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具有化学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多样的特点,是药物发现新的源泉之一。【目的】研究Parengyodontium album SCSIO 40430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方法】利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P.albumSCSIO40430发酵液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1H、13CNMR等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确定其产生的化合物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到3个苯并二氢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Deoxyphomalone(1)、2-Ethyl-3,5-dihydroxy-11-methylchroman-9-one (2)、2-Ethyl-3-hydroxy-5-methoxy-11-methylchroman-9-one (3)。【结论】获得3个苯并二氢吡喃酮类化合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ATCC43300)、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SCSIOBT01)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MIC 16μg/mL)。  相似文献   

2.
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与药物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聚酮类化合物的数量极其庞大,是一大类结构多样化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已经成为新药的重要来源.介绍了3种类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特点,即以模块形式存在的I型聚酮合酶,包含一套可重复使用结构域的Ⅱ型聚酮合酶以及不需要ACP参与,以植物中的查耳酮合酶为代表的Ⅲ型聚酮合酶.同时,还介绍了基于3种类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的特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筛选探针,进行当前药物基因筛选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著(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卵叶娃儿藤中的抗癌活性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卵叶娃儿藤 (Tylophoraovata (Lindl.)Hook .exSteud .)根中分离得到 4个菲骈吲哚里西丁类生物碱 ,分别为tylophoridicineA (1)、娃儿藤宁 (2 )、氧甲基娃儿藤定 (3)和娃儿藤定 (4 )。经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鉴定 ,其结构分别为 :(13aR)_6_羟基_3,7_二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13aS ,14R)_14_羟基_3,6 ,7_三甲氧基_菲骈吲哚里西丁、(13aS ,14S)_14_羟基_3,6 ,7_三甲氧基_菲骈吲哚里西丁和 (13aS ,14S)_6 ,14_二羟基_3,7_二甲氧基_菲骈吲哚里西丁。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 2 - 4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的化合物。经药理筛选 ,化合物 1、3和 4显示很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5.
查尔酮是一种天然化合物,为多种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国内外已经陆续报道了其抗肿瘤活性。查尔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较为广泛,但缺乏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因此,该文将针对查尔酮类化合物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靶向抑制IκB激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微管蛋白、血管表皮生长因子、p53通路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 Steud.)根中分离得到 4个菲骈吲哚里西丁类生物碱,分别为tylophoridicine A (1)、娃儿藤宁(2)、氧甲基娃儿藤定(3)和娃儿藤定(4).经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3aR)-6-羟基-3,7-二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 (13aS ,14R)-14-羟基-3,6,7-三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13aS, 14S)-14-羟基-3,6,7-三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和(13 aS,14S)-6,14-二羟基-3,7-二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的化合物.经药理筛选,化合物1、3和4显示很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是小分子药物或药物先导物的重要来源。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RRL 8167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包含多个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产生多种新化合物的潜力。【目的】对链霉菌S. antibioticus NRRL 8167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结构新颖或生物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并对相应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和生物合成途径进行解析。【方法】利用HPLC图谱结合特征性紫外吸收和LC-MS方法,排除S. antibioticus NRRL 8167产生的已知化合物,确定具有特殊紫外吸收的化合物作为挖掘对象,然后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化合物。利用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提取链霉菌S. antibioticus NRRL 8167基因组DNA,利用PacBio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并对合成该化合物的基因簇进行定位分析,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结果】确定这个化合物是NaphthgeranineA,属于聚酮类化合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S.antibioticusNRRL8167基因组含有28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基因簇20可能负责Naphthgeranine A的生物合成,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结论】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质谱特征,从S. antibioticus NRRL 8167菌株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一个聚酮类化合物Naphthgeranine A。该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提供了前提,对Naphthgeranine A生物合成基因簇和生物合成途径的推测为进一步研究这个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生命科学》2008,20(3):420-420
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完成的发明"抗肿瘤活性成份陵水醇、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410017592.4)。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类从海洋甲藻中提取、分离获得的新型的长链多羟基多烯类化合物,经过多次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黄海棠内生真菌Phomopsis prunorum(F4-3)大米发酵产物中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经核磁、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α-吡喃酮类化合物phomopyrones B、C(1、2)、二苯并α-吡喃酮类化合物alternariol和alternariol 9-m...  相似文献   

10.
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是含有嘧啶杂环的一类重要化合物,最初是从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得到的。喹唑啉酮化合物在抗菌、消炎、抗高血压、抗惊厥、抗肿瘤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以喹唑啉酮为先导化合物,对其母体结构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设计、合成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筛选已成为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些年来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以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简易扁板海绵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包括含呋喃环的聚酮类化合物、含过氧环的聚酮类化合物、聚酮类衍生物和糖脂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大多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本文从抗肿瘤、抗疟疾和免疫抑制等方面对简易扁板海绵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可培养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PKS基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对21株分离自我国南海澳大利亚厚皮海绵的放线菌及9株分离自贪婪倔海绵的芽孢杆菌进行了聚酮合酶(PKS)基因筛选。从芽孢杆菌C89中获得了一条669bp片段,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枯草芽孢杆菌I型聚酮合成酶基因(PKS)KS域的相似性达96%。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推测芽孢杆菌C89PKS基因属于trans-AT型。首次证明了贪婪倔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存在PKS基因,这为海绵活性物质的微生物来源假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可以产生聚酮类化合物的微生物筛选以及聚酮类化合物的发酵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酰胺、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对卷柏属植物兖州卷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11个化合物:aurantiamide(1)、aurantiamide acetate(2)、Nbenzoyl-L-phenylalaninol(3)、neoechinulin A(4)、5,7-二羟基色原酮(5)、3-(3-羟基-苯基)-丙酸(6)、3-(3-羟基-苯基)-丙酸甲酯(7)、肉桂酸(8)、(1H-indol-3-yl)oxoacetamide(9)、3-甲醛-1H-吲哚(10)、3-甲酸-1H-吲哚(11),以上11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得到。采用Hoechst Staining法评价化合物1~4四个肽在低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4个肽类化合物在低氧复氧诱导的PC-12中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对低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呈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确海洋沉积物来源的放线菌FIM02-765的分类地位,揭示其代谢产物Simaomicinα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糖分组成分析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海洋放线菌FIM02-765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从该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通过MTT法对化合物Simaomicinα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IM02-765属于野野村氏菌(Nonomuraea sp.),同时该菌产生的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具有较强体外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研究表明1株经鉴定的海洋野野村氏菌FIM02-765产生稠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体外抑制活性,为深入开展该菌的遗传育种以及Simaomicinα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胸鼠对抗凝血剂抗药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有变义现象,对香豆素类有抗药性,对茚二酮类也有抗药性。为了解多年来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防治黄胸鼠(Rattus flavipetus),我们于1980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进行了一次试验性调查。  相似文献   

16.
手性化合物制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性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分子手性识别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一化合物的两个对映体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比如在药理上,药物作用包括酶的抑制、膜的传递、受体结合等均和药物的立体化学有关;手性药物的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毒性、代谢和药物素质完全不同。手性化合物的制备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17.
田基黄(口山)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萃取,硅胶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田基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San酮类化合物,利用UV、IR、^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6-脱氧异巴西红厚壳素(1)、异巴西红厚壳素(2)、1,3,5,6-四羟基San酮(3)、1,3,6,7-四羟基San酮(4),1,3,5,6-四羟基-4-异戊烯San酮(5)、1,3,5-三羟基San酮(6)和bijaponicaxanthone(7),其中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San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可显著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氟原子在药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此外,80%药物分子结构属于手性分子。其中,氟代手性醇常见于手性药物结构中,该类结构的合成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对称还原含氟酮是合成此结构的常见方法。与化学还原方法相比,生物催化还原具有对映选择性强、产率高和易于分离纯化等优点。生物催化,特别是酶催化还原含氟酮类化合物成为手性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纯化酶催化和全细胞催化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含氟酮生物催化还原合成氟代手性醇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氟代对酮生物催化还原的影响,最后对生物催化还原法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手性化合物制备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性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分子手性识别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一化合物的两个对映体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比如在药理上,药物作用包括酶的抑制、膜的传递、受体结合等均和药物的立体化学有关;手性药物的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毒性、代谢和药物素质完全不同。手性化合物的制备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救必应药材经粉碎过筛后用50%乙醇超声提取,再以大孔吸附树脂XDA-1分离富集获得紫丁香苷粗提物,然后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elchrom C18(4.6 mm×250 mm,10μm)色谱柱,优化条件,获得DACHB50(50 mm×1000 mm)制备色谱柱初始色谱条件;再以Chromatorex C18(10μm,300 g)为制备色谱柱填料,优化条件探索最佳进样量,并制备获得目标化合物。通过薄层色谱法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化合物的纯度为98.6%。以X-单晶衍射方法测定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信息,并解析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化合物是紫丁香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