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伞形科山芹属(Ostericum Hoffm.)9种2变种(21居群)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山芹属植物叶片上表皮表面均较平滑,细胞轮廓清晰或不清晰,若细胞轮廓可见则为多边形与不规则形;初级蜡质纹饰为较密集的粗(细)条状,部分种类具有单层或双层脊状二级纹饰或有颗粒状或分枝状附属结构;下表皮亦有类似蜡质条状纹饰,均匀分布或集中在气孔周围或凹凸部位,气孔器形状多为椭圆形(偶见梭形),内外拱盖表面粗糙或光滑。上述研究表明,山芹属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良好的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多样性,尤其是初级纹饰的宽度及排列密度、二级纹饰以及气孔器形状等特征,可为山芹属植物种间和种下的近缘类群亲缘关系与分类修订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玉国  韦发南 《木本植物研究》2001,21(1):47-50,T010,T011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4个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果皮上均有气孔器存在,气孔圆形至椭圆形,气孔上拱盖表面近平滑或有蜡质碎片,拱盖内缘近平滑稀浅波状,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果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扣树(I.kaushue S.Y.Hu)的果实有指状毛附属物,不支持与苦丁茶的合并。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I.Chen,Y.X.Feng etC.F.Liang)的果皮特征与苦丁茶较近,但有明显差异,支持将其从苦丁茶中独立出建立一新种。  相似文献   

3.
国产委陵菜属植物果实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委陵菜属Potentilla32种及变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在实体解剖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扫描电镜下,本属植物果实表面纹饰有5种不同的类型,即网纹型,疣状突起型,波纹型,帽状突起型和不规则型;果实形态特征,特别是电镜下的果皮表面纹饰对本属植物的分类具有较重要价值;根据果实形态,支持将金露梅、银露梅、小叶金露梅做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4.
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燕麦属27种颖果的微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证据分析其分类学意义。燕麦属颖果有纺锤形、倒披针形、椭圆形3种形状,条纹、棱纹、网纹3种纹饰。燕麦属颖果形状、纹饰和花柱基宿存模式具有有限的属下分类学意义,颖果大小和表面大毛密度具有种间鉴定价值,而颖果腹面形态、压扁方式、胚比不具有种间鉴定价值。大穗燕麦(Avena macrostachya Balansa ex Coss.Durieu)颖果纺锤形,条纹纹饰,隶属于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大粒裸燕麦(A.nuda L.)与普通栽培燕麦(A.sativa L.)颖果大小、形状及纹饰特征的差异支持将大粒裸燕麦作为独立种处理。燕麦属颖果大小、表面大毛密度、胚比变异幅度大,推测与分布区广幅的气候变异相适应,凹腹面颖果体积相对缩减,有利于颖果快速发育、成熟,推测与燕麦属植物在温带、寒带分布区适生期较短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甘肃萱草属种子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孔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373-376
采用扫描对甘肃萱草属(Hemerocallis)6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Cyperus Linn.)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是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叶表皮实验的基础上,本从鹅观草属不同组、系中新增解剖了16个有代表性的种。根据这些种叶片反映的表皮微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了鹅观草属共族分属以及属下类群划分的正确性,揭示了属中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水平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最后表明:鹅观草属的半颖组最原始,在系统发育中它可能既派生了较进化的小颖组和大颖组,又派生了最进化的长颖组;在大颖组中,齿草系较原始,纤毛草系较进化,宽叶草系最进化,纤毛草系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绢蒿属系统学的新证据,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8种绢蒿属植物的果实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绢蒿属8种植物果实形状相似性较高,呈倒卵形或长倒卵形,直或稍弯曲;果脐圆形,常偏向一侧;顶端中央均可见花柱残留物,边缘具衣领状环;果实表面纹饰为搓板状和不规则皱褶纹饰。这些果实微形态特征中,果实的表面纹饰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次级结构,可作为绢蒿属植物区分种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蒋天翼  陈志钊  陈曌  郑永利  陈昕  邓云飞 《广西植物》2023,43(10):1814-1827
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 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该研究选择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37种植物作为对象,其中29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形态特征将映山红亚属的种类分为杜鹃型(R. simisii-type)、岭南杜鹃型(R. mariae-type)、皋月杜鹃型(R. indicum-type)、崖壁杜鹃型(R. saxatile-type)及丁香杜鹃型(R. farrerae-type)5种类型。(3)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边无或具间断的条形突起。(4)岭南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围有多层条形突起环绕,保卫细胞两极不具T型加厚。(5)皋月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保卫细胞两极具有T型加厚,与叶状苞亚属(Subg. Therorhodion)叶状苞杜鹃(R. redowskianum)的气孔器特征相似,推测其与叶状苞亚属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6)崖壁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毛单一,多呈卷曲状,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且未见腺体。(7)丁香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仅有腺体。(8)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如倾向于将背绒杜鹃(R. hypoblematosum)和千针叶杜鹃(R. polyraphidoideum)处理为独立的种,支持保留紫薇春(R. naamkwanense var. cryptonerve)作为南昆杜鹃(R. naamkwanense)的变种地位,不支持将腺花杜鹃(R. adenanthum)并入细瘦杜鹃(R. tenue)作异名处理等。该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显微特征在映山红亚属内物种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扫描电镜对凤仙花属(Impatiens)14种植物的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种皮表面纹饰及衍生物的特点,将该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4种类型,即光滑型、颗粒型、网状型和隆起型,后两者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型,其中负网状亚型和网状-丘状隆起亚型为首次报导。研究表明,14种凤仙花属植物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它们作为属内种的分类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种子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与其植物体的部分表型特征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铃子香属(Chelonopsis)及其近缘类群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共16种植物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等齿铃子组外,铃子香属其它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可分为平直至弓形,深波状两种类型。所有种类的气孔器都只分布于下表皮且均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的形状在种间几无差别,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纹饰也都近平滑,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角质膜有三种类型,即山脊状,长条状,具颗粒状或雪花状附属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角质膜类型为铃子香属内组、系或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两个亚属内气孔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自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骆驼蓬属种子微形态及其生态学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报道了光及扫描电镜下,西北地区骆驼蓬属3种,9个地方居群的种子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性在种的水平上具有分类学意义,同种的不同地方居群间基本类型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其种子微形态与萌发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变豆菜属(Sanicula L.)6种13个居群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光学显微观察,并测定了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上表皮几乎全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弯曲;下表皮多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波状至深波状;气孔散生,均为不等型。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细微特征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变豆菜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杰  赵鑫  宁伟 《植物学通报》2011,46(4):437-446
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为蒲公英属(Taraxacum F.H.Wigg.)分类研究提供瘦果形态学证据。利用体式数码光学解剖镜和电子探针显微镜,对蒲公英瘦果进行观察比较,并根据瘦果大小、形状、喙基比例、颜色及微形态表面纹饰特征进行聚类检索。结果表明,(1)瘦果微形态特征为全身具刺,具白色斑点,刺状突起成行且规则排列,但刺大小及密度存在显著差异;(2)检索结果表明,以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检索的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的分类结果一致。该实验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确定了蒲公英瘦果形态特征差异可作为分类学表征证据,并将喙基长度(B)与瘦果长度(A)(不包括喙基长)之比命名为喙基比(B/A),该比值可增补为分类要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植物志》中对蒲公英属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植物分类学问题并探索叶片超微结构在分类学中的意义,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蒜兰属15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细胞界限、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等15个叶表皮超微特征进行观测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细胞界限、表皮细胞蜡质量、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气孔器周围蜡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化现象、气孔器相对高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面积、保卫细胞长度和保卫细胞面积这9个指标对于该属分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利用上述特征可以对春花独蒜兰组(S. Humiles)、独蒜兰组(S. Pleione)和独蒜兰复合体(P. bulbocodioides complex)的组内区分进一步细化。(3)聚类分析将15种独蒜兰属植物聚类为4个分支,与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大理独蒜兰(P. × taliensis P. J. Cribb & Butterfield)与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 Rolfe]、黄花独蒜兰(P. forrestii Schltr.)在多个叶片微观特征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理独蒜兰的亲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8.
星果泻属的果实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泽泻科星果泻属全部5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发现该属植物的果实:常为蓇葖果具2~6枚种子;稀瘦果具1枚种子,扁压,不规则长方形,顶端一侧延伸成尾状长喙;或果实三角形,喙不明显。果皮上有角质层覆盖,角质层的纹饰为条状或细条状,上面密被碎屑状、颗粒状或稀疏的颗粒状蜡质附属物。这些特征可作为属下分类的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并写出新的分种检索表。笔者认为将星果泻和星状星果泻各自作为独立的种可能更为合理;加州星果泻仍应放在星果泻属内,而星果泻则可能是加州星果泻与该属其它种联系的一个中间过渡类型;多籽星果泻不宜与星果泻全并,仍应保留为一独立的种。笔者还首次发现该属植物的果皮上分布有气孔。  相似文献   

19.
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壁表面的一层不透水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紧密结合,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气孔器的形态结构等微形态特征均能在角质层上反映出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松属(Pinus)12种植物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详细描述20个性状,其中12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内表面,8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外表面。结果表明,这些特征可为该属属下分类和相似种的鉴别提供有用信息,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①表皮细胞长度、表皮毛长度、角质层外表面起伏程度、表皮细胞轮廓、有无气孔塞和针絮状物质等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具有自身特异性,在属下可作为松属组级水平上的分类依据。角质层微形态 特征不支持将五针松组(P. Section Cembra)和白皮松组(P. Section Parrya)合并为P. Section Quinquefolius的观点,亦不支持将油松组(P. Section Pinus)分成P. Section PinusP. Section Trifolius的看法。②白皮松(P. bungeana)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既与五针松组有相同之处,又与油松组有相似之处,还有部分特征显示出不同于松属其他种类的独特性,可为白皮松亚属(P. Subgenus Parrya)的建立提供新依据。③扫描电镜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纹路,气孔塞有无和外表面气孔形状等特征可为形态相似种火炬松(P. taeda)和湿地松(P. elliottii)提供种间界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