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7月—11月,2010年3月—11月对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分析扩散个体的性别、年龄及扩散距离等,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率为37.96%,不同季节社鼠的扩散率存在差异,社鼠倾向于在春季发生扩散,尤其是3月份,社鼠扩散个体数最多;对于整个捕获史而言,雌雄扩散个体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x~2=12.542,df=1,P0.001),雄性个体更倾向于发生扩散;而在繁殖高峰期,当怀孕鼠存在时,雄性扩散数亦大于雌性,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4.504,df=1,P=0.034)。扩散个体体重的季节差异不显著;扩散与社鼠的年龄密切相关,社鼠更加倾向于在亚成年阶段发生扩散;另外,家群大小对社鼠扩散个体数量也有显著影响,家群越大,扩散个体越多;对扩散距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9.229,df=50,P0.001),雌性个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282.97±16.14)m,显著大于雄性的(146.70±6.80)m,而扩散距离与年龄、体重、最大活动距离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季,采用夹夜法对千岛湖14个岛屿进行小型兽类群落组成调查,研究其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两季度共布置夹16 800只,捕获小型兽类1 037只,隶属2目2科7属11种。其中啮齿目(Rodenria)鼠科(Muridae)9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dae)2种。结果显示:千岛湖小型兽类群落呈非随机分布格局;嵌套分析表明,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呈现极显著嵌套格局,植物丰富度和生境专属性两项参数对其嵌套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从而使适应力强的物种能够在多样的环境中生存,而适应力弱的物种则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取样强度差异会过高地估计嵌套程度,故在研究中应尽量去除取样强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研究,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生境片段化对社鼠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社鼠种群年龄结构整体上均表现为由上半年幼年组和亚成年组占优势逐渐过渡到下半年成年组和老年组占绝对优势,岛屿环境对社鼠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B岛2010年7-11月除外),当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少于雄性,而种群数量处于低潮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这可能是社鼠种群数量变动内部调节机制的一种表现;由于9-10月和2-3月的繁殖高峰以及高的胎仔数,翌年上半年种群数量就能恢复并达到全年最高峰。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舟山岛与金华北山社鼠肥满度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舟山岛与金华北山社鼠肥满度的比较与分析THECOMPARISONANDANALYSISOFRELATIVEFATNESSOFRATTUSNIVIVENTERBETWEENZHOUSHANISLANDANDJINHUANORTHMOUNTAINKeyw... 相似文献
6.
千岛湖秋季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9 ~11 月,对千岛湖不同类型岛屿捕获的123 只社鼠的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 ~ 10 月为千岛湖区社鼠种群的繁殖高峰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早。雌鼠从亚成年组出现怀孕个体,雄鼠较雌鼠性成熟早,幼年组已出现睾丸下降个体。大、中、小型岛屿年龄结构不同,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及增长型。岛屿大小能够对社鼠种群繁殖指标产生影响,大型岛屿雌鼠繁殖指数(1. 96) 与平均胎仔数(4.9 ± 0.35 只)及雄性个体睾丸下降率(50.0%)均较高,社鼠种群稳定;中型岛屿雌鼠的繁殖指数(3.45) 与平均胎仔数(5.17 ± 0.42 只)为3 种类型岛屿中最高,并且雄鼠的睾丸下降率(64.7% )也相对较高,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增加;小型岛屿雄鼠的睾丸下降率虽然最高(68.4% ),但雌鼠繁殖指数(0.75)与平均胎仔数(4.00 ±1.53只)均较低,且参与繁殖的主体成年组性比(10∶ 5)失调,种群易出现波动。另外,社鼠的繁殖情况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也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中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成年组则差异明显。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二物种,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繁殖期能量的消耗的增加可能导致中华姬鼠肥满度在繁殖期下降,而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面对食物资源、能量需求等方面的季节变化,能够通过相应的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肥满度被广泛用于动物生长状况与环境、生存、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横断山脉森林环境中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原因,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省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和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成年组则差异明显,以春季中最高。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在夏秋季中最低,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中华姬鼠和社鼠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中华姬鼠老年组个体可能在应对外界环境方面要强于幼年个体而具有最高的肥满度,成年个体肥满度的季节变化可能受食物资源季节差异和繁殖能量需求的影响;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能通过相应的季节性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而亚成年个体在调节方面较弱,故其肥满度在夏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9.
2009年7-11月及2010年3-11月,在千岛湖2个岛屿上进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标志重捕,根据春、夏、秋3个季节将重捕4次以上的社鼠进行最大活动距离计算,分析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岛屿社鼠最大活动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岛屿间无显著差异;将2岛数据合并后,幼年、亚成年、成年及老年4个年龄组社鼠最大活动距离之间差异极显著;雄性社鼠最大活动距离极显著地大于雌性,4个年龄组雌雄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均表现为雄性>雌性,但仅成年组雌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春、夏、秋3个季节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而仅亚成年组在3个季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雌性和雄性社鼠均表现春季<夏季<秋季,但只在春季表现出雌雄个体之间差异极显著,与以往巢区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反映了岛屿环境下社鼠巢区活动的特殊性.显示岛屿隔离环境对小型哺乳动物巢区活动有影响,但这种岛屿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取千岛湖29个岛屿建立长期监测样地,研究从森林边缘到林内的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以及植株密度、平均株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特征的变化,探讨森林边缘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受边缘效应的影响深度超过50m,平均株高的影响深度波及到林内20~30 m,而植株密度和平均胸径的影响深度在林内10m.不同边缘梯度间的群落特征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随距离梯度增大呈单峰型变化,而植株密度和平均株高沿边缘梯度呈增大趋势,平均胸径则呈减小趋势.5项群落特征与边缘梯度均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植物功能群(常绿/落叶种,乔木/灌木种,耐阴/不耐阴种)受边缘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边缘效应对千岛湖片段化森林中不同群落特征和不同植物功能群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野外自然种群脏器的重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其在年龄组、性别、季节及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社鼠内脏(心、肺、肝、脾、肾脏)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量有明显的增加,其重量与体重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两性间的脏器重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脏器季节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夏季脏器重量较低,四季间比较,仅有心脏重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生境间心脏和肾脏重量的变化相对较大,达显著水平。参与繁殖与未参与繁殖的雌鼠相比,心、肺、肝、肾脏的各项指标均较高,脾脏则相反,但均未有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洞庭湖社鼠种群的脏器指标相对稳定,尽管重量指标随着年龄组而增加,受性别、季节、生境及繁殖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白腹鼠属(Niviventer),关于该物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极少。为获取社鼠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设计34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扩增全部片段后进行测序,之后对其基因组组成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社鼠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16 281 bp(GenBank收录号:KJ152220),包含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基因组核苷酸组成为34.0%A、28.6%T、24.9%C、12.5%G。将所得序列与社鼠近缘物种(川西白腹鼠、小家鼠、褐家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四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虽然在基因组大小、部分tRNA二级结构、部分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或终止密码子及控制区长度和碱基组成上有差异,但基因组结构和序列特征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四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间的遗传距离显示,社鼠与川西白腹鼠距离最近,而与小家鼠距离最远。该研究为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信息进行啮齿类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相似文献
15.
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冬季小型兽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冬季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小型兽类生境划分为河岸灌丛、农田、山地灌丛3个生境,利用Shannon-Winer指数计算各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发现各生境的冬季小型兽类群落都以社鼠为主要群落组成物种,其中河岸灌丛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E)分别是0.9219和0.5817;农田生境的H=0.6144,E=0.3876;山地灌丛生境的H=0.7959,E=0.3427.同时对各群落的优势种社鼠按臼齿磨损度划分年龄组,发现冬季只有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近老体组、老年组4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没有幼体组和亚成体组的个体.可以认为种群来年的繁殖力较稳定,不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中华姬鼠和社鼠食性的季节变化及与肠道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啮齿动物食性及其对消化道肠道长度的影响,我们于2008 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中华姬鼠和社鼠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社鼠和中华姬鼠均以摄食种子为主,食谱中各食物成分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季节变化明显。在各食物成分中,摄入种子百分比与中华姬鼠及社鼠小肠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昆虫成分则相反。分析认为,中华姬鼠和社鼠取食食物成分的季节变化,可能与不同季节中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同有关,消化道长度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卫星引物在同一属、科、目不同种之间具有通用性的特点,通过PCR扩增、聚丙烯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近缘物种大鼠(Rattus norvegicus)、小鼠(Mus musculus)中已知的70个微卫星位点引物进行跨种扩增,筛选适合社鼠相关研究的多态微卫星引物.结果发现,40个位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21个位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其中15个位点杂合,13个位点具有多态性;PCR扩增的Mg2+浓度主要集中在1.5及2.0 mmol/L,退火温度在50~60℃之间不等.虽然部分扩增产物有影子带的存在,但并不影响等位基因的判读.总体来看,利用大、小鼠的微卫星引物扩增社鼠的微卫星位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