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锦蛇的人工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惠平 《蛇志》2001,13(4):79-80
王锦蛇是一种比较适合人工养殖的无毒蛇。王锦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易孵化 ,很多蛇场或养蛇户多以王锦蛇作为蛇类的养殖品种 ;王锦蛇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各省区养殖。作者以北方地区为例 ,浅述王锦蛇的养殖方法。1 王锦蛇的生长习性  王锦蛇又名菜花蛇、大王蛇、臭薰领等 ,无毒 ,常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 ,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它近水域的地方。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树 ,属广食性蛇 ,常以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为食。食物缺乏时 ,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和同类。2 王锦蛇…  相似文献   

2.
对几种常见观赏蛇的生长及繁殖情况进行比较, 为观赏蛇人工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参考。实验采用室内温度控制个体单独饲养法, 分别对玉米蛇、王蛇、黑眉曙蛇、赤链蛇、王锦蛇、白条锦蛇6 种常见观赏蛇进行饲养与观察, 测量与记录取食、增重、蜕皮、交配、产卵、孵化、子蛇存活、患病及死亡等相关生物学特性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20-32 ℃人工养殖条件下, 大鼠和小鼠的幼鼠是各观赏蛇的主要食物; 王锦蛇在出生重与1-4 龄重等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蛇; 进食越多的个体蜕皮次数越多, 3 龄前为各蛇种生长高峰期; 3 龄蛇可达性成熟, 多数在3-5月份交配; 玉米蛇、王蛇的孵化率、成活率较其他四种观赏蛇高。人工养殖条件下, 各观赏蛇生长与繁殖生物学特性不同, 中小规模人工养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王锦蛇的人工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学玲  顾孝银 《蛇志》1999,11(4):75-77
王锦蛇,又称为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由于王锦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多以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1 王锦蛇的饲养管理  王锦蛇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它近水域的地方。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上树。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为主,食物缺乏时,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注意,必须保…  相似文献   

4.
试论蛇类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肉用蛇一直走俏市场 ,价格一再攀高 ,供不应求 ,刺激了养蛇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主要养殖的种类有毒蛇中的五步蛇 (尖吻蝮 )、眼镜蛇、银环蛇 (主要是用于孵化仔蛇出售 )。无毒蛇有王锦蛇、滑鼠蛇 (水律蛇 )、黑眉锦蛇 (锦蛇 )、棕黑锦蛇 (虎尾蛇 )、乌梢蛇、榕蛇等。王锦蛇、黑眉锦蛇和滑鼠蛇适于南北各地养殖 ,是国内养殖最多、效益较高、最有发展前途的 3种蛇。但是 ,国内很多蛇场因为不懂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 ,造成蛇类死亡严重 ,消瘦不增重 ,经济效益低。作者从事养蛇多年 ,现将养殖蛇类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报道如下 ,…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生长情况及与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关系,本研究在蛇类非冬眠时期的5月、7月和9月,以尾静脉采血获得3种锦蛇的血清,检测其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并记录观察期间3种蛇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以及进食量。检测结果,王锦蛇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均低于其他2种锦蛇,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除了赤峰锦蛇外,棕黑锦蛇和王锦蛇的甲状腺素(T4)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7月份,与蛇类快速生长的时间相一致。另外,棕黑锦蛇甲状腺素(T4)含量与进食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赤峰锦蛇和王锦蛇,而其饲料的转化率也高于后两者,其间存在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和变化趋势有着明显的差别,且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与蛇的进食量、生长和饲料转化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养蛇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弘  卢开和 《蛇志》2004,16(4):5-9
目的探讨广东省蛇类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的策略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按各市县养殖场逐个进行实地考查,调查蛇类养殖场的分布、规模、面积、养殖技术和投资金额以及蛇的种类、数量、来源和贸易情况,分析蛇类养殖存在的问题和经营利用的可能性。并以表格的形式搜集各养蛇场的基础资料、近年来的养殖情况及意见和建议。结果3个养殖最成功的蛇场饲养的主要蛇种类有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乌梢蛇,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蛇类养殖的难题,掌握了蛇类冬眠和管理等关键技术,蛇类存栏量都达到10万条以上,存栏的个体都在第三代以上;养殖成本明显下降,经济效益可观。结论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乌梢蛇是人工养殖成功的种类,提出发展我国蛇类产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为蛇类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人工饲料养殖蛇蛇肉的营养成分。方法检测由人工饲料"富蛇康"养殖的眼镜蛇和滑鼠蛇成商品蛇蛇肉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与传统养殖方法 (用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喂养)的蛇以及野生蛇蛇肉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富蛇康"养殖的眼镜蛇及滑鼠蛇蛇肉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以及矿物质元素硒、铬、镁、铁、锌等含量与野生及传统养殖眼镜蛇和滑鼠蛇相比,除了脂肪和铁的含量偏高外其余无明显差异。结论 "富蛇康"是价廉、物美、安全的蛇饲料,富蛇康养殖眼镜蛇及滑鼠蛇蛇肉与传统养殖及野生蛇蛇肉的营养价值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实验室人工饲养的王锦蛇(Elaphecarinata)、棕黑锦蛇(E.schrenckii)和赤峰锦蛇(E. anomala)3种锦蛇粪便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在送检的粪便样本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P 0.05)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 0.05)在王锦蛇和棕黑锦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赤峰锦蛇与前两者均没有差异;ace与chao1指数在3种锦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共检测出8个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3种锦蛇共享菌门。在属水平上3种锦蛇的优势菌群明显不同,志贺氏菌属(Shigella)、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别是王锦蛇、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粪便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3种锦蛇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其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这3种锦蛇的依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锦蛇新说     
“王”锦蛇,别名黄蟒蛇,油菜花、臭黄颌、王蛇、棱锦蛇、锦蛇。隶属游蛇亚科,锦蛇属,“王”锦蛇种,益蛇类;其性善、活泼、主食鼠类,全身花纹如油菜花斑,头部前额纹呈“王”字样,故名定“王”锦蛇。“王”锦蛇何以能称蛇“王”?  相似文献   

10.
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松  黄接棠 《蛇志》2005,17(4):237-240
目的 探讨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王锦蛇血清与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毒分别混合后,注射到小鼠背皮下,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出血活力;腹腔注射此混合物后,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毒效价;先后注射尖吻蝮蛇毒和王锦蛇血清,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引起的死亡、组织损伤和炎症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 1ml王锦蛇血清可完全抑制10mg(干重)的尖吻蝮蛇毒的出血活力;1ml王锦蛇血清可中和11mg(干重)尖吻蝮蛇毒的致死活力;王锦蛇血清对由尖吻蝮蛇毒引起的致死、组织损伤和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论 王锦蛇血清是尖吻蝮蛇毒的强抑制剂,可能成为未来新的蛇伤治疗药物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蛇的食性     
自然界中蛇类的食物十分丰富.蛇主要吃活的动物,包括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蛞蝓、蛇、鸟、鱼、蛙、蜥蜴以及昆虫等,甚至小型兽类.蛇吃植物非常少见,但曾有人了见到蟒蛇吃芒果或番茄.研究蛇的食性,有利于为饲养蛇供应食料.蛇的种类很多,各种蛇所摄取的食物也不相同.有的蛇是狭食性的,专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例如翠青蛇吃蚯蚓;钝头蛇吃陆生软体动物;乌梢蛇吃蛙;眼镜王蛇专吃蛇或蜥蜴;眼镜蛇、蝰蛇嗜吃鼠类;尖吻蝮(五步蛇)、蝮蛇(土公蛇)等不但吃鼠、蛙、还捕食鸟类;银环蛇喜吃蟮鱼、泥鳅:金环蛇以鱼、蜥蜴、蛇为食;烙铁头以蜥蜴、鼠类和鸟为食;竹叶青以蛙、晰蜴和鼠类为食;海蛇均以鱼类为食;白花锦蛇和黑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饲料饲育三化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年Beck等(Beck & Stauffer,1950)用人工饲料饲养玉米螟获得成功以来,对于昆虫用人工饲料饲养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目前约有七十多种昆虫能在实验室以人工饲料来饲养,并且有些种类已达到大量饲养的实用阶段。 寡食性的水稻害虫二化螟已由日本石井等(Ishii,1952;Kamano et al.,1967)用人工饲料饲养成功,但单食性的水稻害虫三化螟,迄今尚未  相似文献   

13.
汪玉如  汪志如  涂翔宇  吕霞 《蛇志》2011,23(2):122-125
本文对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进行分类学等研究,棕黑锦蛇被认为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e s.schrenckii)和赤峰亚种(Elaphe s.anomala),但也有学者将后者提升为种,即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有关该种分类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作为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体形最大的蛇种,棕黑锦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研究极为有限,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过度利用导致野外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建议加强棕黑锦蛇生态学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鱼粉匮乏,价格上涨。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就成了当务之急。各种大豆来源蛋白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比较平衡,是水生动物饲料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在大西洋鲑(Salmo salarLinnaeus)[1]、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2]等研究表明,用不同大豆来源蛋白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不影响其生产性能。大豆分离蛋白是以大豆低温豆粕为原料,经碱溶酸沉等工序而得到的一种精制大豆蛋白产品,蛋白含量可达85%以上。研究表明,在幼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饲料中大豆分离蛋白可替代40%鱼粉[3]。哲罗鱼(Hucho taimen)为肉食性、冷水性鲑科鱼类,栖息在低温(20℃以下)溪流里,肉味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哲罗鱼生长速度较快,属于大型名贵鱼类,一般个体约3kg,大的个体可达50kg,体长1m以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该鱼的驯化养殖已经获得成功[4],并已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养殖。因此,研究哲罗鱼人工配合饲料十分迫切。肉食性鱼类不仅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高,且更偏好于动物性蛋白,所以当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蛇在养殖状态下的血液学参数,对人工孵化繁育的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的参数包括血细胞形态和大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栓细胞计数。结果表明:3种蛇血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各有不同,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王锦蛇的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为最高;除王锦蛇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仅次于淋巴细胞外,其余2种蛇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仅次于淋巴细胞。特别的是王锦蛇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均高于其他2种锦蛇的2倍以上,而嗜中性颗粒细胞却只有其他2种锦蛇的一半。  相似文献   

16.
幼蛇的冬养     
顾学玲  顾孝银 《蛇志》2002,14(3):78-78
出生第一年的幼蛇宜在室内越冬 ,为了有效缩短蛇的育成周期 ,可以打破冬眠期转为冬季室内养殖。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适应性 ,可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度、湿度条件及能够供应充足的活体小动物 ,就可以进行冬季室内养殖 ,以下简称冬养。  幼蛇冬养的温度宜在 2 0~ 2 8℃之间 ,湿度应在 50 %~ 60 %左右 ,幼蛇大多采取人工灌喂混合饲料或流汁饲料的方法 ,来解决其所需的营养和消耗。一般 5~ 7天灌喂 1次 ,喂时可使用中型的 (容量为 2 0 ml)钝头注射器 ,每次灌喂标有刻度的 1~ 2小格 ,操作时需两人进行 ,一人持蛇使之不动 ,另一人轻掰蛇口…  相似文献   

17.
尖吻蝮仔蛇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饲料对不同家蚕Bombyx mori品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以筛选到的家蚕广食性品种GS和普通品种1015为研究对象,收集从收蚁开始分别饲育桑叶(GS. m和C1015. m组)和人工饲料(GS. b组)至4龄盛时期的家蚕肠道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D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比较它们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所测家蚕肠道样本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在科水平上,所测样本主要优势菌为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等;在属水平上,所测样本主要的优势菌为魏斯氏属Weissella、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叶瘤菌属Phyllobacterium、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脆弱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家蚕品种GS经桑叶和人工饲料饲育后,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等菌属仅在桑叶饲育的GS肠道内出现,而魏斯氏菌Weissella、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等菌属只在人工饲料饲育的GS肠道内出现。同是桑叶饲育的家蚕品种GS和1015,其肠道内相同的优势菌有叶瘤菌属Phyllobacterium、脆弱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等。相较于广食性蚕品种GS的肠道菌群,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丝硫菌属Thiothrix等菌属仅在普通蚕品种1015肠道中被检测到。GS. b组家蚕肠道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低于GS. m和C1015. m。GS. m肠道中丰度差异显著性最高的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GS. b肠道中丰度差异显著性最高的菌群为杆菌纲(Bacilli)和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而C1015. m肠道中丰度差异显著性最高的菌群为粪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结论】经桑叶饲育的不同蚕品种(GS和1015)的肠道微生物比人工饲料饲育的家蚕肠道微生物更趋于一致;经桑叶饲育的广食性家蚕肠道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于经人工饲料饲育的广食性家蚕。  相似文献   

19.
鳜脂蛋白脂酶基因SNP及其与食性驯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YH  Liang XF  Fang R  Peng MY  Huang ZD 《遗传》2011,33(9):996-1002
鳜食性奇特,通常情况下拒食死饵或配合饲料,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发现:通过驯养,能逐步诱导部分鳜以非活饵为食。通过分子标记定向选育易驯化鳜并使用人工饲料大规模养殖,可以有效解决鳜养殖中存在的成本高、污染严重、病害严重等问题。脂蛋白脂酶基因(Lipoprotein lipase LPL)是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生理功能是将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核心的甘油三酯催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以供组织氧化供能和贮存。文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鳜脂蛋白脂酶基因6、7内含子和6、7、8外显子进行了SNPs遗传多态性检测和分析,探寻LPL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两个食性驯化表型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第7外显子处共检测到3个SNPs位点(A25T、G26T和C29G),其中A25T、C29G两个为非同义突变。利用卡方检验分析驯化与未驯化组,结果表明LPL基因3个SNPs位点对鳜的食性驯化不具显著差异性(P>0.05)。将3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成5种双倍型,卡方检验表明双倍型Dip2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章成功完成鳜LPL基因组部分区段多态性分析,因而可以考虑将LPL基因作为影响鳜食性驯化的候选基因,作为遗传标记,为今后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认识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如生境、食性、繁殖、越冬和天敌等内容,有助于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人工养殖棘胸蛙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确定养殖方式和建设饲料基地;2.提高蝌蚪及幼蛙的成活率,加快生长发育速度;3.促进成蛙在人工环境中繁殖和提高蛙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