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剑尾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克隆和测定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b)的全序列。方法 提取剑尾鱼肝脏的总DNA。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system中的T载体上 ,筛选转化子 ,提取质粒 ,酶切鉴定。挑取重组质粒pGEM T xhcytb 11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获得了剑尾鱼线粒体cytb基因的全序列 ,共 114 0bp。结论 用BLAST与GenBank中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比较 ,显示剑尾鱼与其他鱼类的cyt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根据剑尾鱼与其他 13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同源性所建立的进化树 ,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与11种熊蜂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比较一段357b的细胞色素b的序列,分析了熊蜂属5亚属11种熊蜂系统发育关系。5亚属包括Bombus( 5种),Thoracobombus(3种),Mendacibombus(1种),Fervidobombus(1种)和Pyrobombus(1种),该序列有65个单变异态位点和71个简约信息多态位点,翻译成119个氨基酸序列后有4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根据P-距离构建的邻接树(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P tree)都显示同样的结果:Mendacibombus (B.avinovielllus)分化最早;Fervidobombus(B.pensylvanicus)次之;Pyrobombus(B.impatiens)和Bombus形成姊妹群;Bombus亚属是单系群,其中B.ignitus在所研究的5个种中分化最早。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与小黄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黄鱼、小黄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1140bp的全序列。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碱基组成相似,前者T、C、A、G含量分别为28.4%、33.0%、23.2%和15.4%,A+T含量为51.6%;后者T、C、A、G含量分别为26.7%、34.1%、23.8%和15.4%,A+T含量为50.5%。大、小黄鱼cytb基因中三联体密码子中碱基的使用频率很相似,第一位较均一,第二位富含T,第三位富含C。大小黄鱼cytb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序列相似性仅为88.95%;两序列间具有126个差异位点;碱基转换/颠换率为3.1,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碱基转换中CT显著高于AG,表现出转换偏歧。 相似文献
5.
6.
安徽麝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80年代安徽麝[Moschus (moschiferus/berezovskii)anhuiensis]被发现以来,其分类地位一直众说纷纭。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安徽麝模式皮张标本进行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麝同麝属中其他种的遗传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分子系统学的分析表明,安徽麝是一个单系群,它同麝属其他种的DNA序列差异已达到种间分化的程度。因此,线粒体DNA序列的证据支持将安徽麝列为麝属中一有效种(Moschus anhuiensis),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原麝或林麝的亚种。 相似文献
7.
以牛肝微粒体细胞色素b5(CYB5-BOVIN)为切入点,利用生物学信息学方法获得一系列细胞色素b5家族的成员蛋白,同时对蛋白序列进行多重对齐分析及进化分析,借此为细胞色素b5蛋白的分子设计与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来自四川和青海岩羊的细胞色素b 基因全序列(1 140 bp) , 结合从GenBank 中检索获得的山羊、北山羊、绵羊和盘羊4 个近缘种细胞色素b 核苷酸同源区序列进行比较, 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分别采用简约法和距离矩阵法构建分子系统树, 得到了基本相同的拓扑结构, 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岩羊的系统起源问题。岩羊与山羊属的山羊、北山羊有着比绵羊属的绵羊、盘羊更近的亲缘关系。岩羊与山羊、北山羊的分歧时间大约在3~6 百万年, 而与盘羊、绵羊的分歧时间大约在6~8 百万年。 相似文献
9.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探讨我国林蛙属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对中国林蛙属动物进行了DNA水平的分子系统发生研究,测定了中国林蛙属7种15个样品,侧褶蛙属2种2个样品Cyt b基因长约360bp片段的序列。对这些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1)中国林蛙甘肃种群与东北种群序列差异较大,但尚难根据序列差异来判断它们是不同的亚种还是不同的物种;(2)7种林蛙中,中国林蛙与黑龙江林蛙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桓仁林蛙最远;(3)支持将昭觉林蛙,镇海林蛙,峨眉林蛙和长肢林蛙归入日本林蛙种组Rana japonica group。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海南南渡江15尾海南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multiradiatus)的cytb基因全序列1138bp,发现3个可变位点和1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检测到4种单倍型。海南长臀鮠Cytb基因具有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G)和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共编码379个氨基酸,密码子第三位点G的含量仅2.9%,而C和A的含量分别为39.1%和38.5%,在第二位点上T的使用频繁高达41.3%,表明cytb基因在密码子碱基的使用具有偏倚性。海南长臀鮠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的单倍型间遗传距离为0.0009~0.0017,在NJ系统树中没有明显的谱系结构,单倍型多样性(0.6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6)都较低,表明海南长臀鮠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南南渡江种群。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首次报道该物种这两个基因的全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结合比较与其他7种两栖动物的同源序列.结果显示:西藏蟾蜍两个基因序列中碱基G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三种碱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G含量在4种蟾蜍中是最低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位,属内转换率大于颠换率;相比核苷酸数据,氨基酸序列显示的遗传距离表明氨基酸序列更加保守,遗传距离显示西藏蟾蜍与中华大蟾蜍B.gargarizans的遗传距离最小;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西藏蟾蜍和中华大蟾蜍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2.
扩增并测定了小蔗螟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其序列全长1146 bp,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了包括小蔗螟在内的4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缨尾目)共19条Cyt 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鳞翅目昆虫AT含量明显低于其它昆虫,其中小蔗螟AT含量为75.1%;AT含量与A或T碱基使用的偏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并且颠换率远大于转换率;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基因碱基组成AT偏倚有相关性;相比于核苷酸数据,氨基酸所显示的遗传距离更为准确;使用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支持昆虫的单源进化学说. 相似文献
13.
以Cyt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大额牛系统地位及其种群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2头大额牛Cytb基因部分序列447bp进行分析,共发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结合GenBank中牛属普通牛、瘤牛、牦牛和印度褐牛4个近缘种的Cytb基因同源区序列进行分析,以水牛作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NJ)法和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得到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大额牛是独立于普通牛、瘤牛和印度褐牛之外的Bos属的一个独立的种。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大额牛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的大额牛保护工作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方法扩增四尾松江鲈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Cytb)基因序列,全序列长度为1 141 bp,并建立了松江鲈鱼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物种进行种质鉴定。分析Cytb基因序列基本特征显示,Cytb基因在第3位密码子表现出明显的反G偏倚,显示出脊椎动物Cytb基因的共同特性。第2位密码子嘧啶的含量远高于嘌呤的含量,有5个位点发生转换,0个位点发生颠换。选取杜父鱼科(Cottidae)的10种鱼类,与松江鲈鱼进行序列分析,构建发育系统树并分析遗传距离,与鲈鱼的亲缘关系最远。以松江鲈鱼Cytb基因序列为靶基因,利用PRIMER EXPRESS2.0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检测松江鲈鱼的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为3.20×102拷贝/反应。 相似文献
15.
川陕哲罗鲑Cyt b基因克隆及其在鲑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 bp,GenBank 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的白鲑Coregonus lavaretus作为外群构建了ML、NJ和MP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鲑属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8.4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鱼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结果与以往的形态学分类不相符. 相似文献
16.
17.
测定了板角山羊品种13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0 bp),比较分析了群体中细胞色素b基因的碱基组成和序列间碱基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在该品种(群体)中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6个变异位点上观察到11次T-C间和2次A-G间的碱基转换,除了有2次T-C间碱基转换发生在密码子第2位点为非同义突变以外,其余的11次碱基转换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均为同义突变;有1次T-G间碱基颠换发生在密码子第2位点,为非同义突变;观察到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077.并以绵羊为外群,与山羊属其他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 在系统地位上板角山羊与胃石山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形目 (Charadriiformes) 12种鸟类 :蒙古沙 (Charadriusmongolus)、环颈(Charadriusalexandrinus)、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 (Numeniusarquata)、中杓鹬 (Numeniusphaeo pus)、红脚鹬 (Tringatotanus)、林鹬 (Tringaglareola)、翘嘴鹬 (Xenuscineres)、翻石鹬 (Arenariainterpres)、大滨鹬 (Calidristenuirostris)、反嘴鹬 (Recurvirostraavosetts)和砺鹬 (Haematopusostral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 ,并以白鹳(Ciconiaciconia)的同源序列作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 ,形目 12种鸟类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381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值为 5 16 %~ 16 0 1%。重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2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 :第 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 ,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 ;第 2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反嘴鹬和砺鹬 ,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 ,然后再与属的两个种蒙古沙和环颈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 :第 1支系中各属间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 相似文献
19.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11科24属2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3bp的缺失;(2)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3)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铫科、粒鲇科和钝头鮠科形成一单系群;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鮰科、长臀鮠科、鲢科、鲇科、棘脂鲿科、鲿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而其中长臀鲍科与北美的鮰科形成姐妹群,胡子鲇、鮰科、鲇科、鲿科和鮡科是较明显的单系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