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鲤鱼鳃部微环境的pH特征及其对吸附态铜的解吸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鲤鱼(Cyprinus carpio)鳃部微环境pH及CO2的变化情况以及鳃部微环境出水对水铝矿吸附态铜的淋洗效率,结果表明,鱼鳃微环境的平衡pH为8.0,出外环境pH低于或高于该值时,鱼鳃生理作用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造成鳃部微环境于外环境之间高达0.4个pH单位的差别,CO2含量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在碱性条件下,鱼鳃微环境出水对吸附态铜的洗脱效应显著高于pH值相对较高的外环境水。  相似文献   

2.
低pH对鲤鳃组织Na~ -K~ -ATPase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a K ATPase酶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是组成Na K 泵活性的主要部份,它不仅参与能量代谢、物质运送、氧化磷酸化的重要生化过程,而且它与膜上磷脂的结合状态,将影响膜的流动性,从而还会影响膜的其它功能。从人们发现DDT对Na K ATPase、MgATPase的抑制作用以来,广泛开展了多种污染物和生物体ATPase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证实了有机农药、多氯联苯、金属、石油废水等污染物对ATPase的影响。该研究国外已有不少的报道[1],而我国则报道甚少。特别是低pH对鲤鳃组织Na K ATPase酶活性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条件下鲤鱼鳃部对高岭土颗粒吸附态铜的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爱民  潘波  徐福留  李本纲  曹军  陶澍 《生态学报》2002,22(10):1640-1644
在水相溶解态铜浓度和高岭土吸附态铜浓度保持不变,pH和高岭土粒径不同条件下,研究了鲤鱼鱼鳃对铜的吸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吸附态铜的存在增加了鱼鳃吸收。鳃对铜的吸收随pH增加而递增,随高岭土粒径减少而递增。利用MINTEQA2软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鱼鳃微环境中铜的形态分布特征,对吸附态铜可能的生物有效性机制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低pH对鲤鳃组织Na^+—K^+—ATPase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5.
6.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伟  刘德胜 《动物学报》1990,36(3):222-226
本工作以杞麓湖的鲤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各物种鳃耙形态结构的分化,探讨同域型物种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形式。鳃耙的形态分化是多层次的,且不同物种鳃耙的分化可在各层次独立进行,也可在层次之间出现交叉,从而使分化形式丰富多彩。杞麓湖鲤属鱼类鳃耙分化模式对研究云南高原湖泊其它类群的物种分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鱼体(去鳃)和鱼鳃对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涛  陶澍  林健枝 《生态学报》1999,19(5):763-76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但鳃部积累浓度较鱼体其余部分高一个数量级,其从水相富集铜的速率显著高于鱼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对温度、pH和盐度的耐受性, 以后背鲈鲤幼鱼为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其温度、pH和盐度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后背鲈鲤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2℃, 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2℃和1℃, 最佳生长温度为8—27℃; 96h内, 最佳生长pH为5.0—9.0, pH高于9.5或者低于4.7时, 幼鱼出现死亡, 在24、48、72、96h里, 不同碱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不同酸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24、48、72、96h酸度半致死浓度(LC50)相应pH分别为3.90、3.96、4.15、4.40, 碱度半致死浓度相应的pH分别为11.20、11.10、10.98、10.89。96h内, 当盐浓度超过7.50 g/L时, 幼鱼开始死亡, 不同盐浓度对幼鱼的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盐度对实验鱼的 12、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30、9.25、9.00、8.85、8.82 g/L, 2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82 g/L、2.557 g/L。后背鲈鲤已被列入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为今后后背鲈鲤的人工养殖和跨地域养殖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比较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两亚种(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和青海湖裸鲤甘子河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ganzihonensis))鳃的形态及显微结构。结果显示,指名亚种的第一鳃弓鳃耙数多、密集且较长,而甘子河亚种则耙数少、稀疏且短;两者的鳃丝间距及鳃小片间距无明显差异,指名亚种的鳃丝较长;指名亚种扁平上皮细胞形态以不规则椭圆形为主,鳃丝表面有黏液细胞,其上分布的氯细胞数量多于甘子河亚种,而甘子河亚种扁平上皮细胞的形态以六边形为主,鳃丝表皮未观察到黏液细胞。由此推测,青海湖裸鲤两亚种鳃形态的差异与其食性和栖息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鲤斜管虫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鲤斜管虫的形态、纤毛下器、核器、银线系及形态发生过程。其腹面口区具二环围口纤毛列及一口前纤毛列;背面具一列背刚毛;腹面纤毛列的数目可发生较大变动。在其形态发生过程中,左纤毛列在右纤毛列发生断裂前同时断裂;短基粒列形成后仔虫的背刚毛;前仔虫保留原口管前端部分,后仔虫的口管重新形成。本文还对鲤斜管虫的形态学特征、口管形成机理及分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分别以0、25、50、100mg/kg饲料的维生素E水平进行了鲤维生素E缺乏的病理学和血液学研究。经20周的饲喂试验,各试验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粮中维生素E水平呈负相关,其发病率分别为47.5%、22.50%、10.0%和0%,死亡率分别为22.5%、12.5%、5.0%和0%。病鱼出现特征性的背部两侧肌肉萎缩变薄,呈刀刃状的“瘦背病”、脊柱前凸及以突眼、竖鳞和腹水、体侧红肌纤维退色变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素质样病变。组织学上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营养性肌病、骨骼肌纤维变性、坏死,残存的肌纤维萎缩变细;心肌纤维变性、坏死;肝脏发生营养性肝病,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溶解消失,形成溶解灶。在肝细胞内可见大量黄色或棕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的蜡样质沉着。性腺发育障碍,精巢内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卵巢发育迟缓,卵母细胞数量减少。胰腺变性、坏死。肾小球肿大,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超微结构上,骨骼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肌浆凝固,核膜间隙增宽,核固缩;骨骼肌纤维、心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有的呈囊泡化,内质网扩张,脱核糖体颗粒。  相似文献   

12.
Sox9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性别决定及软骨等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过程。本研究利用简并引物扩增鲤鱼基因组DNA,首次发现在鲤鱼中存在两种形式的Sox9基因。二者在保守盒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并都存在一个内含子,但内含子序列差异很大,分别长704bp和616bp。在此基础上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鲤鱼Sox9b基因的5’端和3’端,通过拼接获得了2447bp的全长cDNA序列。编码428个氨基酸。其中96—174位共79个氨基酸为HMG保守盒。将鲤鱼Sox9b基因与三刺鱼等九种动物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发现。它们的同源性高达75%以上,显示soz9基因在进化中较保守。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成体鲤鱼不同组织中Sox9b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广泛表达,尤以脑及精巢中表达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Sox9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性别决定及软骨等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过程。本研究利用简并引物扩增鲤鱼基因组DNA,首次发现在鲤鱼中存在两种形式的Sox9基因。二者在保守盒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并都存在一个内含子,但内含子序列差异很大,分别长704bp和616bp。在此基础上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鲤鱼Sox9b基因的5’端和3’端,通过拼接获得了2447bp 的全长cDNA序列,编码428个氨基酸。其中96-174位共79个氨基酸为HMG保守盒。将鲤鱼Sox9b基因与三刺鱼等九种动物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发现,它们的同源性高达75%以上,显示Sox9 基因在进化中较保守。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成体鲤鱼不同组织中Sox9b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广泛表达,尤以脑及精巢中表达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鱼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RH核群与神经纤维的分布,潘家秀等1979曾报道11月份采集的卵巢处于Ⅳ期准备过冬的鲤鱼(Cyprinus carpio)颅腔经甲醇注射后下丘脑GRH的酶免疫标记定位结果:免疫活性GRH(ir-GRH)核群在视前区、视前隐窝区、前脑侧束区、下丘脑外侧区、视交叉等处均有ir-GRH纤维分布。本文报道的是2月份采集的鲤,即垂体促性腺激素GTH含量最丰富时(曹术超等1975),怀卵鲤脑及垂体ir-GRH的酶免疫标记。 结节外侧核(NLT)对于鱼类生殖功能有调节作用(Peter等,1978;Roi,1973),然而11月鲤鱼NLT未能染出ir—GRH。本文除采用另一季节的鲤鱼继续标染外,也试用抗  相似文献   

15.
鲤鱼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鲤动脉球内灌注0.1%胶原酶消化,分离到大量内皮细胞及少量成纤细胞,28℃,在加入蛋白含量为:350μg/mL鲤下丘脑粗提液的1640+20%小牛血汪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7d后,接近单层。原代经三次0.5%柠檬酸胰酶消化逐步淘汰少量成纤维细胞,10d后,得纯内皮细胞,并顺利传至二代,第二代细胞经血凝ⅧR因子酶标检测发现,培养细胞存在血凝ⅧR因子相同抗原,具有内皮细胞的一般特征,从而得到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柱状噬纤维菌免疫后兴国红鲤免疫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柱状噬纤维菌灭活菌苗免疫兴国红鲤,于免疫后2周,4周分析对其外周血液和胸腺,脾脏,头肾和体肾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增加,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明显的下降,胸腺中淋巴细胞数目略有增加,脾脏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增加,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正相反,头肾中淋巴细胞有较多的增加,粒细胞数目增加不明显,单核细胞有大幅下降,体肾中,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幅上升,单核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东江鲤鱼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以表达东江鲤鱼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39.308R-42.611,L_t=851[1-e(-0.173(t 0.0394))]W_t=19171.5[1-e~(-0.173(t 0.0394))]~3。通过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D=0.27和捕捞死亡率E=0.25,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35及最小捕捞年龄t=2。  相似文献   

18.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保存条件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渔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者可利用来自不同种的培养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融合)、核移植、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等。细胞系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及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鲤鱼的尾鳍和吻端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建成鲤鱼体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试验中我们侧重寻找适合做克隆供体的细胞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 以优化供体细胞的质量(另文报道)。此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中国鲤蠢目纽带科绦虫1新纪录属和1新纪录种,即梭形纽带属Atractolytocestus Anthony,1958及该属矢梭形纽带绦虫A.sagittaus(Kulakovskaya et Akhmerov,1965).梭形纽带绦虫与该科中国已记录的纽带属和许氏属绦虫的区别分别在于其卵巢后有卵黄腺存在;卵黄腺在子宫和卵巢侧面连续大量分布,睾丸向后延伸到子宫两侧,头节球状或圆锥状.细颈许氏绦虫Khawia tenuicollis Li,1964的分类学地位在该报道中被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20.
性类固醇激素对鲤鱼脑垂体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李文笙  林浩然 《动物学报》2000,46(2):175-182
建立核糖核酸酶保护法,检测性类固醇激素对鱼鱼脑垂体生长激素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根据已知的鲤鱼生长激素cDNA设计PCR引物,亚克隆克建新的含鲁鱼生长激素cDNA片段的质粒,并以此作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鲁鱼生长激素的反义RNA探针,用以检测鲤鱼脑垂体中的生长激素mRNA水平,处于性腺成熟早期的雌性鲤鱼埋植雌二醇5天或10天后,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其脑垂体的生长激素mRNA水平均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