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近视组(-0.50~-2.75D)52例、中度近视组(-3.00~-5.75D)46例、高度近视组(-6.00~-8.75D)48例、超高度近视组(≤-0.90D)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OCTA检测,比较各组患者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厚度的差异。结果: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眼轴长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度近视组患者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血管密度和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厚度相比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均显著降低(P0.05)。经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近视屈光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以及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采用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结果表明近视屈光度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增加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厚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6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73例(138眼)纳入此次研究,根据近视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0.30D~-3.00D)共26例(48眼)、中度近视组(-3.01~-6.00D)共24例(47眼)及高度近视组(-6.00D)共23例(43眼)。另选同期在医院体检(视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5例(45眼)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象限的RNFL厚度,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析近视眼各象限的RNFL厚度与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组的上方象限、下方象限以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的下方象限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组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高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近视眼患者上象限、下象限、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与其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利用OCT技术检测近视眼RNFL厚度时,应考虑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可能造成的影响,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以获得最佳检测数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域结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2月-2016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及各方位视网膜厚度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术后53例(53眼)患者视力提高,占88.33%,7例(7眼)患者视力不变,占11.67%。术前患者BCVA为(0.18±0.07),术后3个月BCVA为(0.38±0.12),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内环颞侧厚度、内环鼻侧厚度、内环上方厚度、内环下方厚度、外环颞侧厚度、外环鼻侧厚度、外环上方厚度、外环下方厚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内环颞侧厚度、外环颞侧厚度、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值、术前后内环颞侧厚度差值、术前后外环颞侧厚度差值与术后BCVA呈负相关(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显著降低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患者视功能,术前黄斑区域形态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上皮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49±1.6)d,术后随访15d、1个月、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9±0.16)、(0.98±0.1)、(1.12±0.28)。结论:临床上运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不仅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鼻内镜手术对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科采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共109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12-60个月,本组109例患者中,应用单纯鼻内镜下治疗的4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术后出现复发,1例失访,复发率为5%;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手术的16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复发;2例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治疗的恶变内翻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复发及广泛脑膜侵犯死亡;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中的2例恶性黑色素瘤其中1例术前已出现颊部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于术后8个月-1.5年中出现远处转移后死亡.结论:鼻内镜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多种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切术中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愈合后视网膜位移、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5例(25眼),按照术中内界膜(ILM)撕除方向,以1:1随机分为NS-TI组(13眼)和TI-NS组(12眼)。NS-TI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鼻上起瓣,向颞下方向撕除ILM;TI-NS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颞下起瓣,向鼻上方向撕除ILM。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采集患者自发荧光照相,通过影像学上血管标记点或交叉点的位置计算黄斑视盘距离(FMD)、颞侧血管至视盘距离(T-OD)、鼻侧血管至视盘距离(N-OD)、黄斑区垂直血管距离(VIAD)、黄斑区水平血管距离(HIAD)、黄斑区面积(PMA)。对比两种撕膜方式后术后1月、3月视网膜位移(包括FMD、T-OD、N-OD、VIAD、HIAD、PMA)、裂孔闭合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析两种撕膜方式的异同。结果:术后1月及3月,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皆向视盘方向偏移,表现为FMD、T-OD、N-OD、VIAD、HIAD、PMA五项指标均较术前增大(p 0.05)。术后1月及3月,NS-TI组和TI-NS组FMD、T-OD、N-OD、VIAD、HIAD、PMA、黄斑裂孔愈合率(皆100%)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不是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位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0例(198眼),根据眼屈光度数分为低(-1.00~-3.00 D)、中(-3~-6 D)、高(≥-6 D)度近视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对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前部基质层采取屈光性的切削,使眼球的表面稍微变平,角膜曲率进而改变。于术后复查眼部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仅少数患者于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182眼(91.92%)角膜上皮在3天内愈合;术后所有患者的眼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好转,术后6 d疼痛感消失;与术前裸眼视力相比,三组在术后1天、1周、2周、1月和3月视力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各时期的视力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三组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高眼压。结论: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能做到角膜无创口,有较高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多巴胺脂质体,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方法:用大豆卵磷脂和油酸制备多巴胺脂质体;采用昆明种小白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用于评价多巴胺脂质体经鼻给药的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疗效。结果:多巴胺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0-120nm,Zeta电位为-25.6m V,对多巴胺的包封率为(98.2±1.6)%(n=3);经鼻给药,多巴胺脂质体具有显著的抗帕金森氏病作用(p0.05)。结论:采用大豆卵磷脂、油酸可以制备出多巴胺脂质体,经鼻给药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有效。  相似文献   

9.
用光镜观察了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秦岭蝮嗅觉系统主要包括嗅器和嗅球,犁鼻系统主要包括犁鼻器和副嗅球,并且嗅器和犁鼻器已经完全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犁鼻器位于嗅器的内侧.嗅器粘膜上皮进一步分化为嗅上皮和呼吸上皮,背侧嗅上皮下的固有层内有丰富的Bowmans腺,腹侧呼吸上皮内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其固有层未见有Bowmans腺.鼻腔的中段出现了发达的犁鼻器,犁鼻上皮明显比嗅上皮厚,其固有层内未见有犁鼻腺,在犁鼻腔内还有蘑菇体.  相似文献   

10.
西藏岩蜥属一新种描述:(蜥蜴亚目:鬣蜥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动物学研究》1998,19(5):401-404
995~1996年,作者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曾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扎达县的1号雄性标本是未经描述的新种,将其订名为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i)。其种名取自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脊椎动物学博物馆TheodoreJ.Papenfus先生的姓氏。Papenfuss先生在本世纪80年代与我所合作进行我国西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与生态的研究,曾数次到西藏野外工作。西藏岩蜥与南亚岩蜥(Laudakiatuberculata)相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者鼻鳞椭圆形,鼻孔开口于其中央;后者鼻鳞梨形,鼻孔开口于其膨大部。(2)前者上鼻鳞1枚;后者上鼻鳞2枚。(3)前者上睫脊较不发达,脊缘钝且不上翘;后者上睫脊发达,脊缘锐利且向上翘。(4)前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多数较小浅色点斑,点斑处为普通小鳞片,体背及体侧分散的若干较大锥鳞都不位于浅色点斑处;后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若干橘黄色圆斑,圆斑所在或为1枚大的锥鳞,或为数枚较大刺鳞,或为中央1枚大的锥鳞围以一圈小鳞,圆斑之外无刺鳞或锥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4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比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恢复良好24例,恢复不良16例,恢复良好组治疗前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且两组血清Hcy和hs-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恢复良好组治疗后IMT、血清Hcy和hs-CRP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结论:颈部血管内的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断奶后Zmu-1:DHP和DHP两个品系豚鼠屈光状态和眼球径的发展规律。方法首先进行3周龄两品系豚鼠屈光检测,然后选择Zmu-1:DHP品系豚鼠12只,DHP品系8只,按品系分成两组。在4~12周龄,每隔一周检测屈光度、眼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结果 3周龄,327只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5.19±3.92 D,近视率达85.1%;而117只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2.13±4.40 D,近视率仅为22.6%。4~12周龄,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不断加深,屈光参差1.5 D;DHP品系豚鼠屈光发育稳定。t-检验,Zmu-1:DHP品系豚鼠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显著高于DHP品系,视力低于DHP品系。多因素方差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散光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而DHP品系不显著(P=0.07)。相关性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状态与眼轴长相关系数为-0.79(P0.01)、与玻璃体腔深度相关系数为-0.75(P0.01);而DHP品系相应相关系数为-0.19(P=0.09)和-0.34(P0.01)。结论 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高发,正视化过程难以完成,其近视与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_1)、病程(x_2)、涕血(x_3)、头痛(x_4)、单侧或双侧病变(x_5)和钙化斑(x_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_1+0.497 x_2+4.576 x_3+1.188 x_4+2.697x_5+4.118 x_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鼻内窥镜下手术与自唇龈沟切开剥离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n=36)采用鼻内窥镜下经鼻前庭径路切除囊肿,对照组(n=42)采用传统的自唇龈沟鼻前庭囊肿摘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出血量(ml)、伤口平均愈合时间(d)、面部肿胀程度、术后伤口疼痛情况、术后半年面部麻木酸胀感,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施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进行烟粉虱的综合防治,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标分析方法,对春、秋两季辣椒和番茄田烟粉虱成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和番茄田烟粉虱成虫的捕食性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小花蝽,两季辣椒田烟粉虱成虫的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t=7.9063,t>t0.01).两季辣椒田中,八斑球腹蛛、异色瓢虫、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差异极显著(t>t0.01),锥腹肖蛸差异显著(t>t0.05).棚内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少.秋-冬季番茄田烟粉虱成虫数量显著高于辣椒田(t=2 4564,t>t0.01),而春-夏季两种作物上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没有明显差异,t=1.4628,t<t0.05).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带斑叶蜂属Emphytopsis Wei & Nie 1新种:斑唇带斑叶蜂Emphytopsis maculoclypea Wei sp. nov.。该新种与刻胸带斑叶蜂E. punctata Wei & Nie, 1998以及单带带斑叶蜂E. unimaculata Wei, 2011近似,但新种的唇基端部、后眶后缘黑色;中胸前侧片上部和中后足基节腹侧具显著黑斑;单眼后区平坦,不高于上眶;单眼后区侧沟十分微弱;锯腹片中部锯节的纹孔线下域高宽比约等于1.8(后两种唇基、后眶后缘、中胸前侧片上部和中后足基节腹侧均无黑斑;单眼后区稍隆起,明显高于上眶;单眼后区侧沟显著;锯腹片中部锯节的纹孔线下域高宽比约等于1.4)。文中还编制了带斑叶蜂属世界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2001 ~2002年从山东省青州市韭菜Allium tuberosum的根际土壤中发现滑刃属Aphelenchoides1新种,定名为韭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allius sp.nov..该虫具有以卜特征:虫体大型;唇区缢缩,口针较长,无口针基部球;侧区具有6条侧线;生殖系统发育良好,卵巢具1~2个转折,卵母细胞单列;尾细锥形,末端收缩呈细指状,平截,刺状尾尖突生于其上;雄虫常见,尾钩状,末端具刺状尾尖突,交合刺典型,顶尖和喙突明显.已报道种中有8个种与新种相似,其中5个种虫体体长较短,小于500μm,易与新种分开,它们是:细尖滑刃线虫A.conimucronatus(L=280~440 μm),高头滑刃线虫A.editocaputis(L=270~ 320 μm),高山滑刃线虫A.montanus(L=390 ~400 μm),稀少滑刃线虫A.rarus(L=300 ~ 320 μm),沃恩滑刃线虫A.vaughani(L=360 ~430μm).另3个种与新种相比较:中心滑 刃线虫A.centralis侧线4条,尾巴较长,雄虫不常见;陶比恰滑刃线虫A.daubichaensis侧线4条,口针较短且有小的基部球,后阴子宫囊较短,卵巢无转折;一点红滑刃线虫A.emiliae口针基部球发达,中食道球椭圆形,更大19 μm×15 μm,后阴子宫囊较短.  相似文献   

19.
2001~2002年从山东省青州市韭菜Allium tuberosum的根际土壤中发现滑刃属Aphelenchoides1新种,定名为韭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alliussp.nov.。该虫具有以下特征:虫体大型;唇区缢缩,口针较长,无口针基部球;侧区具有6条侧线;生殖系统发育良好,卵巢具1~2个转折,卵母细胞单列;尾细锥形,末端收缩呈细指状,平截,刺状尾尖突生于其上;雄虫常见,尾钩状,末端具刺状尾尖突,交合刺典型,顶尖和喙突明显。已报道种中有8个种与新种相似,其中5个种虫体体长较短,小于500μm,易与新种分开,它们是:细尖滑刃线虫A.conimucronatus(L=280~440μm),高头滑刃线虫A.editocaputis(L=270~320μm),高山滑刃线虫A.montanus(L=390~400μm),稀少滑刃线虫A.rarus(L=300~320μm),沃恩滑刃线虫A.vaughani(L=360~430μm)。另3个种与新种相比较:中心滑刃线虫A.centralis侧线4条,尾巴较长,雄虫不常见;陶比恰滑刃线虫A.daubichaensis侧线4条,口针较短且有小的基部球,后阴子宫囊较短,卵巢无转折;一点红滑刃线虫A.emiliae口针基部球发达,中食道球椭圆形,更大19μm×15μm,后阴子宫囊较短。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DR患者,经计算机随机编号按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奇数,n=30)和研究组(偶数,n=30),两组在接受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PRP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和血明目片联合PR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视野、视敏度均升高,研究组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全血高切黏度(NBH)、全血低切黏度(NBL)、血沉(ESR)均下降,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下方脉络膜厚度(ICT)、上方脉络膜厚度(SCT)、鼻侧脉络膜厚度(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CT)均下降,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和血明目片联合PRP可有效改善DR患者的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