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对上海动物园内活动的9只赤腹松鼠进行无线电遥测,应用Homing法进行空间定位,基于最小凸多边形(MCP)和95%固定 核空间(95%Kernel)模型估算城市绿地中赤腹松鼠的家域面积、空间分布特征及个体间的重叠情况,同时记录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规律。赤腹松鼠 家域面积平均值为12376(MCP)~18146 m2(95%Kernel),雌雄个体间家域面积无显著差异(Independent-sample test,t= -0.101,P=0.922)。 赤腹松鼠冬季家域面积与春季家域面积间无显著差异(One way ANOVA,MCP:F=3.900,P=0.070;95%FK:F=3.566,P=0.081)。部分赤腹松鼠家域 间存在重叠,冬季重叠指数0.36~0.63,春季重叠指数0.02~0.43。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以移动(29.4%)、取食(25.1%)和休息行为(24.7%)为主 。在不同季节,赤腹松鼠的取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One way ANOVA,F=119.268,P<0.001),冬季取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33.3%),夏季最低 (16.4%);领域行为在夏(15.8%)、秋(16.2%)季发生频率较高,春季(5.8%)降低(One way ANOVA,F=140.416,P<0.001)。赤腹松鼠昼间 活动呈“U”型分布,主要集中于05:00—08:00和15:00—18:00,休息主要分布于12:00—13:00。  相似文献   

2.
灵长类动物社会中,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是维系群体稳定的重要基础,也影响个体的寿命和繁殖成功。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采集成年雌性个体在交配期(2015.9 - 2015.12)和非交配期(2016.3 - 2016.5)的社会行为,通过理毛和近距行为计算社会联系强度,探讨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雌性短尾猴的社会联系强度无显著差异(t = 0.181,P = 0.857);亲缘关系和社会联系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交配期:r = 0.534, P = 0.001; 非交配期:r = 0.469, P= 0.001);个体间的等级距离和社会联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交配期:r = -0.288, P= 0.014; 非交配期:r = -0.238, P= 0.048);年龄差异和社会联系强度无显著相关性(交配期:r = -0.176, P = 0.181; 非交配期:r = -0.192, P = 0.151)。本研究提示成年雌性短尾猴个体间会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亲缘关系和等级顺位是影响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31日—2007年9月11日、2007年9月14日—2007年9月27日、2007年10月15日—2007年10月26日的09∶0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成年和2只幼年川金丝猴,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对圈舍丰容前后的川金丝猴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在仿生态兽舍(环境丰容后)内,川金丝猴的跳跃、探究、攀爬和观望行为比在笼养圈舍(环境丰容前)内有显著增加,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1);成年川金丝猴搬入仿生态兽舍1个月后,雌雄梳理和行走行为较它们在旧兽舍和刚搬入新馆舍时显著增加(P<0.05),搬入仿生态兽舍1月后与刚搬入仿生态兽舍相比,休息行为发生频次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年金丝猴在12∶00—13∶00间出现运动行为低谷,其余各时段中运动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休息行为,其中12∶00—13∶00休息行为达到昼间的高峰;采食高峰为09∶00—10∶00;梳理、警戒以及其他行为在各时段分布较均匀。成年金丝猴昼间行为较多的是梳理和休息行为;15∶00—16∶00运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梳理行为10∶00—12∶00所占比例较高,休息行为在12∶00—13∶00所占比例最高,采食行为的高峰在09∶00—10∶00,警戒行为在09∶00—10∶00和15∶00—16∶00稍高,其他行为所占比例分布较均匀。幼年川金丝猴的运动、采食行为频次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成年川金丝猴的运动、采食行为频次百分比(P<0.01);而梳理和警戒行为极显著低于成年川金丝猴(P<0.01)。  相似文献   

4.
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群体中,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形成临时性的配偶关系(Consortship)是极其显著特征,但这种关系对个体的交配和繁殖成功作用缺少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以及行为取样法(Behavioral sampling method)记录个体间的社会行为、雄性的配偶数量和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对雄性短尾猴临时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适应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期间,雄性个体的顺位发生替换,在替换前后,处于高顺位的雄性个体始终拥有最多的配偶数量以及形成的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雄性个体的顺位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0;持续时间:P = 0.014;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32;持续时间:P = 0.035);雄性个体的年龄与临时配偶关系无显著相关性(配偶关系:P = 0.150;持续时间:P = 0.511);雄性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时间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配偶数量:P = 0.034;持续时间:P = 0.023);雄性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3;持续时间,P = 0.001;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01;持续时间,P = 0.003)。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顺位、在群体中生活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对临时配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雄性行为策略与临时配偶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8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葵花凤头鹦鹉进行展区环境丰容试验,包括悬挂玩具、制作道具及增加取食难度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前后葵花凤头鹦鹉的行为节律及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葵花凤头鹦鹉的警戒、休息和走动行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test,P<0.01);环境丰容对葵花凤头鹗鹉的日常行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显著影响(Goodness of Fit test,P<0.05).主要表现为休息行为减少,活动增加;丰容区域利用增多,非丰容区域利用减少.环境丰容有利于减少动物的刻板行为、增加行为多样性,提高动物福利,同时应基于不同个体的特征和习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丰容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环境中动物个体之间在互动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偏侧称为社会偏侧.社会偏侧对于物种个体和群体的适应性生存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物系统发生关系,应用定量多维方法和The Observer 11.0动物行为观察分析系统初步研究笼养川金丝猴社会偏侧(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位置偏侧)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笼养川金丝...  相似文献   

7.
2017年7月1日-8月31日及2018年6月1日-7月31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繁育中心,采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进行了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取样,采集同期粪样,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粪样中肾上腺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激素的水平,分析了圈养马麝刻板行为表达与上述3种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展现刻板行为的圈养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11.099 ± 16.231)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表达的马麝(95.640± 9.738) ng/g,差异未达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雄麝的睾酮水平(135.900± 21.582)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的雄麝(108.182 ± 9.689) ng/g,差异也不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雌麝的雌二醇水平(0.445 ± 0.116)ng/g显著低于无刻板行为雌麝(10.843 ± 1.142)ng/g(P< 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雄性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不相关;而雌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雌二醇分泌显著负相关,这与其繁殖及健康状况有关。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将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尤其是雌二醇)作为其受胁迫水平及行为健康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非损伤性取样比如粪便样品监测野生动物受胁迫的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然而针对从野外采集的样品,其运输和贮存温度条件是否干扰分析结果,尚未有过报道。为评估不同贮存温度和天数对野生动物粪便样品中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我们将大熊猫的新鲜粪便置于3 种模拟条件(0℃ 、10℃ 和22℃ ),并进行连续6 d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贮存天数对粪样中皮质醇浓度有显著影响(F 5,107 = 7.501,P = 0.001),但温度则无显著影响(F 2,107 = 1.094,P = 0.366)。粪样在0℃ 、10℃ 和22℃ 条件下贮存6 d,皮质醇浓度与贮存前的基准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0℃ :F 6,41 = 1.274,P = 0.290;10℃ :F 6,41 = 2.027,P = 0.084;22℃ :F 6,41 =1.009, P = 0.434)。结果提示在室温条件下短期运输和贮存(不超过6 d),不会引起大熊猫粪便样品中皮质醇浓度的显著变化。该结果对于野外所采集的粪便样品运输和贮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爽  刘丙万 《兽类学报》2020,40(4):364-373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min加空白5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0.200;P=0.295;P= 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为(13.67±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是群居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体现,致力于理解自身、他人与社会。认知有利于促进利益分配的优化,而行为认知策略则是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为止,川金丝猴如何进行社会地位与受孕状态等基础认知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投食招引,在个体识别和等级判定的基础上,以栖息于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熊猫谷景区的一个半野生川金丝猴群为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收集了猴群中6个一雄多雌单元成年雌雄个体的空间位置、邀配、交配及产仔行为数据,结合食物密度梯度"同心圆"和受孕周期,推测雌性成功受孕的交配时间段,运用配对t-检验统计证实受孕前后雌性的交配实现率差异显著(t=4.527,P=0.001),表现为受孕前雌性邀配行为获取的雄性响应率明显高于受孕后;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雌性受孕前的交配实现率(R=0.527,P=0.006)及受孕时间(R=0.556,P=0.049)与自身等级均显著正相关,即高等级雌性邀配行为的雄性响应率及与雄性生殖性交配的时间明显高于或早于低等级雌性。结果表明,雄性川金丝猴拥有认知单元内成年雌性受孕状况和等级地位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影响着雄性的性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单独使用氯胺酮对24只神农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进行麻醉,比较其在诱导期、麻醉期及恢复期的持续时间和行为反应差异,探讨氯胺酮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川金丝猴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24例受试动物注射氯胺酮(剂量5.90-15.71mg/kg)后,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良好,无意外死亡。其中,诱导期表现四肢逐渐无力,流涎,身体逐渐倒下,偶有嘴空嚼;麻醉期表现肌松良好,呼吸通畅,伴有嘴空嚼;恢复期表现以手指和躯干振动,开始恢复意识,嘴空嚼情况增多,尝试坐立和行走,最后恢复正常;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持续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00 ± 1.77)min、(21.67 ± 5.03)min和(31.79 ± 6.07)min。本研究首次监测到川金丝猴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嘴空嚼行为(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嘴上下及左右咀嚼)。数据分析表明,在麻醉过程中雄性个体恢复期时长明显大于雌性,雄性个体在恢复期空嚼行为的次数明显小于雌性;而性别对诱导期、麻醉期,年龄对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的时长及行为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Stereotypic behavior is exhibited by a wide range of captive animals. Its association with hormones, especially elevated cortisol level and lack of naturalistic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little studied.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stereotypic behavior is caused by stress due to lack of appropriate, naturalistic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Using four adult pandas (Ailuropoda melanoleuca) in the Beijing Zoo from March–July in 2003, we tested the following predictions: 1)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fecal cortisol level will not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reproductive state; 2)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fecal cortisol level; and 3)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by adding a naturalistic stimulus will reduce both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fecal cortisol level. We did 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ccurrence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fecal cortisol level but did fi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time engaged in displaying the stereotypic behavior among the three estrous periods. The level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was correlated with elevated fecal cortisol level. Enrichment simply by adding a naturalistic stimulu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tereotypic behavior, or on fecal cortisol level. Our results supported the second prediction, but did not completely support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ones perhaps because of the small sample size. Additional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tereotypic behavior might be a response to a heightened level of cortisol. Zoo Biol 0:1–15, 2006. © 200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5.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6.
非人灵长类接触人类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肠道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失衡,这种影响造成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而增加肠道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为检验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和承载是否有影响,本研究收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和野生群粪便样品,采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共发现5种肠道寄生虫:阿米巴原虫(Amoeba),鞭虫属(Trichuris sp.),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钩虫(Hookworms)。结果显示,投食群的阿米巴和蛲虫的荷虫量高于野生群;蛔虫在投食群和野生群均有发现,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鞭虫和钩虫只在投食群中发现。投食群部分肠道寄生虫具有高荷虫量和新增的两个种类是由于非人灵长类直接或间接与人类接触(生态旅游等)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