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晚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科1井是世界上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钻井,其南孔获取自泉头组三段顶部至嫩江组二段底部的连续地层记录。本文以松科1井南孔岩心样品介形类化石的系统鉴定和统计分析为基础,共建立1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1)C ypridea subtuberculis perga-Mongoloc ypris longicau...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泉头组三段上部介形类化石的指相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三段上部(杨三组—杨一组)以大套的紫红、红色砂、泥岩沉积为主,在紫红色泥岩中含有较丰富、完整的介形类及其它门类化石。以往认为,这套以红色为基调的地层属河流相沉积。对其中介形类等化石的古生态、埋藏特征及丰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该地层的沉积环境应为浅水湖泊环境,而非河流等水上环境。湖相沉积自杨三组就已存在,向上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湖泊水域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产介形类化石 15 属 50 种,笔者描述其中 15 属 47 种(包括 3 个新种)。长坝组介形类动物群可以划分两个化石组合:( 1 ) Mongolocypris-Cypridea-Darwinula 组合,分布长坝组二段,属种繁多, 组合特征明显,与松辽平原泉头组 - 姚家组、湖北贾店组、浙江兰溪组等的介形类面貌相似,可以大致对比,由于出现少量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 属和大个体的 Mongolocypris 属,反映它与晚白垩世介形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又不同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南雄群 Talicypridea 动物群,层位偏低,时代较早,属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大致相当于赛诺曼期( Cenomanian );( 2 ) Cypridea-Altanicypris-Candona 组合,分布长坝组四段,其层位在长坝组二段之上,晚白垩世丹霞组之下,组合中富含类女星介科的 Altanicypris 属,许多属种出现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其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与土仑期( Turonian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介形类的分布特征对古龙及邻区高台子油层进行了划分,并对介形类化石的分布、数量、分异度等进行了详细统计;结合化石的生态特征与环境因素,进行了生物相分析、建立了本区高台子油层的生物相标志,划出了深湖、浅湖、滨湖和三角洲前缘等4种生物相,同时作出了高台子油层高四、高三、高二、高一4个油层组的生物相图。  相似文献   

5.
昆2井是柴达木盆地北部昆特依凹陷区潜伏Ⅰ号构造上的第一口勘探井,为了建立该地区地层层序,对该井的岩屑及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仅在下干柴沟组发现少量轮藻化石和零星的介形类化石。下干柴沟组下段出现的轮藻类Gyrogona qianjiangica和Lamprothamnium? brevis是我国中始新世最常见的化石。该层段的轮藻类可命名为Gyrogona qianjiangica-Lamprothamniumcurta-L. brevis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本文以Gyrogona qianjiangica分布的顶、底界作为昆2井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标志,划分结果与其它轮藻及介形类化石的对比结果基本一致。氯离子含量分布显示,轮藻类化石产出的下干柴沟组是整个地层剖面中含盐度最低的沉积阶段,表明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处于水域比较广阔的淡水湖泊环境,但在个别层段出现咸化环境,产出以喜盐的Austrocypris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论述了松辽盆地白垩系介形类属、种数量及壳饰变化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和介形类组合特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认为介形类属的分布是岩石地层组划分的重要依据,种的分布控制了岩石地层段的划分,并可将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进一步细分。同时指出松辽盆地介形类的盛衰与湖盆的发育关系密切,介形类的演化周期与湖盆的发育、收缩和沉积旋回相一致,在湖盆最发育的时期,也是介形类繁盛的高峰,湖盆发育的初期和末期,往往是介形类的发生和衰退期。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南部沙河子组和泉头组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松辽盆地南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地区沙河子组和泉头组下部非海相介形类11属26种,其中沙河子组6属10种,泉头组下部8属18种(包括6新种和1新亚种)。沙河子组以Cypridea(Cypridea) unicostata-C.(Yumenia) casta-Limnocypridea abscondid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属早白垩世早中期;泉头组下部以Cypridea(Pseudocypridina),limpida C.(Cypridea) albidula seclucarinalis-Paracandona planiuscula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描述了该段介形类化石的壳体结构,共识别出4种壳饰类型,8种壳形结构,基于介形类壳体特征和其他证据,初步探讨了该时期湖盆湖平面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嫩一段时期松辽湖盆湖平面经历了由深逐渐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4口钻井及4条地表剖面372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含介形类化石28属81种,本文描述其中24属62种,包括1新种.此介形类动物群在数量上以女星介科和玻璃介科最繁盛,次为背足介科、湖花介科和类女星介科,依其横向分布及纵向变化规律,划分为Talicypridea和Porpocypris两个动物群及Talicypridea amoena带、Porpocypris globra带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带等3个化石带.依据介形类化石三水组可与南雄群对比,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塱山组与上湖组坪岭段对比,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南部地区晚白垩世青元岗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南部探井青元岗组红色碎屑岩中发现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即下段的Ahanicypris obesa-Talicypridea triangulata组合和上段的Chinocypridea augusta-Talicypridea qingyuangangensis组合,这些介形类化石地方性色彩强烈,表现为以具冠状壳喙类型的Ahanicypris,Talicypridea,Chinocypridea和网纹发育的Harbinia等属繁盛为特征,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晚白垩世晚期介形类动物群面貌。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可以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四方台组的介形类动物群对比,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景谷盆地晚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首次报道景谷盆地介形类化石13属30种(其中19新种,1未定种)并建立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三号构组以Potamocypris-Candoniel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回环组以Herpetocyprella-Metacypri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大红猫村组以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厘定位于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车站剖面的一套上白垩统地层,确认为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姚家组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至顶部变为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嫩江组一段整合于姚家组之上,下部以油页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薄层,中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白云岩结核.姚家组产有少量介形类化石,属于Cyprideaformosa-Cypridea sunghuajia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段含有丰富的介形类、孢粉和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介形类化石组合:Cypridea anonyma-Candona,fabiforma和Cyidea gracila~Cypridea gunsulinensis,一个孢粉组合:Proteacidites-Cyathidites-Dictyotrililetes,以及两个叶肢介化石带:Dictyestheria elongata和Halysesther-ia yui.叶肢介Halysesthera yui在姚家组/嫩江组界线之上35cm处首现,是嫩江阶底界的首现标志化石.姚家组的TOC值和HI值均很低,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至嫩江组下部,TOC值和HI值比较高,有机质来源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合,向上TOC值和HI值又开始降低.从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下部沉积期,松辽古湖泊的湖平面由浅变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湖侵,至嫩江组一段上部沉积期,湖水又变浅.姚家组红层主要形成于浅水环境,湖底呈氧化状态,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且不利于保存.嫩江组一段的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湖水分层,下层水体缺氧,上层水体富氧,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保存.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四个钻孔(2.下2-观18、滨297、牛101、樊101)沙河街组一段岩心样品介形虫化石丰度统计表明:1)不同的岩性介形虫化石丰度可以有很大不同;2)同一钻孔垂向上不同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丰度也显示出不均匀性;3)在岩心层面上,介形虫化石的分布有六种形式:密集分布、零星分布、簇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虫穴充填、裂缝充填。除前两者外,均显示出层面上化石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上述化石丰度不均匀性的原因包括生态学和埋葬学两种因素。最后文中讨论了这种化石丰度不均匀性所反映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四个钻孔(2-下2-观18、滨297、牛101、樊101)沙河街组一段岩心样品介形虫化石丰度统计表明:1)不同的岩性介形虫化石丰度可以有很大不同;2)同一钻孔垂向上不同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丰度也显示出不均匀性;3)在岩心层面上,介形虫化石的分布有六种形式;密集分布、零星分布、簇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虫穴充填、裂缝充填、除前两者外,均显示出层面上化石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上述化石丰度不均匀性的原因包  相似文献   

16.
山东平邑盆地固城组、卞桥组共发现介形类化石21属21种4比较种13未定种,本文记述了其中的17属16种4比较种9未定种。卞桥组一段下部的介形类可称为Talicypridea reticulata-Mongolocypris longa-Frambocythere fangjiaheensis介形类动物群,含化石地层的时代被确认为晚白垩世最晚期,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晚期。该动物群的发现,为平邑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确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采自湘东、赣西安源组,粤北红卫坑段—牛牯墩段的介形类化石23个种,归属于五个不同属(Darwinula,Oncocythere,Gomphocythere,Miniocythere,Triassinella),其中有2新属,20新种。本区上三叠统的介形类化石是一个组合,进而可分为两个亚组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经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区紫泥泉子组的几轮野外地质工作,在呼图壁河、东沟、玛纳斯河、紫泥泉子、北阿尔钦沟、托托等剖面上相继发现了重要的介形类化石,其中紫泥泉子组建组剖面玛纳斯县紫泥泉子剖面的化石面貌最全,自下而上可建立下段晚白垩世Talicypridea组合,上段古新世-始新世Cyclocypris-Cyp-ris-Cyprinotus-Eucypris-Limnocythere组合。紫泥泉子组下段的晚白垩世介形类组合广泛分布于南缘露头区,上段的古新世-始新世介形类组合目前仅见于建组剖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的七个介形类化石新种是从山东济阳坳陷北部数百口井的上万个样品中获得的。这些新种分别发现在本区下第三系孔店组(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渐新统)的泥质岩地层。样品来源于钻井的井壁取芯和岩  相似文献   

20.
在渤海海域渤中34-A地区东营组二段下部,发现了以渤海地方属种具棘绍曾介Shaozengia echinata、腹瘤绍曾介S.ventrinodosa、鼓包绍曾介S.gibbosa等为主的大量介形类化石,指示沉积水体环境为淡水-微咸水的滨湖-浅湖;在沙河街组一段上部发现了指示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存在的李家广北介Guangbeinia lijiaensis亚组合,亚组合发育有椭圆西营介Xiyingia elliptica、高西营介X.alta等大个体、高梯形的介形类,反映当时浅湖-半深湖的沉积环境。通过东营组二段下部与沙河街组一段上部两个介形类发育段的追踪,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东营组的地层界面,并确定了沙河街组一段的连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