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士槐 《昆虫知识》1991,28(4):227-228
<正> 桃粉大尾蚜 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是桃树的常见害虫,重发年份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降低树势。桃粉大尾蚜的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调查抽样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科学抽样,提高测极准确性,为适时开展防治提供依据,特开展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异色瓢虫对2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桃粉大尾蚜有明显的喜好性;对桃一点斑叶蝉有明显的负喜好性.猎物单独存在时,异色瓢虫对各猎物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当两种猎物同时存在时,如果一种猎物密度较小时,异色瓢虫对另一种猎物功能反应仍为HollingⅡ型,另一种猎物密度较大时,异色瓢虫对桃一点斑叶蝉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对桃粉大尾蚜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但典型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 Geoffroy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分布广泛。本文对采自上海地区粘核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var.scleropersica(Reich.)Yüet Lu、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atropurpurea(Jacq.)Rehd.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3种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取食偏好和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叶碟法观测桃粉大尾蚜对3种寄主叶片的取食偏好,同时测量体长、体宽、触角各节长、喙末端长和宽、各足节长等30个形态指标,基于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形态变异。【结果】饲以3种寄主植物叶片时,来自粘核毛桃和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对各寄主叶片的总体喜食程度依次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来源于紫叶李上的个体对3种叶片的喜食程度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桃粉大尾蚜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与芦苇上的个体在触角节Ⅱ、触角末节鞭部长、喙末端长和中足胫节的长度间差异显著(P<0.05),紫叶李与芦苇上的个体前足跗节Ⅰ长这一指标差异显著(P<0.05),此外,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体长、头宽、触角各节和各足长度等特征构成的前四个主成分对总体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6.206%,其中贡献率较高的特征为触角和各足节长度,系统聚类和典型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采自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区别于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归为一类,同为蔷薇科植物的紫叶李和粘核毛桃上的桃粉大尾蚜克隆有小部分重叠。【结论】禾本科植物上的桃粉大尾蚜种群形态特征与蔷薇科植物上的相比,触角节Ⅱ和末节鞭部、喙末端长、中足胫节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分化,初步推测造成桃粉大尾蚜形态分化的原因主要为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及其表面特征,其种内变异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粱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汝霖 《昆虫知识》1993,30(4):206-208
本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x)、有虫株出现频率(P),对高粱蚜种群动态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揭示出高粱蚜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为初生期、缓增突增期、缓增期、突增期、成灾期、衰减期6个状态集,指出防治重点应在突增期(SS_4),以达到经济、有效控制高粱蚜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6.
三突花蛛对桃蚜和桃粉蚜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突花蛛是桃树上早春2种重要害虫桃蚜和桃粉蚜的主要天敌。对这2种害虫的捕食喜欢程度,受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二者等密度增加时,其捕食喜好程度相近;在桃蚜数量明显增加时,喜食桃蚜;在桃蚜数量剧增时,当两者密度值在50:50以下,喜食桃蚜,高于此值,则喜食桃粉蚜。  相似文献   

7.
甘蓝和白菜上桃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树生  汪信庚 《昆虫学报》1996,39(2):158-165
1999-1992年在杭州郊区菜区连续调查了10茬结球甘蓝、19茬白菜上桃蚜Myzus Persicae种群的分布图式。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多项空间聚集指标,分析了各项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然后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两类蔬菜上桃蚜种群全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5月和11月前后有两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蚜虫迁离本田的6~7月和重新迁入本田的9-10月前后则有两个聚集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一低一高,秋冬季从高往低呈持续下降,而冬春季则呈上下随机波动趋势,文中最后对桃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1,34(2):189-197
测定了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非全周期孤雌胎生型在13个恒温、3组自然变温下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两种蚜虫的发育速率(以及桃蚜的翅型分化)、寿命和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有直接的影响;(2)两种蚜虫能生存繁衍的温度广度基本一致,恒温下限到上限约相距23℃,但所对应的具体温度范围桃蚜的比萝卜蚜的约低3—4℃;(3)在较低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若虫期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比萝卜蚜的高,而在较高温度下则是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4)两种蚜虫的内禀增长能力rm均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变化,在16—24℃范围内两种蚜虫的rm基本一致,低于16℃桃蚜的比萝卜蚜的高,高于24℃则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5)在变温下两种蚜虫能适应的低温范围都比在恒温下明显要低.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大草蛉对桃粉蚜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测定,七星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大草蛉3龄幼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两种天敌对桃粉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0.
SO2污染油菜对桃蚜实验种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与桃蚜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与桃蚜种群消长关系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9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含K量、含水量对桃蚜种群消长影响最大;低N、低K、中P组合对桃蚜种群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2.
桃蚜Myrus perslcae、萝卜蚜Lipaphis crystml在能正常产仔的整个恒温范围内,成蚜和新产仔蚜体重随温度的变化都符合二次抛物线,但体重最高值出现较低的温度下.即体重变化主要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在组建蚜虫的生命生殖力表时,以新产仔蚜体重对其在各温度下的生殖事进行校正。并未对计算所得的内禀增长能力rm值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仅没有提供新的信息。相反。这一方法使计算所得rm的值含义模糊。故建议不予采用。  相似文献   

13.
14.
温室瓜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瓜蚜AphisgossypiiGlover在温室黄瓜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下降;瓜蚜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下部叶片。瓜蚜在温室黄瓜上呈指数增长,模型为Nt=0.1745e0.7414t(r=0.9676)。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瓜蚜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初建期、发展期和高峰期。在种群初建期,有翅蚜开始迁入,数量较低,以扩散为主,分布不均匀,聚集强度较高;在发展期,瓜蚜种群不断繁殖扩散,分布日趋均匀,聚集强度逐渐下降;在高峰期,瓜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到最高峰,分布至所有植株,聚集强度继续下降,此阶段后由于黄瓜植株受害枯萎,瓜蚜缺少食物而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杭州郊区菜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 1 990~ 1 992年杭州郊区菜区 1 0茬结球甘蓝、2 3茬小白菜上菜蚜种群的系统调查数据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 ,描述了菜蚜混生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2类蔬菜上桃蚜、萝卜蚜混生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 ,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7~ 9月聚集度最高 ,5和 1 1月前后有 2个明显的扩散高峰 .在甘蓝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 ,春夏季为高 低 高 ,夏秋季一直较高 ,秋冬季在年间有较大变化 ,冬春季开始由低向高变化 ,随后上下波动 .萝卜蚜的聚集度较桃蚜为高 .综合了菜蚜混生种群的数量消长规律、环境因子的变化等信息 ,对其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大草蛉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草蛉在我国分布广泛,能捕食多种农作物害虫。本试验首先研究了大草蛉一龄幼虫对桃蚜、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三个反应的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4.93、303.03和151.51(头),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7428、0.8654和0.6644。大草蛉一龄幼虫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捕食作用率(E)依次为0.2025、0.1185、0.0866、0.0694和0.0584;对桃蚜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5P^-0.7727。在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混合种群中,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的选择效应大于夹竹桃蚜。  相似文献   

18.
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其在群落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种类蔬菜菜地节肢动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介绍模糊聚类分析法在群落相似性分析中的应用。得到如下的结果:在建立模糊等价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当λ取0.899时,聚合成3个类群,当λ为0.852时,聚合成2个类群。而F-PFS聚类分析法则根据群落在聚类类群之间或其中的散布情况,从所有的聚类结果中,选择最佳的聚类方案。本文材料的最佳的聚类结果为:把群落聚合成2类。类群1包括:菜心、小白菜、奶白菜、芥菜、芥兰、通菜、豇豆、四季豆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类群2包括:藤菜与苋菜上节肢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我国,苹果绵蚜对苹果等寄主的危害日益严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而品种抗性是害虫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12007—2009年于山东莱阳地区系统调查了苹果绵蚜在不同寄主果园的发生动态规律,比较了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的抗性差异。【结果】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园和西府海棠果园中1a有2个发生高峰,5月底到7月下旬是第1个高峰,也是全年发生的最高峰,9月初到10月底是全年发生的第2个高峰,而7月底到8月底是苹果绵蚜发生的低谷期。苹果绵蚜在红富士苹果上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在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和西府海棠上的发生数量。在3a的调查时间内,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上每次平均发生量分别为153.2、31.6、30.3头·株^-1。越冬前调查表明,苹果绵蚜对红富士的为害率显著高于青香蕉、乔纳金、新红星和小国光,小国光的被害率以及虫落数量最低。【结论与意义】红富士是苹果绵蚜的感虫品种,而小国光、乔纳金和新红星相对抗虫。文中讨论了苹果绵蚜抗性品种的筛选方法,为掌握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的抗性差异以及制定苹果绵蚜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豆蚜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其控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间,分别在辽东山区和辽西半干旱丘陵地区设置试验田,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控蚜作用进行研究。共鉴定辽宁地区大豆蚜天敌7目、16科、44种,其中优势天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居首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蚜天敌田间消长表现连续6个阶段,即初见期、波动期、上升期、盛期、下降期和消退期;田间3年平均大豆蚜数量与天敌(天敌单位)总体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各年度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也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辽东地区天敌跟随紧密并随蚜虫数量变化波动,具有明显的自然控蚜作用。其中,7月11-21日天敌发生盛期与蚜虫高峰期吻合,蚜虫急剧下降;7月下旬后,受高温、多雨、蚜霉菌作用、植株老化等影响,蚜虫种群逐步下降、消退,天敌也陆续迁出豆田。辽西地区天敌迁入豆田比蚜虫晚10~15d,对前期蚜虫控制弱,且天敌峰期滞后蚜虫5d左右,一般年份蚜虫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