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和古尼拟青霉P. gunnii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两种菌丝体中的挥发性成分,经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别分析出25种和32种挥发性成分。在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挥发性成分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1,5-二氢-1-甲基-2H-吡咯-2-酮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5.78%和12.77%;在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E,E)-2,4-癸二烯醛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2.11%和12.32%。两种菌丝粉共有8种共有成分,分别占蝙蝠蛾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71.58%,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69.67%;由此可见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成分是相同的。通过对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真菌菌丝体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培养基成分对古尼拟青霉液体发酵液有机粗提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古尼拟青霉液体发酵培养基3种组分马铃薯、葡萄糖和蛋白胨对其菌丝体与发酵液有机粗提物量的影响。结果:在马铃薯300g/L,蛋白胨8g/L,葡萄糖30g/L时,古尼拟青霉液体发酵液有机粗提物产量可达到136.3mg/L。结论:培养基成分对古尼拟青霉液体发酵有机粗提物产量有显著影响,该文结果对指导古尼拟青霉液体的深层发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梯度提取、反复重结晶及硅胶色谱法分离和纯化,采用NMR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菌丝体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从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1)、麦角甾醇(2)、β-谷甾醇(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啤酒甾醇(5)、甘露醇(6)和1-油酰基-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7),并对其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油状组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主要为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41.949%)、反油酸(反9-十八碳烯酸,含量为27.696%);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麦角甾醇的含量,与海鲜菇、杏鲍菇、香菇、金针菇、滑子蘑、平菇等食用菌子实体比较,结果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麦角甾醇含量为15.65 mg/g,平菇为21.43 mg/g,杏鲍菇为10.16 mg/g,香菇为13.34 mg/g,金针菇为9.48 mg/g,滑子蘑为10.43 mg/g,海鲜菇为14.42 mg/g。  相似文献   

4.
古尼虫草无性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以rDNA的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古尼虫草Cordycepsgunnii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古尼虫草的无性阶段是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gunnii。  相似文献   

5.
古尼虫草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成熟度的古尼虫草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古尼虫草子囊顶部有增厚的幅状结构,包囊子囊壳的菌丝致密而纤细,子座菌髓管状菌丝粗壮而疏松,形成很多的中空结构,古尼拟青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属外生芽殖型。  相似文献   

6.
古尼虫草小孢变种无性型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从古尼虫草小孢变种Cordyceps gunnii var.minor上分离的无性型古尼拟青霉小孢变种Paecilomyces gunnii var.minor G106M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16h的菌丝体用溶壁酶和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于28℃酶解1.5~2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3.74×107/mL。以培养12h的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在0.6mol/L氯化钠的SDAY培养基上再生率最高,为17.92%。  相似文献   

7.
两种虫草无性型的微循环产孢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阳地区采得两种虫草,古厄虫草Cordycepsgunnii(Bark.)Berk.和布氏虫草CordycepsbrongniartiiShimazu。经诱发它们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再次确证了古尼虫草的无性型是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gunniiLiang,布氏虫草的无性型是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Sacc.)Peteh。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影响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提取的因素,确定最佳提取方案,设置不同的发酵液浓缩倍数、三氯乙酸用量等因素,设计单因素实验测定多糖提取最佳条件。然后设计正交试验,检测多糖在不同条件下的提取率,以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发现,发酵液浓缩3~5倍时多糖提取率最高,10%的三氯乙酸对蛋白质脱除效果最好;正交试验表明影响多糖提取的因素依次为乙醇用量、沉淀时间和温度,最优方案为3倍95%乙醇、4 ℃沉淀24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57.835%±1.206%。研究结果为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的提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两种虫草无性型的微循环产孢确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爱英  梁宗琦 《菌物系统》1997,16(4):297-299
从贵阳地区采得两种虫草,古尼虫划Berk.和布氏虫草Cordyceps brongniartii Shimazu。经诱发它们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再次确证了古尼虫草无性型是经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Liang,布氏虫草的无性型是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Petch。  相似文献   

10.
张忠  吴迪  王雨阳  杨焱  冯杰  李文  陈万超  张劲松 《菌物学报》2021,40(8):2159-2170
以菌丝体中麦角甾醇产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响应面分析法考察碳源、氮源和无机盐3个因素对麦角甾醇发酵产量的影响,以获得猴头菌液体发酵产麦角甾醇最优工艺,建立高产、稳定的猴头菌液体发酵产麦角甾醇生产工艺。经响应面分析,各因素按照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氮源>碳源>无机盐,且氮源对麦角甾醇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碳源和无机盐对麦角甾醇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猴头菌液体发酵产麦角甾醇最优工艺为:发酵培养基为酵母自溶粉18g/L、复合碳源14g/L(葡萄糖:麦芽浸粉,7.4:6.6,M/M)、无机盐3.9g/L(KH2PO4:K2S2O8,2.6:1.3,M/M);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7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干重达11.24g/L,麦角甾醇的产量达69.79mg/L,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71.08%和81.56%。该发酵工艺重复性好,效率高,成本低,是一个稳定且可控的猴头菌液体发酵产麦角甾醇生产工艺技术方案;通过该发酵工艺得到的猴头菌发酵菌丝体麦角甾醇含量高,为相关功能营养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湘西慈竹叶中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正交试验,以溶剂浸提-回流法提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了湘西慈竹叶中总黄酮提取和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溶剂、溶剂浓度、水浴温度、回流时间4种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大小依次为,溶剂>溶剂浓度>回流时间>水浴温度,其中溶剂及其浓度是主要因素,回流时间和水浴温度是次要因素。不同溶剂对慈竹叶总黄酮提取效果影响大小顺序为丙酮>乙醇>乙醚。浸提-回流法提取湘西慈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化提取条件(固定料液比为1∶20)是:以75%的丙酮为浸提剂,于70℃下回流加热4 h。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测得湘西慈竹叶总黄酮含量为13.0 mg.g-1(春)~12.4 mg.g-1(秋),春季新叶中黄酮含量略高于秋季老叶。湘西慈竹叶总黄酮含量略低于四川南充慈竹叶。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法提取野生石蒜中加兰他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蒜是我国丰富的野生资源之一,其鳞茎富含重要药用成分加兰他敏。为了获得石蒜中加兰他敏的超声波提取方法,以野生石蒜为原料,用乙醇作提取剂,探讨了超声波提取加兰他敏的工艺条件,并与常规溶剂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料液比、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加兰他敏提取效果的影响,运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超声波提取加兰他敏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超声波功率25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 h,提取2次;加兰他敏的提取率为94.6%,产率为0.0543%;提取物中加兰他敏含量为15.53%。与常规溶剂法相比,超声波法具有用时少、提取率高、提取次数少等优点,整体效果优于常规溶剂法。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47菌株为番茄内生细菌, 也是玉米小斑病拮抗菌, 能产生对玉米小斑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抗菌物质。以B47菌株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抗菌活性为检测指标, 测定B47菌株产抗菌物质培养所需的最佳碳、氮源和无机盐, 并通过正交试验法对该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B47菌株产抗菌物质最佳碳、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蔗糖、酵母浸膏和MgSO4·7H2O, 最优培养基是YSB (Yeast extract-sucrose-beef extract)培养基, 其配方为: 蔗糖2%, 酵母浸膏2%, 牛肉浸膏1.5%, MgSO4?7H2O 0.06%, FeSO4·7H2O 0.000 9%, 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 30 °C, pH 7.0, 170 r/min摇床培养6 d, 接种量为1%, 装液量为40 mL/200 mL。  相似文献   

14.
盾叶薯蓣总皂苷超声提取及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超声频率对盾叶薯蓣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研究了以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或水作溶剂从盾叶薯蓣中超声提取总皂苷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扩散过程中超声提取薯蓣总皂苷的动力学模型满足非定常扩散方程,相关系数为r=0.95,最佳超声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水乙醇C2H5OH/硫酸铵(NH4)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白头翁中的黄酮。确定双水相体系组成为21%C2H5OH/22%(NH4)2SO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实验设计探讨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和pH值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12.5%,NaCl质量分数1.5%,pH 5.99,在此条件下,白头翁总黄酮主要分布在上相,萃取率可达73.6%。  相似文献   

16.
对药用植物墨旱莲Eclipta prostrata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抑菌试验,发现只有叶和根茎含有抑菌活性物质;(2)墨旱莲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藤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6、2.0、0.8、1.0 g/mL,最小杀菌浓度均为1.0 g/mL,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但对黑曲霉无效;(3)通过不同极性溶剂的抑菌试验表明,抑细菌活性物质易溶于石油醚、乙醚等非极性溶剂,具有最佳抑细菌效果的提取溶剂为偏碱性的65%乙醇溶液;(4)墨旱莲的抑菌活性物质可能为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白藜芦醇提纯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研究了双水相萃取体系在提纯白藜芦醇工艺中的应用,用乙醇-硫酸胺-水双水相体系使虎杖提取液中的各物质按极性不同在油水两相中得到分离。双水相萃取时,白藜芦醇的含量远高于有机溶剂萃取,达34.29%。可见双水相技术可以完全代替有机溶剂萃取技术提纯白藜芦醇,产品纯度高,具有工艺简单,毒性小,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亚侧耳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莉  王义  王轶  高博 《菌物学报》2008,27(6):915-923
亚侧耳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了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野生亚侧耳菌丝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供试碳源中,亚侧耳菌丝以利用葡萄糖最好;在6种供试氮源中,以利用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最佳;亚侧耳菌丝能在碳氮比10/1-60/1范围内生长,但以20/1-40/1为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3℃-25℃;最适pH范围为5.4-5.8。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蔗渣高效发酵菌剂(芽孢杆菌B-A、曲霉菌F-A、链霉菌A-B)的摇瓶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牛肉膏0.3%、蛋白胨1%、葡萄糖1%、NaCl 0.5%、可溶性淀粉0.5%、3.08%浓度的MnSO4溶液0.1;最适发酵条件为pH7、装液量100 ml(250 ml三角瓶)、36℃培养27 h.曲霉F-A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豆饼粉3%、蛋白胨1.2%、酵母膏0.3%、K2HPO4 0.05%、KH2PO40.05%、CaCl20.08%、MgSO40.04%、MnSO40.04%、ZnSO40.02%;最适发酵条件为pH6、装液量50 ml、30℃培养3 d.链霉菌A-B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可溶性淀粉4.5%、蔗糖1%、豆饼粉3%、NaNO30.2%、ZnSO40.01%、KH2PO40.001%;最适发酵条件为pH7、装液量50 ml、30℃培养3 d.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提取试剂、发酵液放置时间、pH值和温度对发酵液中多拉菌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然后以乙酸乙酯为萃取试剂,研究萃取次数及萃取体积对多拉菌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甲醇为最佳提取试剂;发酵液在pH为3~11、温度为20~80℃的条件下放置144 h,多拉菌素均能稳定存在,提取得到的多拉菌素的质量浓度没有显著变化;浓缩提取液液经2倍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即可。该条件下多拉菌素的质量浓度和萃取率分别为151.78μg/mL和9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