和古沉积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本区三叠纪牙形刺可明显分为两大类型,即“台地型”和“盆地型”。本文论述了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相带之关系,组建了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序列,同时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北祁连山地区典型的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牙形刺较为丰富。对该区三个剖面进行牙形刺的系统研究,鉴定牙形刺9属27种。识别出11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从下至上依次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G.bilineatus bollandensis,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Id.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I.magnificus,I.podolskensis,Swadelina subexcelsus,Sw.makhlinae,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S.elegantulus,S.elongatus和S.barskovi带或组合带。该牙形刺序列可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为北祁连山地区提供了高精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格架。牙形刺的丰度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前人发表的和作者现有资料,对宜昌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至庙坡组(Tremadocian-early Sandbian)所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根据牙形刺带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图。研究表明,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早奥陶世晚期,Darri wilian期中期和中、晚奥陶世之交,并都与局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江西武宁奥陶系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牙形刺。共发现牙形刺11属15种,其中Eoplacognathus suecicus Bergstrom,Eoplacognathus foliaceus(Fahraeus)为世界性分布的牙形刺带化石,为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牙形刺的保存状态,笔者推论当时本区水底层为偏酸性还原环境,并认为牙形刺动物是浮游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6.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7.
F/F牙形刺灭绝事件以后,牙形刺很快进入复苏期(王成源、Ziegler,2004)。有关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在国内外的文献中还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论证。本文基于以前对广西桂林垌村和龙门剖面的牙形刺集群灭绝与复苏的研究,2003年又在垌村剖面加密采样,重点是研究F/F事件后,牙形刺由复苏到辐射阶段的特征,探索牙形刺何时和如何由复苏期进化到辐射期。本文的材料主要是依据华南的资料,特别是本文作者研究多年的垌村剖面的资料。牙形刺的灭绝与复苏是以法门期最主要的属Palmatolepis为主线,在种一级的水平上确定的。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同样是以Palmatolepis属内种一级的水平上讨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其它属。本文首次明确提出:牙形刺在晚triangularis带就进入辐射期,因为正是从晚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的minuta,werneri,sandbergi,perlobata,cf.regularis,subperlobata,tenupunctata7个重要种群开始出现,并在法门期中期达到辐射期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皖南石台地区奥陶系牙形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石台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至汤山组牙形刺的组合特征及其序列,共发现了牙形刺36属64种。文中描述其中地层意义较大的12属16种。建立了12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一组合带。自上而下为: Hamarodus europacus带;Amorphognathus superbus带;Amorphognathus tvear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Pygodus anserinus-Eo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Pygodus serru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Amorphognathus variabilis带; 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 Periodon flabellum带;Oepikodus evae带; Serratognathus tangshanensis带。 本区奥陶系牙形刺的面貌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这些牙形刺化石带基本上可与我国宜昌地区、宁镇地区以及西欧奥陶系的牙形刺化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1.
湖南慈利索溪峪二叠系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湘西二叠纪牙形刺的首次报道。本区二叠系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属碳酸岩浅海台地相沉积。本文描述了牙形刺20种,1新种。本区二叠系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六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Neogondolella sorrata带,N.aserrata-N,postserrata组合带,N.urilcaxi带,N.billeri带,N.leveni带和N.changxingensis-A.deftecta组合带。  相似文献   

12.
贵州紫云陆棚相区石炭纪二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概述了贵州紫云陆棚相区羊场剖面上石炭统一二叠系地层(本文引用了二叠系三分方案)和牙形刺的11个组合序列。并描述了3未定名新种、4未定种。该剖面牙形刺序列较为完整,可与国内外有关地区同时代地层和牙形刺序列相比较,从而对该地区上石炭统一二叠系的重新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剖面除(竹蜓)、牙形刺、珊瑚外,还采到了广海浮游的菊石,这对剖面的划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太原组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4月,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煤田勘探队,在太原西山七里沟、柳测沟,太原东山麻地沟,霍县寺庄,阳泉和顺南峪、水泉沟和朔县担水沟等地,测制了上石炭统太原组的7个剖面,并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除朔县担水沟剖面未发现牙形刺外,在其它各剖面的样品中,都含有较丰富的牙形刺,共计3属、8种。根据牙形刺分析,山西太原组的层位,应属  相似文献   

14.
湖北利川早三叠世牙形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列述了湖北利川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15属44种(其中有10新种和1新亚种),建立了7个牙形刺组合带,同时对本区牙形刺动物群的生态简单地作了说明。剖面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谋道区上磁公社核桃园,自上而下为: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c):第三段—第二段(Tc~(3+2)):灰色中薄层灰岩、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溶塌角砾岩。含Pachycladina gondola和Neospathodus homeri,但以后者为主。厚384.19米第一段(Tc~1):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具泥纹、泥质条带灰岩。牙形刺数量多,种类也  相似文献   

15.
牙形刺作为牙形动物的咽部进食器官,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基于山东青州尧王山寒武系-奥陶系剖面产出的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资料,本文讨论了牙形刺在牙形动物行使滤食等进食功能时产生的生理性磨损,与前人对石炭纪牙形刺的磨损类型的三种:破裂(指牙形刺的突出部分受外力而折断、脱离牙形刺主体的现象)、剥落(外层的生长层被剥落,而露出内层的生长层)、磨光(指牙形刺表面的纹饰在磨蚀作用下变浅或变得光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一种新的磨损方式:磨花(与磨光类似,然而原有纹饰变浅或消失之后,继续磨蚀而使刺体表面变得不光滑的现象),以及磨损后修复的现象。根据磨损类型分析,将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分为"沙粒翻找型"与"浮游捕食型"两种。为推测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的性质和分布,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在Tremadoc以后可以明显区分为两大地理区,即华南区和华北区。华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几乎与北大酉洋型的牙形刺动物群完全一致,属冷水型动物群。华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与北美中大陆区的牙形刺动物群较为接近,但有自己的地方型特征,属暖水动物群。总结了两个不同地理区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并较详细地进行了不同区的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四川东北部广元市旺苍县罐子坝剖面长兴组和大隆组的牙形刺动物群,鉴定2属21个种(包括2个相似种,1个亲缘种和1个未定种)。划分出4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orientalis带,C.wangi带,C.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和C.meishanensis带。以C.wangi的首现层面为标志比较精确地确定了该剖面长兴阶的底界,并将该剖面牙形刺序列与浙江长兴煤山经典剖面进行了较为精确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牙形刺图像智能识别效果,研究选取奥陶纪8种牙形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采集牙形刺图像1188幅,收集整理公开发表文献的牙形刺图像778幅,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对训练集图像进行旋转、翻转、滤波增强处理,解决了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基于ResNet-18、ResNet-34、ResNet-50、ResNet-101、ResNet-152五种残差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获取模型参数,五种模型测试Top-1准确率分别为85.37%、85.85%、83.90%、81.95%、80.00%, Top-2准确率分别为94.63%、94.63%、94.15%、93.17%、93.66%,模型对牙形刺图像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ResNet-34识别准确率最高,说明对于特征简单的牙形刺属种,增加网络深度并不一定能提升准确率,而确定合适深度的模型则不仅可以提高识别准确率,还可以节约计算资源。通过ResNet-34模型的迁移学习训练和重新训练效果对比可以看出,迁移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而且可以较快获取模型参...  相似文献   

20.
略阳组分布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附近,是略阳地区重要的岩石地层单元。本次研究在略阳灵岩寺南部剖面的略阳组获得牙形刺13枚,共识别出3属5种,包含2亚种和2未定种,分别为:Siphonodella homosimplex,Polygnathus communis communis,Po.inornatus inornatus,Po. sp.和Pseudopolygnathus sp.。该牙形刺组合可以与华南同时期牙形刺进行对比,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早期,这为确定略阳组的下部层位的具体时代提供了新的牙形刺证据。略阳组中所产出的Si.homosimplex为华南地区浅水相牙形刺的典型代表,Po.inornatus inornatus广泛见于西欧的浅水相地层,这表明在早石炭世期间勉略地区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且与华南地区生物区系存在紧密联系,同前人根据底栖生物化石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