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心Ⅲ号能缩小大鼠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大鼠血清CPK和LDH水平以及ST,保护心肌SOD活性,并能明显减轻缺血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丹心Ⅲ号对大鼠心肌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抗心肌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丹心Ⅲ号和丹心Ⅴ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丹心Ⅲ号和丹心Ⅴ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丹心Ⅲ号和丹心Ⅴ号在体外均可显著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其IC50分别为1.605mg/ml,2.589mg/ml,8.416mg/ml和6.606mg/ml;在体内可抑制连续给药10d大鼠血小板对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丹心Ⅲ号和丹心Ⅴ号对血小板聚集功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丹心Ⅲ号和丹心V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丹心Ⅲ号和丹心V号在体外均可显著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其IC50分别为1.605mg/ml,2.589mg/ml,8.4l6mg/ml和6.606ng/ml;在体内可抑制连续给药(350一700mg/lkg.d)10d大鼠血小板对ADP和花生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丹心Ⅲ号和丹心Ⅴ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得到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植入缺血心肌局部区域。对照组动物注入细胞培养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梗死心肌微血管新生更为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局部移植外周血来源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对局部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在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恢复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肌发育相关基因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与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和Northern印迹技术分别检测GATA4、Nkx2 5BMP2和Wnt11基因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 ,在正常心肌中 ,与心肌发育相关的基因GATA4、Nkx2 5和BMP2有较强的表达 ,而Wnt11基础表达较低 .心肌梗死后 ,GATA4、Nkx2 5和BMP2表达下降 ,7d后有所恢复 ;Wnt11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后呈上升趋势 ,至梗死 7d达到高峰 .结果提示 ,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后有明显改变 ,并发现启动心肌发育的关键信号分子———Wnt11基因表达上调 ,为心肌损伤后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钙敏感受体(CaSR)的表达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心肌梗死(AMI)组,通过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手术后1、2、4周(每组成功存活n=5)检测心脏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检测心肌组织中CaSR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Bax、Bcl-2、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和肌钙蛋白(cTnT)水平,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和Sham组相比,随着心肌梗死的发展,AMI组大鼠心肌组织CaS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mmHg/s)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mmHg/s)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增大(P<0.05);AMI组血清cTnT水平、CK和LDH活性均升高(P<0.05),随着心肌梗死的发展,cTnT水平和CK活性逐渐降低,LDH变化不明显。心肌组织中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多,抑制凋亡的相关蛋白(或因子)Bcl-2表达减少(P<0.05)。结论:随着AMI的发展,AM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aS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多,细胞凋亡数增加,表明CaSR参与了心肌梗死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洋  杨益鹏  姚忠彬  张扬  范蕾  卢均坤 《生物磁学》2013,(27):5267-5270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4组,阿霉素级(adriamycin,ADM)、阿霉素+氧化苦参碱组(oxymatrine,OMT),氧化苦参碱组,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Ⅰ Ⅲ型胶原的表达,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ADM组中大鼠心肌Ⅰ Ⅲ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增加,ADM+OMT组也有相似改变,但较ADM组有显著下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OMT组无变化。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ADM组与ADM+OMT组大鼠心肌组织,均有损伤,但ADM+OMT组较ADM组损伤明显减轻。OMT组动物未观察到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血糖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SC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高血糖状态下正常及梗死后心肌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的表达,探讨高血糖对心肌梗死后干细胞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结扎组、高血糖组、心肌梗死组和高血糖并心肌梗死组,每组9只,通过给予高糖饮食12周建立高糖血症模型,然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CFmRNA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CF蛋白的表达。结果SCFmRNA和蛋白在正常心肌呈低水平表达,与假结扎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周围组织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心肌梗死组大鼠相比,高血糖并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CF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SCF的表达明显增强,而高血糖能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SCF的表达,提示高血糖可能抑制了心肌梗死后干细胞的归巢及其梗死后心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谱,以进一步了解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重塑产生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利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分离心肌总蛋白,采用PDQuest7.3.1软件比较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总体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blotting)检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DE结果表明:以假结扎组为对照,梗死3天组有27个蛋白显著上调,18个蛋白显著下调,7个蛋白表达明显差异(ratio〉5)。进一步研究发现梗死区心肌组织bFG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趋势的探讨为心室重塑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谱,以进一步了解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重塑产生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利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分离心肌总蛋白,采用PDQuest7.3.1软件比较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总体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blotting)检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DE结果表明:以假结扎组为对照,梗死3天组有27个蛋白显著上调,18个蛋白显著下调,7个蛋白表达明显差异(ratio>5)。进一步研究发现梗死区心肌组织bFG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趋势的探讨为心室重塑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唐亚俊  王世强 《生理学报》1995,47(5):478-484
为阐明肌质网在冬眠动物心肌耐寒适应中的地位,本文对冬眠季和非冬眠季黄鼠心肌肌质网的超微结构和摄钙速率进行了定量对比。(1)在超微结构的研究中,我们采用OsFeCN后固定法增加肌质网的着色深度,从而比常规染色更易辨认其结构。(2)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冬眠黄鼠心肌肌质网和脂滴的体密度显著高于夏季活跃黄鼠,其中肌质网所高出的部分是非连接肌质网。(3)以arsenazo-Ⅲ光吸收法测得冬眠黄鼠心肌肌质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microRNAs(miRNAs,miRs)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心肌组织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的表达变化,为防治AMI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建模后6h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的心肌组织进行芯片检测.确定其中表达变化显著的miRNAs;最后进行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定量分析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miRNAs的表达。结果AMI大鼠心肌组织中,芯片筛选出在AMI前后发生显著波动的miRNAs,与非梗死区相比,梗死区心肌组织中有26个miRNAs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19个miRNA表达下调,7个miRNA表达上调。结论在AMI后的心肌组织的梗死部位与非梗死部位miRNAs的表达是有显著差异的,这对AMI阶段心肌保护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0.01 m L/g,股静脉注射,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各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具体表现为:CK、LDH、ASH水平明显降低(P0.05);PAR、PAG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HCT、ESR水平明显降低(P0.05);MIS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够明显改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及其下游靶基因WISP~1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和糖尿病模型组(DMGroup),腹腔注射STZ55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喂养至8周。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心体比和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β-catenin和WISP-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增加,心体比增加,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增高。心肌超微结构显示肌纤维断裂,线粒体呈空泡样改变。心肌β-catenin和WISP-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β-catenin和其下游靶基因WISP-1表达增加,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糖尿病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内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对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n=1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 h后实验组左胫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0.5 mg,4周后分别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局部血管新生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骨内注射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未见明显改善;TTC染色发现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心梗24 h后骨内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0.5 mg),心肌梗死面积、血管新生及心脏功能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鸢尾素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房颤动和心房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CA)建立急性心肌梗死(MI)大鼠模型,大鼠每天腹腔注射100 μg/kg的鸢尾素1次,共治疗4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大鼠心肌形态和纤维化情况。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TGF-β1、Smad2、p-Smad2、Smad3、p-Smad3、MMP9、TIMP-1、collagenⅠ、collagenⅢ、NLRP3、Caspase 1和IL-1β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鸢尾素组大鼠的LVEF和LVFS升高,而LVEDD和LVESD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心肌形态明显改善,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P<0.05);TGFβ1、p-Smad2/3、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NLRP3炎性体、cleaved-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鸢尾素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和房颤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的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探讨一种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实验方法.方法 将20只雌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结扎主动脉根部引起心肌缺血5min再灌注30 min建立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同时检测心肌组织匀浆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 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了心肌组织结构和线粒体的损害;实验组心肌组织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SO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取材范围广泛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可行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上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视觉评估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节段的血流灌注状况。方法将20只清洁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A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组)。采集术前及术后10、45 min心电图,并在术前及术后20 min、2 h、6 h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综合评估分析兔急性心肌梗死后造模节段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取出造模节段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均表明缺血后不同时间点造模节段运动幅度显著改变,心肌组织学有显著改变,表明成功建立了日本大耳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心肌声学造影视觉评估表明A组造模节段心肌血容量及灌注速度均显著低于非梗死节段及S组对应节段,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一致。结论心肌声学造影的视觉评估能够准确判定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心肌节段的血流灌注的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脉注射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兔BMSCs,以BrdU标记细胞.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n=8),进行心肌内BMSCs移植和/或VEGF静脉注射,组Ⅰ:BMSCs移植+VEGF静脉注射;组Ⅱ:BMSCs移植;组Ⅲ:VEGF静脉注射:组Ⅳ:DMEM注射作为对照组.4周后行免疫组化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组Ⅰ和组Ⅱ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EF值组Ⅰ>组Ⅱ>组Ⅲ,组Ⅳ(均为P<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VEGF静脉注射能改善心功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比较血管新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发生机制的差异。方法选择2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10只为普通饮食对照组,B组10只为高脂饮食组,共喂养9周。第3周末心导管封堵冠状动脉血管致急性心肌梗死。测定不同时期血脂水平。实验终点,苏丹Ⅲ染色测定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心肌区域和主动脉血管壁CD34阳性反应强度,测定不同心肌区域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的表达。结果高脂组血脂水平进行性增高。高脂组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心肌正常区、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CD34阳性反应强度和新生血管密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为梗死边缘区最高,梗死区次之,正常区最低。在高脂组和对照组主动脉:CD34阳性反应强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高脂组强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均有血管新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