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第一次在一个Ae.cylindrica系统中发现了Ph1-like基因,但它的作用略小于Ph1。同时证明了Ae,cylindrica在控制染色体配对基因方面存在多态现象。ph1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e.cylindrica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时用普通小麦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Ae.cylindrica)F_1回交获得了成功。表明利用ph1b基因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可以把Ae.cylindrica中的有益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  相似文献   

2.
直接杂交与幼胚培养方法结合获得了小麦与东方山羊草、尾状山羊草属间杂种。F1杂种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东方山羊草的染色体组显著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完全掩盖了小麦ph1b基因的作用,尾状山羊草的染色体组一定程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尤其强烈抑制小麦ph1b基因的作用。表明东方山羊草的S染色体组上存在类似于小麦的ph1b基因,尾状山羊草的C染色体组上存在类似于小麦的Ph1基因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存在促进小麦-外源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phKL。本研究比较了phKL基因与人工Ph基因突变系诱导小麦-Aegilops variabilis及小麦-黑麦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麦- Ae. variabilis(或黑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顺序是ph1b > phKL > ph2b > ph2a,即phKL基因的作用介于Ph1与Ph2突变体之间。  相似文献   

4.
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组DNA(totalgenomic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染色体组DNA作遮盖(用量1:200左右),进行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分子原位杂交(GISH),经抗生物素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bio-streptavidin-horseradishperoxidase)和联苯胺四盐酸(DAB)检测显色后,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中的簇毛麦染色体及染色体片段显棕色,与显浅蓝色的小麦染色体可明显区分。用GISH不仅可以检测导入小麦中的簇毛麦染色质,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易位染色体断裂点的确切位置。将GISH用于减数分裂期染色体配对分析,还可以清晰形象地显示出同源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和分离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普通小麦品系“中国春”(对照)、中国春ph1b突变体分别与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黑麦杂交,杂种F1的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行为表现异常,中期I出现较多的单价体、棒状二价体和多价体,在后期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片断和微核。原因是ph1b基因的存在造成染色体联会机制紊乱,致使一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互换,有可能在以后的世代产生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Ae. crassa)F_1、(中国春×Ae.crassa)F_1;(中国春ph1b突变体×Ae.crassassp)F_1、(中国春×Ae.crassassp)F_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的研究。第一次证明了中国春ph1b突变体在诱导Ae.crassa、Ae.crassassp与普通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方面有显著作用。可以利用ph1b基因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的方法以染色体易位的方式把Ae.crassa和Ae.crassassp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Ae.crassa和Ae.crassassp中不含有拟ph1基因。Ae.crassa和Ae.crassassp的D染色体组与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黑麦1R染色体特异性PCR引物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黑麦(Secalecer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w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观察表明,含有黑麦1R染色体的植物均扩增出黑麦的特异带,但含有其他黑麦染色体的小麦种质,普通小麦品种及其近缘物种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Host)Beauv)  相似文献   

8.
董硕  耿解萍 《遗传学报》1993,20(5):381-388
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t(15;17)染色体易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A)基因与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并置,并产生PML-RARA融合基因。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APL患者中PML基因断裂点集中于2个限区域,即PML-bcr1和PML-bcr 2,二者相距约10kb。本文确定了PML-bcr 1的DNA顺序,并确定了一例APL患者染色体相互易位接合部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2n=6x=42)由A、B、D 3个染色体组构成。据研究,这3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并不发生配对,而只限于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配对。于是,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看到的是21个二价体。1957  相似文献   

10.
小麦的Ph基因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兰佩 《遗传》1986,8(1):6-8
约州·年前,Oka motor e’首先发现在普通小麦T.ae- 5trvuln的511染色体上携带有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 对的基因,接着1958年Sears和Okamotot'", Riley和 Chapman"'同时证明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位于5B染色休的长臂上。1971年Wall["]等人命名 为Ph基因,即取用Pairing homoeologous的第一个字 母为名。Ph基因为一显性基因,当它发生突变或缺失 时则表现为.犯性(即Ph}Ph)。为排除Ph的抑制效应, Okamoto (1'966)用X射线处理小麦去雄穗子,并授以 黑麦花粉,fit得的杂种后代有3.佗%具高水平部分同 源配对的个沐,经分析证明是Ph基因缺失的效果。但 当时Okamoto未能诱导染色体加倍以获得这个缺失突 变体。1971 _=乒Wall和Riley利用FMS处理小麦种子, 再以黑麦授粉,也获得约1.5%突变率的“部分Ph突变 体”。Searsc"'l 0 从1966年就试用X射线处理中国春小麦 (Chinese Spring)的德子,然后将它的花粉授于一个有 颈毛标志的5B单体植株上(即小黑麦易位系HN-2, Sears, 1967a),再以处理的M,后代用作父本,与粘 果小麦(T. kotschyi)杂交,在杂种后代中仅发现 一种具中间0!d对水平的突变体,其每个细胞大约包含 5个二价体,有证据表明,该突变体乃由于一个较弱的 抑制配对基因的缺失,或即3DS上的抑制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双端体3DL为细胞学标记,用具有phKL基因的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为受体连续回交,将促进小麦外源部分同源染色体西己对的phKL基因和Ph2基因缺失重组在一起获得了重组体phKL Ph2^-。这种重组体有正常的育性。与只有phKL基因的小麦材料相比,重组体与外源物种Aegilops variabilis Eig.或黑麦(Secale cereale L.)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增加,表明Ph2基因的缺失体与phKL基因可能存在加性效应。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的增加农现在棒状二价体、环状二价体和三价体的数量变多而单价体数量减少。单价体的减少主要足由于棒状二价体的增加所造成的。在小麦外源遗传转移中,运用重组体phKL Ph2^-可能比单纯应用Ph2缺铁或phKL基因材料更理想。当与具有phlb基因的材料比较时发现,重组体phKL Ph2^-与Ae,variabilis(或黑麦)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降低,这丰要是由环状二价体和多价体的减少造成的,但是棒状二价体数量表现增加(与Ae.variabilis杂种)或达到类似水平(与黑麦杂种),这一有趣的发现从表现型上证明了Ph1基因与Ph2或phKL基因在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遗传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双端体3DL为细胞学标记,用具有phKL基因的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为受体连续回交,将促进小麦外源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KL基因和Ph2基因缺失重组在一起获得了重组体phKL+Ph2.这种重组体有正常的育性.与只有phKL基因的小麦材料相比,重组体与外源物种AegilopsvariabilisEig.或黑麦(Secale cereale L.)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增加,表明Ph2基因的缺失体与phKL基因可能存在加性效应.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的增加表现在棒状二价体、环状二价体和三价体的数量变多而单价体数量减少.单价体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棒状二价体的增加所造成的.在小麦外源遗传转移中,运用重组体pHKL +Ph2可能比单纯应用Ph2缺失或phKL基因材料更理想.当与具有ph1b基因的材料比较时发现,重组体phKL+Ph2与 Ae.variabilis(或黑麦)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环状二价体和多价体的减少造成的,但是棒状二价体数量表现增加(与Ae.variabilis杂种)或达到类似水平(与黑麦杂种),这一有趣的发现从表现型上证明了Ph1基因与Ph2或phKL基因在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遗传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建文  丁敏 《遗传学报》1996,23(2):117-123
本文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ev.Fukuho,2n=6x=42,AABBDD)与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B′B′C′C′)属间杂种F_1进行了形态和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探讨。首先,在形态方面的研究表明:(1)杂种F_1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强;(2)绝大部分性状如株高、穗长、芒长等介于双亲之间而呈中间型,少数性状如颖脊、颖壳茸毛可作为鉴别杂种的形态标记;(3)花粉粒空秕、无可染性,花粉高度不育,自交完全不结实。其次,从杂种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1)染色体平均构型为:26.09Ⅰ+4.36Ⅱ+0.09Ⅲ,二价体数目从0-7个均有分布,但大多数为棒状二价体;(2)每细胞平均交叉数为4.78;(3)染色体臂平均配对频率(C值)为0.17。由上可知,在普通小麦ABD基因组与东方旱麦草B′C′基因组之间存在微弱的部分同源关系,或在东方旱麦草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一种抑制普通小麦Ph基因作用的抑制因子(suppressor)。  相似文献   

14.
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VE1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VE161小麦在与其它小麦品系的杂交F1中,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但其本身部分同源配对频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VE161小麦本身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较低,是因其小麦染色体组中存在有一对纯合隐性上位基因,它能够抑制E染色体(Eph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表达,而一般小麦品系中具有该基因的相对显性基因。同时,在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上,E染色体(Eph基因)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组织培养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mack)杂种F0幼胚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2个代换系930498、930483和1个附加系930029。以黑麦(SecalecerealeL.)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了黑麦染色体的存在。在有丝分裂中期,经FISH处理的黑麦染色体为黄绿色,明显区别于红色的小麦染色体。染色体配对、C分带、麦谷蛋白电泳分析,证明两个代换系为1D/1R代换,附加的也是黑麦1R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六倍体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种F1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厚山羊草[Aegilopscrassa Boiss.(2n= 6x= 42,DDD2 D2MCrMCr)]、叙利亚山羊草[Ae.vavilovii (Zhuk.)Chenn.(2n= 6x= 42, DD MCrMCrSP SP)]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 6x= 42, AABBDD)]杂种F1 植株形态大多偏向山羊草亲本。4 个叙利亚山羊草×普通小麦和1 个粗厚山羊草×普通小麦杂种F1 自交结实,结实率在0.1% —6.5% 之间。这些种子胚乳很少,生活力较弱,播种后,只有少数种子出苗。杂种F1 PMC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水平较低,出现大量的单价体,二价体低于理论值,并且大多为棒形,说明两种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已经过很大的修饰。在各杂种F1 中还观察到少量的三价体,有些杂种还可见频率很低的四价体和五价体。以山羊草为母本的杂种F1 染色体交叉频率优于反交。F1 染色体分离极不正常,产生大量的多分孢子和微核。在叙利亚山羊草×冀麦30 号中还发现1 株体细胞染色体为21 条的植株,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7.
薛玺  王永清 《植物研究》1994,14(4):424-433
本实验用普通小麦“中国春”和八种异细胞质“中国春”(Aegilops vavilovii)CS,(Ae.juvenalis)CS,(Ae.crassa)CS,(Ae.comosa)CS,(Ae.uniaristata)CS,(Ae.speltoides.M.)CS,(Ae.kotschyi)CS.(T.timopheevi)CS分别与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 8x)“远中2”、“远中4  相似文献   

18.
15个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主倍体小偃麦杂交,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普通小麦与天葛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D^2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S^V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F1结实率很三数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泪科与  相似文献   

19.
郑成木 《遗传》1983,5(6):9-11
将通小麦(2n一6x=42)由A, B、D 3个 染色体组构成。kf }研究,这3组染色体之间存 在着部分同源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具有部 分同源关系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并不发生配 对,而只限于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配对。于是, 在减牧分裂中期I看到的是21个二价体。1957 年,Okamot。发现在5B染色体上有抑制部分同 源配对的基因。1971年由Wall命名为Ph基囚[3].  相似文献   

20.
用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第二部分同源群的36 个探针,对携带抗白粉病( Erysiphe graminisf.sp tritici) 基因Pm6 的普通小麦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 Zhuk .) 渐渗系进行检测,通过这些渐渗系与受体亲本“Prins”之间杂交谱带多态性的比较,发现所测出多态性标记位点均位于这5 个渐渗系的2B 染色体上,但其渗入片段的位置与大小有明显区别。IGV1_456 和IGV1_458 被鉴定为2B 染色体从短臂标记Xcdo405 到长臂标记Xbcd135 之间的区域已被提莫菲维2G 染色体区段所代替;而IGV1_463 则在2B 染色体长臂Xbcd307 到Xcdo678 标记之间的区域被提莫菲维渗入成分所代替;IGV1_464 、IGV1_465 2BL染色体上的渗入片段更小,即IGV1_464 在2BL染色体上标记Xpsr934 与Xbcd135 之间的区域有提莫菲维2G 染色质成分渗入,IGV1_465 仅在Xbcd135 附近有更小的外源成分渗入。根据5个渐渗系渗入成分重叠区段比较可把Pm6 定位于2BL染色体上Xbcd135 2BL标记的邻近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