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以数学模型构建方法为主线,通过"J"型曲线的讲授,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S"型曲线,利用电子表格实现跨学科整合,自主构建出近似逻辑斯蒂方程的数学方程式,将难懂的建模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生态对策影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不同生态对策的种群的增长特点和Alllee规律,组建了一个能反映种群自我调节机制以及这种机制与环境负荷协同作用对种群施加影响的种群增长模型。模型在变化其参数时,可以转变为几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模型。因此,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文章最后还讨论了该模型对生态管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结构化数学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0L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得到细胞生长、基质消耗和紫杉醇合成动力学曲线。经过代谢动力学分析建立了结构化数学模型。并将模型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体和小鼠免疫细胞昼夜节律实验结果,提出皮质类激素对淋巴结和脾脏中T细胞再循环产生不同作用的假设,建立了皮质类激素作用下的T细胞在不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与血液之间再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皮质类激素作用的强度、有关参量的取值范围和模型对参数的依赖性. 模型能够解释参与再循环的T细胞在淋巴结、脾脏与血液中的稳定振荡行为,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免疫系统生物节律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体免疫系统昼夜节律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皮质醇作用于T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途径的假设 ,建立了皮质醇作用下的人体T细胞在淋巴器官与血液之间再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皮质醇作用的强度及其它再循环参量的取值范围及理论结果对参数的敏感性。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再循环的T淋巴细胞在淋巴器官与血液中的稳定振荡行为 ,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免疫系统生物节律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关于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的斜率称为"增长率"还是"增长速率",一直存在争论.从种群数量增长的3种基本数学模型入手,结合中、英文对照,从这些争论的源头出发,通过总结对比,辨析2种表述方式的合理性.对相关的几个生态学参数进行对比归类,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相对生长法系统地研究了毛白杨及其杂种无性系生物量增长及其各器官相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规律;建立了干材、干皮、枝、叶、根以及干材、枝与叶等器官间相对生物量的各种数学模型.同时,还揭示出毛白杨及其杂种无性系幼林各器官的生物量因树龄而异,其中,干材生物量占主体.这为良种选育,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当前许多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使用了数学的方法和手段。因为它可以对生态现象进行量化的研究,而且理论上的分析往往还能使研究结果得以深化。数学模型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生态学研究的桥梁。自从60年代数学模型的研究在生态学上再次被人们重视以来,其发  相似文献   

9.
为更准确地对性信息素监测下田间害虫的发生量进行测报并指导有效防治,建立了基于性信息诱捕下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并与通常诱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性信息素诱捕环境下利用种群增长平衡点获得诱捕强度(E)与害虫的自然增长率(r)的数学关系,建立了诱捕量与田间害虫发生虫量的数学模型,明确了性信息素诱捕与害虫自然增长平衡时的各变量间的关系,同时根据害虫发生规律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时的防治害虫的经济阈值(Es)模型。以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为实例,通过田间调查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拟合Logistic模型并测定3种性信息诱捕强度下梨小食心虫的自然增长率,据模型求解不同性信息素诱捕下的诱捕强度(E),确定了防控梨小食心虫的经济阈值(Es),明确达到经济阈值时的持续诱捕数量。本模型为有效测报和诱捕防治害虫提供了基础理论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过程非常复杂,由抗原刺激导致抗体产生的现象,可借助数学模型的研究获得有意义的结果。本文讨论有关抗体产生与免疫反应的动力学的问题,介绍有关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近斯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若干模型。  相似文献   

11.
Given the starting cell cycle age distribution and the growing conditions, the model developed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Hahn's vector analysis predicts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fter a growth period. The model was able to simulate changes in growth and the per cent of cells in each stage of the cell cycle for cells growing in excess thymidine, in colcemid, in normal medium, and after successive treatments of these drugs, specifically the chemical synchronization method of L5178Y cells.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类细胞历经周期的随机模型。在证明此模型下细胞出生大小渐近稳定分布的存在唯一性的同时证明了Tyson(1986)的一个猜测。此外,本文还考察了稳定分布的求解问题以及细胞历经周期的特征性质,并与基于实验数据的估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与实际情形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真菌诱导子处理人参悬浮培养细胞后,人参皂甙的合成有明显增加,诱导处理改变人参皂甙的积累时程,促进人参细胞培养物中次生产物的外泌,同时增强细胞对蔗糖的摄取、吸收并引起细胞H~ 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眼正常发育中,色素上皮层和视刚膜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紧密的接触,功能上也相互依赖,但色素上皮的作用不甚清楚。很多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如果失去了与色素上皮层的紧密  相似文献   

15.
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自体吞噬出现的频率很低,很难用正常细胞来研究自体吞噬活动,一般都通过诱导自体吞噬来获得有关自体吞噬活动的资料。本实验观察了肝、肾、睾丸等组织的32种细胞,发现睾丸间质细胞中自体吞噬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细胞,平均每100个细胞切面中可以看到25个自噬小体,从而为研究自体吞噬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一个正常细胞模型。本实验还观察到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可分为前自噬小体、早期自噬小体和晚期自噬小体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自噬小体和早期自噬小体不含溶酶体酶,只有在自噬小体与溶酶体接触后,才从后者获取溶酶体酶并将其内容物消化分解,成为晚期自噬小体。由自体吞噬所产生的残余体并不在睾丸间质细胞内积聚,而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细胞培养研究中缺乏一些可操作性强的且定量化的细胞状态评价指标,人们对植物细胞状态的有些性状的评价只能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如对悬浮细胞培养物褐化程度的评价仅能作出定性判断。这里我们提出了两项悬浮细胞培养物细胞状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条斑紫菜抗高温和快速生长细胞株系HB的建立及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应用单细胞培养技术培育紫菜新品系,以建立紫菜细胞工程快速育苗系统。通过酶解技术分离出紫菜叶状体细胞,并进行多克隆,从中获得4个细胞纯系植株(HA,HB,HC,HD)。对该4个细胞株系进行了纯系培养,并对其细胞苗和丝状体的生长速度和抗高温(19℃,21℃,23℃,25℃)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HB株系具有较高的抗高温性和最快生长速度。在1998年到2000年间,在江苏省启东县海丰海区对HB株系进行了海上栽培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产量高于当地对照组产量,证明了条斑紫菜HB株系不仅具有较高的抗高温性,而且也有较快生长速度。本实验说明应用细胞工程进行条斑紫菜育种是一条很好的快速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肾小球系膜细胞株的建立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肾小球细胞外生长能力的差异,从SD大鼠肾小球中成功分离肾小球系膜细胞(MC)后,探索了培养MC的适宜条件;观察了胰岛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素(ET-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因子均可显著促进MC增殖(P<0.01),其中bFGF作用最强。当胰岛素和bFGF、TNFα或低浓度ET-1(≤10~(-8)mol/L)共同作用于MC时,其促MC增殖显示正协同作用(P<0.01,P<0.05);与高浓度ET-1(≥10~(-7)mol/L)共同作用于MC时,呈负协同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质体随细胞分裂传递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质体是具有遗传功能的细胞器这一事实出发,对质体传递规律首次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突变质体在细胞分裂中传递的全概率和条件概率公式.并对此公式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将为质体遗传开辟一条定量研究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