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菊花起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利用RAPD分析技术,选取22个20个碱基长度的随机引物,对7种野生菊花、14种栽培菊花和5个种间杂种进行了随机扩增。通过实验建立了PCR随机扩增实验体系。在观察到的224个扩增条带中,34条(15%)表现多态性。利用UPGMA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7种野生种中,Dendranthemaindicum、D.vestitum和D.nankingense与栽培菊花亲缘关系最近,而D.zawadski与栽培菊花亲缘关系最远。前3种野菊与栽培菊花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40,而D.zawadski与栽培菊花间的遗传距离大于0.50。根据上述数据及以往研究结果,使用RAPD数据对菊花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栽培菊花主要起源于D.indicum、D.vestitum和D.nankingense.  相似文献   

2.
中国菊属一些种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分支分析方法研究了12种原产中国的野生菊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引入了若干栽培品种及部分杂种一代植株作为分析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分支分析方法有效而准确地将分类群分类,并揭示出毛华菊(Dendranthemarestitum)与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同为菊属植物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种,部分种间杂种也已进入栽培类群。同时还发现不同性状在各品种间平行进化的现象。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讨论了中国菊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菊花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东北菊属的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一  于丽杰 《植物研究》1994,14(2):152-153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六卷,第一分册,33页册注:“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DesMoul.)是一个多型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或生态地理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年房花序式样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极大的多样性”。例举山东、河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一些生态型植物多型性种。笔者在辽宁葫芦岛采到几片生长的菊属(Dendranthema(DC)DesMoul.)植物,具形态与野菊D.indicun;以及甘菊甘野菊变种D.lavandulaofolium(Fisch.etTautv.)LingetShihvar.seticuspe(Maxim.)Shin相似,但其叶小裂片顶端钝,不为锐状长尖,花大,径入.5-2.5厘米,植株葡匐生长,为很好的绿化铺地植物。经过1990年、1991年、1993年三年三次一个植株种子连续栽种观察性状稳定,注定不是种的生态型,可以作种不分类等级处理。本文发表东北菊属植物新变种葫芦岛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DecMoul.var.huludoensisG.Y.Zhang,L.J.YuetY.J.Liu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菊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花原产于我国,在我国栽培已近三千年历史。古代的别名很多如治蔷、日精、节花、女节、黄花等十多个别称,这也说明菊花是我国较早而普遍的栽培植物。长期以来经劳动人民的选种和栽培管理,使野生野菊,进化到现今数千个的优良美艳的菊种。菊花从古至今皆为人类喜爱的观赏植物,我国古代诗人和绘画家都喜欢取它作为题材,以它的耐霜形容我国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咏菊诗句和画幅。研究栽培菊花的专门者,集中了菊花的栽培经验写有许多的菊谱、菊鉴和其他关于菊花的著作(比较著名的如宋代刘榮的“菊谱”和南宋范大成的“范村梅菊谱”)。在菊花盛开时举办菊花展览会和赛菊会供人们欣赏,所以它在我国文化生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花型菊花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京野生的菊花脑(2n=2x=18)和南京野菊(2n=4x=36)与六倍体栽培菊杂交,或利用中国秋菊与从国外引进的夏、秋两季开花的菊花杂交,育成一组耐夏季高温高湿,花朵繁多,花色艳丽,具有香味的小花型品种。菊花脑和南京野菊在小花型菊花育种中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亲本。  相似文献   

6.
杭白菊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白菊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陈连官(江苏省国营新曹农场,东台224246)杭白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为菊科菊属菊花品种之一。我场自1983年引种成功后已大面积栽培,采摘花朵供药用,香料用和食品用,...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菊属植物叶表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中国东北菊尼(Dendranthema)9种和变种(野菊;葫芦岛野菊;楔叶菊;小红菊;甘菊;甘菊甘野菊;紫花野菊;细叶菊和小山菊)的叶表面特征。这些类群在表皮细胞,气孔复体和毛状体方面等存在着一些差异。依据这些特征讨论了一些类群的关系并尝试性地依据这些特征编制了这些类群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对菊属8个种植物的27份材料(不同地理居群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7份材料共获得12个同工酶位点,以及13种POD条带和15种EST条带;(2)27份材料用UPGMA聚类为两组,第Ⅰ组为野生菊、药用菊,第Ⅱ组为观赏菊,前者品种较为原始,后者品种较为进化;(3)野菊12个不同居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66 7-0.750 0,其中南京野菊遗传变异最大,河南野菊最小;(4)菊属8个种的遗传一致度为0.461 6-0.860 5,平均遗传距离为0.451 7,其中栽培菊与野菊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一致度为0.860 5),野菊可能是栽培菊的一个主要起源种.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5种安徽野生菊属(Chrysanthemum)植物(野菊、甘菊、菊花脑、毛华菊和紫花野菊)的叶下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并探索与植物分布、生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这些类群非腺毛、腺毛的形态、大小和密度均有差异;气孔的大小和密度、表皮细胞的大小和角质纹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叶片表面的特征与植物生长环境有相关性.依据这些特征讨论了菊花脑的分类并尝试性地编制了这些类群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部分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倍数性菊属植物及其部分种间杂种的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进行观察统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在菊属系统演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菊属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包括分裂不同步、二价体提前解离、二价体互锁、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减数分裂不同步现象普遍存在于菊属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二倍体的菊花脑、甘菊、异色菊的部分二价体在终变期提前解离为单价体。菊花脑及其部分杂种中观察到了互锁二价体。四倍体菊花脑、南京野菊、‘黄英’、‘滁菊’在AI和AII都出现了染色体桥,毛华菊有1.5%的PMC在AI出现染色体桥。四倍体菊花脑AI、AI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分别为10.6%和7.3%;毛华菊A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为4.4%;栽培菊‘黄英’和‘滁菊’在AI、AI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高于毛华菊。杂种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的频率普遍高于亲本。倒位以及由其引起的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在菊属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9份药用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种源、4份野菊(D.indwum L.)种源、1份菊花脑(D.nankingese Hand.-Mazz.)种源和1份杂交菊花‘黄金菊’(D.indium×D.morifolium‘Gongju’)种源进行了遗传关系分析。从38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5.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λ=16,25份种源可分成2大组,即野菊、菊花脑和杂交菊花归为一组,19份药用菊花种源归为一组;19份药用菊花种源又可根据原产地进一步分成2组,大部分原产北方的药用菊花种源的遗传关系较近,而大部分南方栽培的药用菊花种源也有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2.
菊花是中国最早的栽培植物之一。从原始的野生种类经过引种栽培,经过历代艺菊者的杂交选择、精心培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品种最为丰富的栽培植物。菊花最初诞生在中国,其品种形成与发展也在中国,但在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菊花起源和品种形成途径的记载,这就给世人留下  相似文献   

13.
还来就菊花——菊的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栽培品种中,除观赏菊外,还有食用菊、茶用菊、药用菊。据古书记载,秦汉时菊花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有"叶可以采,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之说,民间还有洗菊花浴、睡菊花枕的习惯。晋唐时代,菊花才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  相似文献   

14.
正菊花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我国自古就有饮菊、食菊的习惯,喝菊花茶、吃菊花宴、品菊花酒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菊花还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药典记载其性凉,味甘、苦,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延缓衰老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5S rRNA基因染色体原位杂交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5S rRNA基因为探针,对产于青藏高原的4份近缘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即: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L.ssp.spontaneum(Koch)Hsue,六棱野生大麦H.vulgare L.ssp.agriocrithon(Aberg) Hsue,六棱瓶形野生大麦H.vulgare L.ssp.agriocrithon var.lagunculiform(Bakht) Hsue,栽培大麦H.vulgare.L.进行了研究,将杂交结果进行观察与统计,并建立起5S rRNA基因定位的模式图。结果表明5S r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呈现动态变化,由二棱野生大麦、六棱瓶形野生大麦到六棱野生大麦、栽培大麦、位点数目有递增的趋势,而且位置也发生了某些改变。探讨了5S rRNA基因进化  相似文献   

16.
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冬梅  陈发棣  陈素梅 《生态学报》2009,29(4):2143-2148
采用土培模拟涝害的方法,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涝渍胁迫后的形态表现进行研究和观察,比较了其耐涝能力.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根系活力急剧下降,但紫花野菊在胁迫初期表现出强的根系活力;5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涝渍胁迫15d时纪伊潮菊、泡黄金菊的光合强度明显降低,CO2同化作用下降,并出现负值,叶片已丧失光合作用能力,其次是大岛野路菊和那贺川野菊,而紫花野菊维持了一定水平的净光合速率.结合叶片外观形态观察发现,紫花野菊最为耐涝,泡黄金菊最不耐涝,而大岛野路菊、纪伊潮菊和那贺川野菊的耐涝性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是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dicoccum Shrank ex Sehubler)与粗山羊草(T.touschii Cuss,)天然杂交并自然加倍的产物,而栽培二粒泪科是由野生二粒小麦(T.turgidum var.dicoccoides(Koern?)Bowden)进行而来,从野生二粒注麦到普通泪科的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可能发生了许多变。以普通小麦-野生  相似文献   

18.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花器官发育关键差异基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稳定高效的不同瓣型毛华菊株系的再生体系,制约了毛华菊瓣型相关基因的研究。利用在河南省伏牛山收集的3种瓣型毛华菊株系,以叶片和茎间薄层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平瓣型叶片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NAA+2mg·L-1 6-BA,接种20天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分化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 NAA,生根率达100%。平瓣型毛华菊的叶片最佳再生体系也适用于管瓣型和混合瓣型株系,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46%和91.67%,生根率均为100%。移栽后对开花植株进行观察,发现利用叶片再生体系获得的3种不同瓣型再生植株花型稳定,为后续利用不同瓣...  相似文献   

19.
四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运平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4,14(4):357-360
本文首次报道产于我国华北地区风毛菊属(SaussureaDC.)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四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均是2n=26,都是2倍体。它们的核型是:糠风毛菊(S.Paleata)Zn=2x=26=18m+6sm+2st,属2B型,华北风毛菊(S.mongolica)Zn=2x=26=14m+4sm+8st,属2B型;狭苞凤毛菊(S.dielsiana)Zn=2x=26=8m+12sm+6st,属2C型;银背凤毛菊(S.nivea)2n=2x=26=18m+6sm+2st,属2A型。染色体中均未发现随体。  相似文献   

20.
郝莉  顾正龙  戴灼华 《遗传学报》2000,27(4):298-303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的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 Distorter(SD)」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具有减数分裂驱动性质的特殊遗传因子,SD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黑腹果蝇群体中广泛存在,通过杂交的方法测得其频率在1%-5%范围之内。首次在中国北京,青岛采集大量野生黑腹果蝇样本,对SD进行频率测定,发现SD在中国野生黑腹果蝇群体中也广泛存在,且频率与世界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