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 Geoffroy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分布广泛。本文对采自上海地区粘核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var.scleropersica(Reich.)Yüet Lu、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atropurpurea(Jacq.)Rehd.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3种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取食偏好和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叶碟法观测桃粉大尾蚜对3种寄主叶片的取食偏好,同时测量体长、体宽、触角各节长、喙末端长和宽、各足节长等30个形态指标,基于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形态变异。【结果】饲以3种寄主植物叶片时,来自粘核毛桃和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对各寄主叶片的总体喜食程度依次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来源于紫叶李上的个体对3种叶片的喜食程度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桃粉大尾蚜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与芦苇上的个体在触角节Ⅱ、触角末节鞭部长、喙末端长和中足胫节的长度间差异显著(P<0.05),紫叶李与芦苇上的个体前足跗节Ⅰ长这一指标差异显著(P<0.05),此外,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体长、头宽、触角各节和各足长度等特征构成的前四个主成分对总体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6.206%,其中贡献率较高的特征为触角和各足节长度,系统聚类和典型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采自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区别于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归为一类,同为蔷薇科植物的紫叶李和粘核毛桃上的桃粉大尾蚜克隆有小部分重叠。【结论】禾本科植物上的桃粉大尾蚜种群形态特征与蔷薇科植物上的相比,触角节Ⅱ和末节鞭部、喙末端长、中足胫节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分化,初步推测造成桃粉大尾蚜形态分化的原因主要为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及其表面特征,其种内变异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士槐 《昆虫知识》1991,28(4):227-228
<正> 桃粉大尾蚜 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是桃树的常见害虫,重发年份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降低树势。桃粉大尾蚜的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调查抽样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科学抽样,提高测极准确性,为适时开展防治提供依据,特开展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4.
将从荆芥Nepeta cataria L.中提取的纯度为96%的荆芥内酯和通过二异丁基铝还原提取的荆芥内酯得到的纯度为67%荆芥醇,配成浓度为5%的不同比例的己烷溶液,于1995年10月19~28日在北京大兴县南郊农场的桃园进行了引诱蚜虫的试验。各种比例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引诱到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雄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雄蚜以及少量的桃蚜产雌性母;荆芥醇和荆芥内酯的比例为1∶1时引诱桃蚜雄蚜的效果最好;单一组分的荆芥醇引诱桃粉大尾蚜雄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 芦苇粉大尾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amygdali(Blanchard)是我国普通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m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掌握芦苇粉大尾蚜发生规律,探讨预测预报和防冶措施,于1977年对此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分布及为害 芦苇粉大尾蚜分布较广,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四川、内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异色瓢虫对2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桃粉大尾蚜有明显的喜好性;对桃一点斑叶蝉有明显的负喜好性.猎物单独存在时,异色瓢虫对各猎物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当两种猎物同时存在时,如果一种猎物密度较小时,异色瓢虫对另一种猎物功能反应仍为HollingⅡ型,另一种猎物密度较大时,异色瓢虫对桃一点斑叶蝉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对桃粉大尾蚜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但典型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六种常用杀虫剂对八种蚜虫的选择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希武  曹本钧 《昆虫学报》1990,33(3):274-279
作者自1982年开始研究了乐果、氧化乐果、抗蚜威、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对8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以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为标准,氧化乐果对桃粉大尾蚜和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之间的选择毒性指数最高为163.77,乐果和抗蚜威分别是373.24和34.70,而氰戊菊酯仅为1.37.氰戊菊酯最高的选择毒性指数是在桃粉大尾蚜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之间,也只有6.86,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不同蚜虫的选择毒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巯基试剂(DTNB)的敏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其选择毒性与AChE的巯基结合部位有关.同时还发现,抗蚜威对洋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和瓜蚜AChE的150值与其LC50值表现一致.这些都说明了这两类杀虫剂对不同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与AChE有关.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蚜虫的选择毒性与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β-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则无任何关系.氯氰菊酯的选择毒性与上述两种酯酶的活性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七星瓢虫、大草蛉对桃粉蚜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测定,七星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大草蛉3龄幼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两种天敌对桃粉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10.
三突花蛛对桃蚜和桃粉蚜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突花蛛是桃树上早春2种重要害虫桃蚜和桃粉蚜的主要天敌。对这2种害虫的捕食喜欢程度,受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二者等密度增加时,其捕食喜好程度相近;在桃蚜数量明显增加时,喜食桃蚜;在桃蚜数量剧增时,当两者密度值在50:50以下,喜食桃蚜,高于此值,则喜食桃粉蚜。  相似文献   

11.
十种蚜虫的生化鉴别: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集凝胶电泳分析了棉蚜,甘蓝蚜,洋槐蚜,桃蚜,柳二尾蚜,茜草蚜,乡线菊蚜,艾蚜,夹竹桃蚜和月季长管蚜等十个蚜种的酯酶工酶。除月季长管蚜的酶活很低外。另9个蚜种都有自己特的有酶谱,彼此易于区分。桃蚜和柳二尾蚜的酯酶是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12.
十种蚜虫的生化鉴别(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析了棉蚜、甘蓝蚜、洋槐蚜、桃蚜、柳二尾蚜、茜草蚜、绣线菊蚜、艾蚜、夹竹桃蚜和月季长管蚜等十个蚜种的酯酶同工酶。除月季长管蚜的酶活很低外,另9个蚜种都有自己特有的酶谱,彼此易于区分。桃蚜和柳二尾蚜的酯酶是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13.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我国分布较广、捕食能力较强的天敌昆虫。为明确大草蛉对桃蚜Myzus percicae潜在的控制能力,在室内研究了大草蛉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以及种内干扰对大草蛉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25℃恒温条件下,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拟合Holling Ⅱ圆盘方程,在24 h内大草蛉成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3龄幼虫对桃蚜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70.4头、21.5头、112.4头和217.4头。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桃蚜数量增加到150头后,大草蛉成虫和幼虫捕食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减缓。成虫及幼虫对桃蚜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内干扰作用随着大草蛉虫龄的增加而增强。试验结果表明大草蛉对桃蚜具有较强的控害能力,对研究桃蚜生物防治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草蛉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草蛉在我国分布广泛,能捕食多种农作物害虫。本试验首先研究了大草蛉一龄幼虫对桃蚜、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三个反应的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4.93、303.03和151.51(头),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7428、0.8654和0.6644。大草蛉一龄幼虫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捕食作用率(E)依次为0.2025、0.1185、0.0866、0.0694和0.0584;对桃蚜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5P^-0.7727。在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混合种群中,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的选择效应大于夹竹桃蚜。  相似文献   

15.
浙江蚜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分布于浙江的蚜小蜂属一新种:桃粉蚜蚜小蜂Aphelinus hyalopteraphidis sp.nov.并详细描述了其分类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褐带蚜小蜂Aphelinus maculatus是2016年的中国新纪录种,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寄生蜂之一.为科学评估褐带蚜小蜂对桃蚜的控制作用,研究了褐带蚜小蜂产卵器刺入对寄主桃蚜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方法]培养皿中用油菜叶单头饲养、每天记录被褐带蚜小蜂产卵器刺入1次的桃蚜存活数...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树生  吴晓晶 《昆虫学报》1994,37(3):292-297
采用恒温试验,自然变温试验和大田系绕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孤雌胎生型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有助于翅的发育,高温则对翅的发育有抑制作用,但低温对翅发育的促进作用在桃蚜中比在萝卜蚜中要强得多。在桃蚜中还证实母蚜体内的仔蚜胚胎期及仔蚜都可感受温度的作用从而对仔蚜的翅型分化产生影响。根据本文结果并综合文献中有关报道,作者认为在确定蚜虫翅型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时,温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3种寄主上桃蚜的选择性及形态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寄主广泛,种下分化复杂。以采自黄土高原旱作区桃树、烟草、甘蓝上的桃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叶片选择法、传统比较形态测定法研究了3种寄主上桃蚜的选择性及形态分化。结果表明:在3种寄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烟草上的桃蚜嗜食烟草,表现为63.5%的桃蚜选择烟草叶,13.8%选择甘蓝叶,8.2%选择桃叶,而甘蓝和桃树上的桃蚜对原寄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从形态指标来看,3种寄主上的桃蚜在体长、触角末节长度、后足腿节长度、触角与体长的比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几个特征可以作为区分这3种寄主上桃蚜的依据。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认为黄土高原旱作区烟草上的桃蚜可能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烟草型。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烟草、油菜和桃树的桃蚜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4个形态特征中,喙末节端部的次生毛的数目这一形态特征在所有的样本中均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采自桃树上的桃蚜的形态特征与采自其它寄生植物上的桃蚜的形态特征差异最大;其次是采自长春烟草上的桃蚜。油菜上的桃蚜在形态上比桃树上的桃蚜更接近烟草上的桃蚜。我国中南部烟草上的桃蚜又可区分为黄绿和红褐两类。在本研究中所用的14个形态特征不能明确地将我国烟草上的桃蚜与其它寄生植物上的桃蚜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张峰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0,43(-1):131-136
该文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各型触角感器进行了比较研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桃蚜具有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原生感觉圈和次生感觉圈4种类型的触角感器。桃蚜各型触角感器的最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生感觉圈上,雄蚜、雌性母和有翅孤雌蚜具有次生感觉圈,雌性蚜、干母和无翅孤雌蚜无;但雄蚜具有的次生感觉圈数目多于雌性母和有翅孤雌蚜,且不仅仅分布在触角第3节,第4、5节也有分布。本文探讨了桃蚜触角感器在化学生态学上的功能作用,各型触角感器的差异与桃蚜寄主选择、迁移及交配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桃蚜触角感器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