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源染色体片段及其抗性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分析,确定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4.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的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丽 《生物技术》2002,12(4):15-16
用C-带技术分析了普通小麦“中国春”、黑麦“胜利”及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经辐射处理的后代中产生的并经多代纯化的5个带有黑麦某些性状的普通小麦品系的根尖染色体,结果表明:品系98-5-1为1A/1R纯合易位系,具有抗锈病、抗白粉病等基因,可作为诱导小片段易位的资源。作者提出在小麦-黑麦易位系鉴定中应用更高分辩率的G-带技术识别黑麦染色体片段或小片段易位。  相似文献   

5.
簇毛麦及其与普通小麦杂种双二倍体的C一分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斌  姚景侠 《遗传》1992,14(3):7-9
本研究对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普通小麦“农大146" (Tritieum aestivum)及其产生的双 二倍体进行了C一分带分析,结果表明:(1) 7对簇毛麦染色体均可显示清晰的带型、根据带型可以把各 簇毛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相互区别开来; (2)普通小麦一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变幅在”-56 之间,其中2n - 5‘的个体占,7.680%  相似文献   

6.
陈军方  英加等 《遗传学报》2001,28(1):52-53,T003
用中国春phlb突变体(C.S.phlbphlb)与普通小麦-簇毛麦6V(6A)异代换系(Sub.6V)杂交,再用phlb突变体与F1回交,在高配对植株中筛选出一个6V染色体发生变化的植株,编号为LV02,用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LV02株系的后代进一步鉴定,在BC1F2中筛选鉴定出1株编号为LV02-01的植株,该株含有40条普通小麦染色体,1条簇毛麦6V染色体和1条6V短臂端着丝粒染色体,在LV02-01的分离后代中用同样技术鉴定出8株普通小麦-族毛麦6VS端二体代换系。  相似文献   

7.
小麦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RT-PCR技术,从被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中获得病程相关蛋白1(TaPr-1)cDNA克隆,该基因具有编码164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中包含24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和140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MW为15.1kD),经蛋白结构比较分析,发现其与植物中已分离的多种PR1类蛋白具一定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显示,易位系易被诱导12小时左右,该基因转录物累积最多,其在抗病易位系和感病亲本扬5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Southern杂交表达在小麦基因组中该基因的拷贝数多于1个,且该基因在扬5和易位系中表现多态性,表明6VS上有可能携带基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染色体C-分带和RAPD技术,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2经电离辐射处理后的高代材料98-60进行了检测。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材料为小麦-黑麦异代换系。进一步通过C-分带分析表明,该品系为5R代换系,并且还包含有5AS/6AS小麦种内的染色体易位。通过RAPD分析,在该品系中找到了来源于八倍体小黑麦亲本"新麦73"的黑麦染色体特异扩增产物OPA-01350和与两个亲本不同的特异重组产物OPF-14800、OPF-14920,进一步验证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和C-分带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显微注射法构建ES细胞(MESPU 13)嵌合小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一个新建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细胞系)MESPU 13,我们将ES细胞显微注射到C57BL/6J小鼠的囊胚中构建嵌合鼠。在注射了2-9个ES细胞的136个囊胚中,127个囊胚(93%)经过3个小时的培养后重新出现囊胚腔。当把119个恢复的囊胚移植到假孕雌鼠的子宫内时,获得63只(52.9%)出生鼠。在59只存活到可以判断毛色阶段的小鼠中,有21只(35.6%)被判定为嵌合鼠。显示了该ES细胞系具有较高的嵌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高效诱导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gametocidal chromosome)和低剂量(10Gy)γ-射线辐射花粉两种方法诱导小麦(Triticum aestixum L)-滨麦(Leymus mollis Trin)和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Host)Barkwarth]的易位系。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在59个小滨麦代换系M8724-8-13与离果山羊草(Aegilops trincialis L)3C染色体附加系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3株小麦-滨麦易位系,易位频率达到5.08%。其中1个易位系经C-分带证明是小麦的7D染色体与1条滨麦的染色体发生了整臂易位。同时还获得了3个滨麦染色体的缺失系。滨麦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的总频率为8.47%。除了滨麦染色体以外,在一些植株中还观察到小麦的染色体也发生了缺失。在69个普通小麦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TAI-14辐射花粉的杂交后代中,得到2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易位系,易位频率为2.90%。两个易位系都是小片段易位,经C-分带证明两个易位系所涉及的小麦染色体分别是3A和4A。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和低剂量γ射线辐射花粉诱导小麦异源易位系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