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藜芦碱致使大鼠背根神经节A类神经元产生触发性振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鼠L5背根节浸浴钠通道失活门阻断剂藜芦碱(veratridine),记录该背根节神经元A类单纤维传入放电。发现:浸浴藜芦碱(1.8-3μmol/L)10min后,触压皮肤感受野或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部分静息纤维产生高频放电,其放电峰峰间期(interspike interval,ISI)形成U字形等型式的振荡,称之为触发性振荡。刺激脉冲的间隔越大,触发该振荡所需要的刺激脉冲数也就越多;不同时程和形式的刺激引起触发性振荡的形式无明显差异;触发性振荡的后抑制时期一般为30-90s。另外,实验还观察到该触发性振荡可由同一神经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触发。上述结果表明,用黎芦碱处理可使初级感觉神经元产生一种触发性振荡,该振荡机制可能与触发病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2.
藜芦碱和乌头碱在受损背根节神经元诱发不同的放电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钠通道失活门阻断后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变化特征,在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上采用单纤维技术记录A类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藜芦碱和乌头碱是钠通道失活门的抑制剂,但二者作用于不同的位点,前者结合于D2-S6,后者结合于D3-S6。我们比较了这两种试剂引发的放电模式。结果发现,在同一神经元,藜芦碱(1.5~5.0μmol/L)可以引起放电峰峰间期的慢波振荡,即峰峰间期由大逐渐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大,形成重复的振荡波形,每个振荡持续约数十秒至数分钟:而乌头碱(10~200μmol/L)则引起强直性放电,即峰峰间期逐渐减小,然后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两种不同的放电模式不因背景放电或试剂浓度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藜芦碱和乌头碱在受损的背根节神经元可以引发不同的放电模式,这可能与它们结合于钠通道上不同位点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 ,在多种生物数据中找到了确定性机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神经元自发产生不规则的放电。为了研究这些不规则放电是否含有确定性机制 ,用电流钳对大鼠SON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纪录,取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nterspikeinterval,IS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时间序列非稳定周期轨道的方法分析ISI序列 ,发现ISI含有非稳定周期轨道族 ,即周期1 ,周期2 ,和周期3存在。结果表明 ,SO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序列存在确定性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选用12—14天胚胎小鼠(C 57 BL/6J),取脊髓及脊神经节原代培养。观察神经元的发育并用GABA抗血清、PAP方法显示GABA能神经元。脊髓神经元呈各种形态大小,随着培养的进行它们的突起和胞体不断生长;脊神经节细胞有不同大小,其体积在培养中保持恒定。随着神经元的逐渐成熟,它们的核质比不断增大。GABA免疫细胞化学阳性脊髓神经元大小不等,可分为两类:1.突起和胞体阳性,核不着色而核仁着色;2.只在突起和细胞膜上有阳性反应而胞体及核为阴性(可能为GABA摄取的结果)。有不同大小的脊神经节细胞呈阳性反应,其胞体及核仁着色而核呈阴性反应。证实了培养条件下处于胚胎发育阶段的阳性脊神经节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NGF,BDNF和NT-3在培养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GF ,BDNF ,NT - 3在体外培养鸡胚背根节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NGF ,BDNF ,NT - 3的兔抗血清分别对培养前后的鸡胚背根节神经元以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NGF、BDNF和NT - 3在培养前、后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情况 ,计数并比较培养前、后三种因子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数。结果 未培养的神经元 ,NGF ,BDNF ,NT - 3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是 :10 %± 3%,2 7%± 5 %,2 9%± 7%。培养 48小时后 ,NGF ,BDNF ,NT - 3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是 :77%± 6 %,6 4%± 7%,2 4%± 7%。结论 培养后NGF ,BDNF的表达较未培养者增加 (P <0 0 1) ,而NT - 3者则有减少 (P <0 0 5 )。提示在体外培养的鸡胚背根节神经元NT - 3的表达有不同于NGF和BDNF的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7.
乙酰胆碱对蟾蜍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离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灌流的蟾蜍背根神经节(DRG)标本上,用微电极进行胞内记录。在73个神经元中,依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将神经元分为 A 型及 C 型,其中 A 型细胞67个,C 型6个,静息膜电位为-67.5±1.3mV((?)±SE)。当加4×10~(-4)—6×10~(-4)mol/L 乙酰胆碱(ACh),可观察到如下四种膜电位变化:1.超极化:幅值9.1±3.0mV((?)±SE,n=23);(2)去极化:幅值12.9±2.2mV((?)+SE,n=20);(3)双相反应(n=24):先超极化,后去极化,超极化幅值8.0±2.4mV((?)+SE),去极化幅值10.9±3.1mV((?)±SE);(4)无反应(n=6)。用阿托品(1.3×10~(-5)mol/L,n=23),或同时应用筒箭毒与六甲双铵(浓度均为1.4×10~(-5)mol/L,n=8)灌流,能分别阻断 ACh 引起的膜的超极化或去极化。ACh 引起超极化反应时膜电导平均增加13.8%,翻转电位值大约-96mV。四乙铵(TEA,20mmol/L)能使 ACh 的去极化幅值增加48.2±3.2%((?)±SE,n=6),超极化幅值减小79.4±4.3%((?)±SE,n=8)。MnCl_2(4mmol/L)使 ACh 的去极化及超极化幅值分别减小54.2±7.2%((?)±SE,n=5)及69.2±6.4%((?)±SE,n=14)。以上结果提示:ACh 引起的 DRG 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反应由 N 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而超极化反应由 Μ 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前者可能包含了多种离子电导的改变,后者则可能与钾电导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大鼠背根节(DRG)神经元中存在慢的Ca2 激活K 电流成分,本实验在新鲜分散的DRG神经元胞体上,采用全细胞电压箝技术,给予DRG神经元一定强度的去极化刺激,记录刺激结束后30ms时的尾电流幅度。结果发现:(1)随着去极化时间从1ms延长至180ms时,尾电流幅度由9.3±2.8pA逐渐增大至64.1±3.4pA(P<0.001);(2)当去极化结束后的复极化电位降低时,尾电流幅度先逐渐下降到零,然后改变方向,逆转电位约为-63mV;(3)细胞外施加500μmol/LCd2 或细胞内液中施加11mmol/LEGTA时尾电流明显减小甚至完全消失;(4)尾电流中慢成分的幅度在细胞外给与200nmol/L蜂毒明肽后,减小了约26.32±3。9%(P<0。01);(5)细胞外施加10mmol/LTEA,可明显降低尾电流中的快成分。结果提示,在DRG神经元启超极化中存在Ca2 激活K 电流的蜂毒明肽敏感成分──IAHP。 相似文献
9.
GABA_A和GABA_B受体介导的蟾蜍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膜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在蟾蜍离体背根神经节(DRG)标本进行细胞内记录。浴槽滴加10~(-4)-10~(-3)mol/LGABA引起膜电位改变如下:(1)去极化(79/100);(2)双相反应;先为去极化,继后为超极化(10/100);(3)无反应(11/100)。以上去极化反应均可为荷包牡丹碱所阻断。GABA-去极化时膜电导增加,逆转电位值为-15——25mV。低Cl~-和高Cl~-任氏液分别使GABA-去极化反应增大和减小。10~(-4)mol/Lbaclofen不引起膜电位改变。在GABA-去极化期间,观察到大部分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ApD的此种变化可为baclofen所模拟,但不为荷包牡丹碱所阻断。结果提示:蟾蜍DRG神经元胞体膜有GABA_A和GABA_B受体共存,前者介导膜电位的改变,后者介导ApD的缩短。本文并联系到初级传入终末的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BDNF,NT-3在猫背根神经元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初探—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在成年猫背根节 (DRG)神经元是否存在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方式。用特异的 trk B、 trk C抗体及 BDNF、 NT- 3的 c RNA探针 ,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标法观察了成年猫 L6DRG神经元 BDNF m RNA与 trk B、 NT- 3 m RNA与 trk C的关系 ,以了解 BDNF、 NT- 3在成年猫 L6 DRG神经元有无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结果表明 ,在成年猫 L6 DRG BDNFm RNA阳性细胞主要是部分中、小神经元 (4 2~ 5 7μm,<42μm) ,而 trk B阳性细胞则主要是部分大神经元 (>5 7μm)。未见双标的 BDNF m RNA和 trk B阳性神经元 ,但见一些双标的卫星细胞。与BDNF者比较 ,大多数大神经元既表达 NT- 3 m RNA,又表达 trk C。这表明在成年猫 L6 DRG神经元 ,NT- 3可能存在自分泌方式。但本文的结果未证明 BDNF在成年猫 L6 DRG神经元存在自分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