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人工接种法测定了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燕麦变种、玉米变种和禾谷变种对4种禾本科牧草鸭茅、披碱草、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除禾顶囊壳玉米变种Ggm01菌株对披碱草没有致病性外,4个变种对供试的其它牧草都有致病性,且能产生全蚀病的典型症状。其中小麦变种和燕麦变种对供试牧草的致病性强于禾谷变种,玉米变种致病性最弱。各变种的菌株存在着致病性分化。小麦变种Ggt9813菌株对苇状羊茅和披碱草的致病性强于燕麦变种,发病严重度均达到50%以上。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燕麦变种,小麦变种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在牧草上的发生亦不广泛,因此二者具有检疫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节镰孢(Fusarium merismoides Corda)的四个变种,其中有两个新变种和两个新记录:节镰孢原变种(F.merismoides Corda var.merismoides),宽孢变种(var.crassum Wr.);两个新变种:木菠萝变种(var.artocarpi Fu et Chen,),桃生变种(var.persicicola Chert et Fu,)。对新变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及变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可培养丝孢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报道曲霉属的16个分类群:杂色曲霉原变种,杂色曲霉疣梗变种,聚多曲霉,焦曲霉,土曲霉原变种,土曲霉金色变种,黄柄曲霉,温特曲霉,黄曲霉原变种,黄曲霉柱头变种,溜曲霉,炭黑曲霉,黑曲霉,泡盛曲霉,塔宾曲霉和日本曲霉。  相似文献   

4.
郝思军  张美珍   《广西植物》1993,13(4):331-341+416
本文对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各变种进行了形态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其种子表皮和花药药壁的微观形态特征,并用数值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过去称为“var.coryanum”后又归入var.opienense的贵州、广西标本实则与这两个变种有明显的差异,与原变种和其他变种也有所不同,故新拟为异形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dissimile S.J.Hao;var.stauntonii与原变种形态相近,分布区部分重叠,且其性状呈连续性分布,应归入原变种;其余各变种与原变种关系虽远近不一,但作为变种还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麻栗坡兜兰及其近缘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麻栗坡兜兰Paphiopedilum malipoense及其近亲种作了对比研究。它们被作为一个种之下的4个变种:麻栗坡兜兰(原变种)Paph.malipoense var.malipoense,浅斑兜兰(变种)var.jackii,钩唇兜兰(变种)var.hiepii;窄瓣兜兰(变种)var.angustatum(变种,新等级)。其鉴别特征已列入表中,还附有一幅图版。  相似文献   

6.
对黄单胞菌的4个种及29个致病变种的代表菌株进行了等电聚焦电泳研究,发现所测定的黄单胞菌种间、致病变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别很大。电泳结果经聚类分析表明,某些致病变种间的差别并不一定比种间的差别小,说明某些致病变种可以上升到种这一分类地位。引起细菌性黑颖病的黄单胞菌禾谷致病变种、小麦致病变种、大麦致病变种间差别很小,仅有6条蛋白质谱带的差别。因此这3个致病变种的分类地位需重新考虑,同时说明等电聚焦电泳对黄单胞菌种下分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自横断山地区的15个新分类群为:芽状凹顶鼓藻小齿变型,无球饱鼓藻近头状变种,多佛鼓藻泉生变种,窝孔鼓藻,四川鼓藻,近丹麦鼓藻颗粒变种,近壮丽鼓藻,西藏鼓藻乳突变种,雅致鼓藻隆起变种,云南鼓藻,弹丝角星鼓藻超群变种,长突起角星鼓藻基刺变型,伪西博角星鼓藻密聚变种退化变型,西博角星鼓藻纹饰变种具刺变型,索塞角星鼓藻具刺变型。  相似文献   

8.
钱关泽  汤庚国 《植物研究》2005,25(2):132-133
发现苹果属西蜀海棠的一个新变种-光果西蜀海棠,以全株尤其果实光滑无毛区别于原变种;及苹果属另一新变种-裸柱丽江山荆子,以花柱下部合生处光滑无毛区别于原变种。  相似文献   

9.
刺楸属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变种依据形态——地理学方法建立,且用同工酶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原变种和新变种的阴极同工过氧化物酶。整个酶谱为六组:1,2,3,4,5,6,第5组酶谱为二者所共有;新变种具1,4,5组,原变种则具2,3,5,6组;根据酶谱,新变种与原变种也易区别。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团藻目(Volvocales)4个属的10个种和变种,其中包括3个新变种:单胞衣藻分离变种Chlamydomonas monadina stein var.separntis,假球四鞭藻穿孔变种Carteria pseudoglobosa Ettl var.perforata,戈利翼膜藻钟形变种Ptermonas golenkiniana Pascher var.campariformis,5个中国新记录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变种。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衣藻属(Chlamydomonas)的9个新种:近条纹衣藻、具孔衣藻、顶角衣藻、近环形衣藻、具粒衣藻、近具喙衣藻、不整衣藻、疣突衣藻、倒卵形衣藻,以及4个新变种:阿美衣藻大型变种、似博泡衣藻大型变种、侏儒衣藻陈氏变种和锥形衣藻胶被变种。  相似文献   

12.
少根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食品发酵菌,又是著名的机会致病菌,在形态和生化上多样性丰富,包括原变种、德氏变种和东京变种等3个分类学变种,原型、德氏型、东京型和鲁氏型等4个形态型,以及乳酸组和富马苹果酸组等2个生化组。DNA分子多样性更为丰富。但这些多样性之间缺乏系统的关联研究。本研究选择能代表以上多样性的67个菌株,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提取ITS、IGS rDNA和SNP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将少根根霉分为4个主要的系统发育分支,分支1和2是姐妹群关系,共同构成德氏变种,另外两个分支分别对应东京变种和原变种。鲁氏形态型多系,源自原变种和德氏变种。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在少根根霉物种内,德氏变种首先分歧出来,然后东京变种和原变种发生分化,最后3个变种分化出各自的亚群;这些亚群表明少根根霉物种正沿着8个相互杂交的分子群体进行演化。本研究首次利用基因组范围的信息支持所有的生态群、分类学变种、形态型、生化组和系统发育分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物种分化尚未完成,同时实现了对少根根霉多个DNA分子群体的解析并推导出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太平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毛竹及其变种(花毛竹、黄槽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毛竹及其变种3个年龄阶段(1、3、5年生)细根化学计量特征,探究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养分策略.结果 表明:1)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竹种的影响,年龄对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2)毛竹及其变种细...  相似文献   

14.
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物种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小字海链藻原变种(Thalassiosira minuscula var.minuscula Krasske)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报道了1个新变种: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T.minuscula var.bicustodis X.H.Guo,Y.Q.GuoY.Li)。双卫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唇形突的伴生支持突数目不同,双卫变种具有2个,原变种只有1个。基于对多个株系生活史的连续观察,确认其伴生支持突的数目稳定,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蚀病菌在玉米上的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玉米全蚀病菌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的新变种——玉米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ler var.maydis Yao Wang et Zhu var.nov.]。该变种在形态学、致病性、生物学及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等方面,均不同于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G.graminis var,tritici J.Walker)、水稻变种(G.graminis var.graminis Trans.)和燕麦变种[G.graminis var.avenae(Turner)Dennis]。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在中国安徽发现的水晶兰属一新变种:霍山水晶兰Monotropa uniflora L.var.huoshanensis X.L.Zhao。该变种与原变种水晶兰M.uniflora L.相似,但本变种的花梗有褐色长柔毛,成熟时蒴果果柄弯曲向下而易区别。  相似文献   

17.
记载了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变种——翅茎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 var. pterocaulis Z. Y. Li。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具翅,花期较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某些野生和栽培茶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茶的4个变种和广东野生毛叶茶等共12个材料的核型。所有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均是2n=30,为二倍体。所有中国大叶变种(越南大叶除外)(Cametlia sinensis var. macrophylla)和阿萨姆大叶变种(C. sinensis var. assamica)均具比较对称或原始的“2A”核型;中国小叶变种(C.sinensis var.bohea)(“铁观音”品种除外),掸部变种(C.sinensis var. shan form)和广东野生毛叶茶(C. ptilophylla)均具较不对称或较进化的“2B”核型。根据核型特征,植物习性和地理分布,作者认为中国四川和云南可能是茶的起源中心,向东或北迁移,演变为中国小叶变种;向南移则演变为阿萨姆变种和掸部变种。  相似文献   

19.
新变种上犹杜鹃的ITS分子标记证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新变种上犹杜鹃进行了ITS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合为一支;(2)上犹杜鹃ITS序列密码子第二位上的G+C含量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差异明显,而且编码位上的G+C含量(G+Cc)也与原变种毛果杜鹃有差异;(3)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并具间断性特征;(4)密码子偏向性指数CBI分析正好反映了上犹杜鹃处于"变种"等级阶段的特点。基于这些证据,认为上犹杜鹃处理为种以下等级"变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两面针变种及类型间的小叶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分类和鉴定两面针原变种、毛两面针变种以及原变种的3个类型,对两面针2个变种及原变种3个类型的小叶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解剖镜对叶片表皮和叶脉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微形态研究。结果显示:两面针原变种各类型和毛两面针的植物形态主要区别在叶片质地和被毛情况,叶片质地在类型内较为稳定,是首要分类性状。毛两面针的叶表面特征与原变种区别明显,类型三有别于前两种类型。叶脉特征中毛两面针和类型一也与类型二和三有所不同。叶表面和叶脉的微形态均具有较好的分类意义和鉴别意义,支持《中国植物志》关于两面针2个变种以及3个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