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F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2.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 cf.hidakaensis-Libycoeras 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 cujia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 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3.
报道西藏西部仲巴县休古嘎布晚三叠世的一个新种Tragorhacoceras xiugugabuense sp.nov.,该种属于Discophyllitidae Spath,1927,代表休古嘎布首次的晚三叠世菊石记录,并且确定化石所属地层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山北坡早三叠世Spathian期的菊石群由Procarnites kokeni(Arthaber),P. kunlunensis sp. nov. 和Proptychitoides trigonalis(Arthaber)组成。它们的出现表明早三叠世的海水已到达东昆仑山,所谓的三叠纪古昆仑山,至少其东部尚不存在,其古海岸线至少应划在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之间。Procarnites-Proptychitoides菊石群的出现被看作是陆架深水或斜坡相的标志。由此推测,当前Procarnites-Proptychitoides群落的产地以北,应有陆架浅水相的沉积。同时,以阿尔金山为北缘、昆仑山为南缘的柴达木盆地的下面很可能隐伏有海相三叠系。从邻区布尔汗布达山(作为东昆仑山的东延部分)发育良好的旱、中三叠世海相沉积,笔者推测东昆仑山的海侵起自早三叠世,并延续至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1981年作者随中、法西藏地质科学考察队,并同王思恩等同志对拉萨、林周地区的白垩纪地层测制了剖面,采集了化石.  相似文献   

6.
放射虫Cecrops septemporatus带在世界各地的瓦兰今阶广泛分布,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于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中。本文对相关样品(80-141)进行再研究,描述放射虫18属23种,包括3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具有Aurissaturnalis variabilis variabilis(Squinabol),Thanarla elegantissima(Cita),Pantanellium corriganensis Pessagno等重要带化石,可与江孜地区混杂堆积和泽当地区蛇绿混杂岩的硅质岩中发现的相关组合及国际同类放射虫生物带进行比较,为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放射虫组合面貌及区域对比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区和东南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现的孢子花粉57属96种的研究,建立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层时代。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以松杉目的优势、真蕨目海金沙科的显赫和原始被子植物的出现为特征。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洲韦尔登期(陆相尼欧克姆期)和北美巴列姆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亚大陆、北美和澳大利亚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应属于尼欧克姆期,或赫特里夫期至巴列姆期,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应归于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8.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经过鉴定、描述、研究,计有白垩纪石珊瑚10属10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Axosmilia sp., Cyathophora? sp., 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 sp. nov.,Epistreptophyllum cf. diatritum Wu, Hydnophora styriaca (Michelin), Ironella giseldonensis Starostina and Krasnov in Krasnov and Starostina,Placophyllia baingoinensissp.nov.,Protethmoscf.discusLiaoandXia,Protochocyathus ?sp.,Stylina namcoensissp.nov.。上述石珊瑚属在欧亚大陆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都有广泛分布。其中,Cyathophora ? sp.与申扎县果芒错下白垩统所产出的Cyathophora gomangcoensis Liao and Xia比较相似,只是个体直径要...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次报道了产于西藏南部堆纳─岗巴、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宗山组下部的瓮虫类及其相关微体化石,分别概括地说明了它们的形态特征,讨论了它们的系统分类,在Calpionellidea超科的Calpionellidae科中,建立新属Endothicollaria属。瓮虫类的相关微体化石,是指过去长期来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钙球类分子,它们营浮游生活,常与瓮虫类共生的一类微体化石,现已作为钙质沟鞭藻而归于Calciodinellaceae科。依据宗山组下部灰岩的岩性特征、时代及微体化石的产状,作者认为上述微体化石为原生成因,提出瓮虫类化石的时代不仅仅局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它们可以延续至晚白垩世Campanian期的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牟林 《古生物学报》2013,(4):459-466
基于一些业已报道的中国Kungurian期至Roadian期界线附近的菊石材料(26个属,48个种),对其进行壳的形态空间分析,发现空谷期菊石在形态空间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旋环重叠程度D=0—0.1,旋环膨胀速率W=1.5—2.5,代表Saunders等(2004)的A类型;2)D=0—0.1,W=3,代表F类型;3)D=0.05—0.15,W=4—5,与F类型相比较,具有较大膨胀速率。相对应的罗德期菊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型:1)D=0.1—0.25,W=1—2,代表A类型;2)D=0.4—0.6,W=1—2,代表C类型。从壳的形态发育史来看,空谷期到罗德期总体趋势是连续的,并没有受到外界大的干扰,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罗德期形态空间明显占据了更广阔的位置,代表了菊石演化的新方向),壳不仅变得更加外卷,壳的膨胀速率也有所减小,比如,空谷期存在的膨胀速率较大的第三种类型在罗德期中并未发现。这一趋势在全球早—中二叠世菊石壳D-W等密度图中同样反映出来,说明尽管空谷期—罗德期这一时间段我国存在较多地方性属种(以其特殊的壳饰与缝合线为特征),在国际对比中难以应用,但是从壳的形态发育特征来说,与其它地区对比具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描述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南部南雅尔当山和却尔却克山突尔沙克塔格群顶部的三叶虫,计10属2亚属9种和3未定种,分为2个三叶虫带,下部Hysterolenus带、上部Dichelepyge sinensis带。根据牙形类化石带的对比,寒武-奥陶系界线应在三叶虫Hysterolenus带之内通过。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研究材料来自甘肃景泰和靖远的早石炭世臭牛沟组,这里的臭牛沟组厚约120m左右,由泥质页岩夹煤线、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灰岩组成,为潮间潟湖相至滨海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沉积。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分子有Sublepidodendron sp. , Lepidodendronciyaoense sp. nov. , Lepjingyuanense sp.nov. , Lepidodendron volkmannianum , Lep. gansuense sp. nov. , Lep. shanyangense, Lep. cf. aolungpulukense,Lep. sp. 1, Lep. sp. 2, Cathaysiodendron jingyuanense, C. cf. incertum, Stigmaria ficoides, Lepidostrobophyllum cf. lanceolatum, L. rotundi folium sp. nov., Lepidostrobus sp. 1, L. sp. 2, 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 Hamatophyton uerticillatum ,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 C. podozamioides,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 Triphyllopteris sp. ( cf. T. lescuriana Lesquereux), Rhacopteris sp. , Adiantites gothanii, Sphenopteris sp. 1, Sphenopteris sp. 2, 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 R. cf. hsianghsiangense,R. cf. chinghaiense, Rhodeopteridium sp. (cf. R. lipoldi) , Paripteris gigantea , P. cardiopteroides, Linopteris sp. , Codonospermum sp. , Trigonocarpus spp. , Cardiocarpus cordai, Cordaites sp. (cf. C. schenkii Halle) 。其下伏地层前黑山组中有菊石Kazakhstania sp.,为下石炭统底部Gattendor fia带分子,其余还有孢子化石、腕足类和植物,表明为杜内期沉积;而上覆地层靖远组底部有牙形石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G.bilineatus bilineatus,Paragnathodus commutatus及P.nodosus,是我国下石炭统顶部德坞阶的一个牙形石带化石;筵化石:Mediocris breviscula,M.pilatus,M.cf.minima,Eostaffella galinae,E.cf.mediocris是我国和卅l组常见分子,也产于贵州罗甸的德坞阶(相当于早期纳缪尔阶)。臭牛沟组产有大量孢子,可分3个孢子带,分别可以和西欧维宪期孢子带(PV,TC,NM)对比。在当前的植物群中Cathaysiodendron及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Le pidodendron shanyangense的发现,对于研究早石炭世植物地理区的划分,华南和西北同期植物群的对比及东方型鳞木类的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沙金庚 《古生物学报》1999,38(3):402-406
1997年,顾知微、李子舜、于希汉(Gu et al.,1997)发表了英文专著"中国黑龙江省东部早白恶世双壳类"("Lower Cretaceous bivalves from the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他们将前人记述为侏罗纪的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和鸡西群的双壳类修改为早白恶世分子,并将长期被认为属中-晚侏罗世,或晚侏罗世-早白恶世早期的热河群的时代确定为早白恶世.这一重要的修订,非常值得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本溪组—太原组156块样品(本溪组47块、太原组75块和山西组34块)中,有113块产有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结合现有原位孢粉的资料,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作者在这段地层中识别出了植物群演替的四个阶段,从这四阶段开始地层层位的沉积构造判断,大致可以推断出这四次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在这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的海进,并且从孢粉丰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同孢植物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由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表现出较强的复苏能力,使得这段地层中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的孢子在整段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而石松纲的鳞木类以及松柏纲的科达类的复苏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产自这两类母体植物的孢粉在地层中始终不占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曹流 《古生物学报》1990,(2):140-143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地区出露的一套火山岩系地层,其中夹有厚约5m的火山-沉积岩,灰色凝灰质粉砂岩。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火山-沉积岩中采集了8块孢粉样品,在编号为GWP4—7号的4块样品中获得较丰富的孢子花粉,但是保存不佳,大部分难以鉴定,这可能由于后期火山活动的高度热作用有关。虽然只有少部分化石可鉴定。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天等把荷剖面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产较丰富的Polygnathus属牙形刺化石。经详细鉴定,共识别出Polygnathus inversus,Pol.gilberti,Pol.laticostatus,Pol.linguiformis bultyncki,Pol.nothoperbonus,Pol.perbonus,Pol.serotinus,Pol.vigierei等11种(含1个未定种和2个相似种)。根据牙形刺的特征和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牙形刺带,即nothoperbonus带、inversus带和serotinus带。在系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剖面中牙形刺产出层位及齿台口面和反口面特征分析,Pol.serotinus可能由Pol.vigierei通过外齿台边缘的抬升、外侧近脊沟的变宽变深以及齿台前缘的逐渐平行演化而来,Polygnathus属反口面基腔翻转的特征最早出现在Pol.nothoperbonus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19.
自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时大约由准噶尔地块、塔里木地块、中朝板块、佳蒙地块等几个主要陆块和一些小的地块(微板块)组成。在系统整理这些地区晚二叠世植物属种的基础上,根据植物群属种的植物学特征及植物地理属性,将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地理区划分为6个植物地理省,即:1)准噶尔–北塔里木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2)北山–巴丹吉林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3)兴蒙(东北地区)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4)南塔里木安加拉–欧美混生植物地理省;5)祁连–阿拉善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6)华北欧美–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基于各地块在晚古生代各时期植物群的演替和植物区系性质的变迁,结合古地磁资料,简述了各地块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中逐渐由低纬度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向北半球高纬度温带干旱气候区的漂移和碰撞过程;并认为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陆块相互间的迁移和拼接,中、晚二叠世形成的联合大陆(Pangaea)给各陆块上植物群的互相交融、侵入提供了良好条件。这种时空关系的改变,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但造成来自不同植物地理区植物的混生,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物种和丰富的土著分子。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产自湖南益阳南坝剖面下奥陶统弗洛阶的笔石新属——挪威笔石属(Norvegiograptus gen.nov.),该属归属于均分笔石科(Dichograptidae)对笔石亚科(Didymograptinae),主要特征是第一个胞管(th11)自胎管中部生出,始端发育型式为artus型,笔石体两枝纤细、下斜至下曲伸展。属内包含两个种:Norvegiograptus liber(Monsen)和Norvegiograptus enshiensis(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