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绿盲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扫描电镜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绿盲蝽触角为线形, 共4节, 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4种, 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其中, 毛形、刺形、锥形感器各有两种类型。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同。  相似文献   

2.
沙蒿大粒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蒿大粒象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包括板形感器(Ⅰ、Ⅱ和Ⅲ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分布在索节第1亚节和棒节,而毛形感器仅分布在棒节且数量较少。雌雄触角的感器类型及分布基本一致,但分布数量上雄虫明显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3.
井上蛀果斑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inouei Yamanaka雌雄成虫触角及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详尽观察。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触角上主要分布有9种类型的感器,其中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及Bohm氏鬃毛均1种。其中的腔乳头状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雄虫触角鳞形感器及末端毛形感器的数量均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4.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荔枝异形小卷蛾在格木纯林危害极为严重,导致其难以成林,目前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研究极少,限制其开展营林技术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等应用。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异形小卷蛾雌雄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荔枝异形小卷蛾触角为线状,成虫触角上存在着7种感觉器,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性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存在于梗节和鞭节上,并且多处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其中毛形感器是最主要的感器,数量较大且分布较广。通过研究成虫触角感器为探索利用信息素防治该虫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且部分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存在差异,如棒形感器及角锥形感器丛模式仅在雄虫触角上发现,而雌虫触角上的细锥形感器和耳锥形感器多于雄虫,芽形感器少于雄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各种感器在雌、雄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30-23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齿缘刺猎蝽(Sclomina erinacea Stal)成虫触角及前足跗节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齿缘刺猎蝽触角5节,由柄节、梗节和3个鞭节构成,梗节最短;雌、雄虫前足跗节均为3节。触角上共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各有两种类型,刺形感器有3种类型。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前足跗节上仅存在刺形感器,该感器在雄虫前足跗节上的分布较雌虫密集。  相似文献   

8.
椰心叶甲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星  马子龙  覃伟权 《昆虫知识》2010,47(5):933-937
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乳状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雌雄蜂触角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表现为雌雄触角大小不同,触角感器类型、大小、数量、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黑盲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是目前我国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其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及若虫触角上分布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刺形、毛形、锥形和蒲姆氏鬃毛,且这些感器不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毛形感器有2个类型,若虫触角上的部分蒲姆氏鬃毛组合成弧形感觉簇。  相似文献   

10.
烟盲蝽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  王孟卿  胡月  陈红印 《昆虫知识》2012,49(3):631-635
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Reuter)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是蔬菜害虫的重要捕食者。利用扫描电镜对烟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烟盲蝽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外侧面。触角感器共有9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钟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腔形感器、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仅见于雌性触角,其他8种感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类型和分布没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红火蚁触角及其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艳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05,48(6):986-992
应用扫描电镜对采自我国广东吴川和广西南宁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有翅雌蚁和雄蚁触角的形态和感受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蚁、雌蚁和雄蚁的触角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为膝状,末端2或3节膨大为棒状,雌蚁的触角11节,比工蚁(10节)的多1节。雄蚁的触角为线状,12节,末端没有棒状结构。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上共有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曲毛形、锥形、腔锥形、坛形、刺形感受器和Böhm氏鬃毛,前6种感受器大多集中在触角末端的棒节,棒节以外的各鞭节上主要是毛形感受器,Böhm氏鬃毛则分布于柄节和梗节的基部,鞭节上无此感受器。雄蚁触角上也有7种感受器,但其分布与工蚁的有较大差异,Böhm氏鬃毛的分布与工蚁和雌蚁的相同,锥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2节,坛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3节,其余的4种感受器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鞭节,而不是聚集在端节。另外,新发现雄蚁中存在一种与已知的毛型感受器不同的超短毛状感受器,定名为超短毛感受器。最后,对红火蚁的触角及感受器在蚁群社会性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志军  王世贵 《昆虫知识》2005,42(6):676-68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刚毛型感器、柱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对各种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异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省儋州地区荔枝园中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6与2008—2009年期间,荔枝蝽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4月与2月,若虫高峰期为3月,成虫高峰期分别为4月及7月;分析表明荔枝蝽各虫态在荔枝园中均为聚集分布,且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14.
麦蛾茧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对麦蛾茧蜂BraconhebetorSay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的触角上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鳞状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嗅孔。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大,分布较广。雌雄蜂的触角感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结构、分布及数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鞭节状,由柄节,梗节和9节鞭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着4类8种感器,分别是2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3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形感器。而发锥形感器和短刺形感器只分布于雄虫的触角上,不同类型感器在雌、雄个体上的长度及分布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16.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雌成虫、雄成虫、老熟若虫和低龄若虫的触角,发现其上分布有大量感器,为刺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弧形感器、帽形感器、边缘感器和椭圆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弧形感器和边缘感器在各种虫态均有分布,帽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鞭节上。在各种不同虫态中,雌雄成虫含有所有种类的感器,老熟若虫触角亚节数最多,低龄若虫的各类感器的感毛长度和基部横径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东北大黑鳃金龟嗅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凡  胡基华  王广利  彭璐 《昆虫学报》2007,50(7):675-681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成虫触角嗅感器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其嗅感器集中于触角鳃片上,着生在表皮内陷形成的凹腔里。嗅感器包括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两种,锥形感器根据锥体形状的差异可分为4种类型,板形感器根据盘体形状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嗅感器表皮为单壁,壁上具有微孔和孔道微管。嗅感器内神经元的数目并不一致,1~3个不等。雄性触角鳃片的长度长于雌性触角鳃片,并且雄性触角嗅感器的总数远远多于雌性,其中雄性板形感器的数目与雌性差异不大,但雄性锥形感器的数目却远远的多于雌性,几乎是雌性的9倍。由此推测锥形感器是感受性信息素的感器,而板形感器用于感受植物气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感觉器种类、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长度与宽度显著大于梗节长度与宽度;鞭节分为9个亚节,末端3节横向膨大呈锤状。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刺形感觉器(SC)、毛形感觉器(ST)、锥形感觉器(SB)、腔形感觉器(CaS)、钟形感觉器(CS)、哑铃形感觉器(DS)、香肠形感觉器(SS)及B?hm氏鬃毛感觉器(BB)。以毛形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分布最广,遍布触角;B?hm氏鬃毛仅存在于触角柄节与梗节;触角鞭节第9亚节顶端密布7种触角感觉器。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长度、触角感觉器类型及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其触角可能具有感知机械刺激、识别化学信息素及感受温湿度变化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六斑月瓢虫触角与其行为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