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蜥蜴的尾自切作为自残行为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极端而有效的反捕食策略。其通常发生于尾部相对薄弱的位置,一般存在尾椎内自切和尾椎间自切2种方式,其中尾椎内自切为现生蜥蜴种类主要的断尾方式。蜥蜴在断尾后会通过再生机制修复损伤的尾部,因此该类群的尾自切及再生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蜥蜴尾自切及再生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内有关尾自切和再生研究的蜥蜴种类、影响尾自切的因素、尾自切的代价以及尾自切后再生的研究,并提出未来蜥蜴尾自切和再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荒漠沙蜥血糖浓度的昼夜变动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对爬行动物蛇类血糖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已有许多报道(Carmichael等,1945;Coluson等,1953;Miller等,1958;Sidorkiewicz等,1974;王培潮,1983,1991;吴瑞敏等,1985),但对蜥蜴的此类研究很少,国外见于Dessauer(1970)等。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的蜥蜴种类,是典型的外热动物,它的许多生理活动都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血糖作为蜥蜴生理活动的重要能源,在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律活动中,有何…  相似文献   

3.
自残是某些动物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自动弃尾、断腿、和抛肠丢肚的一种自卫现象。而再生是动物在自断或损伤的部位重新生成的过程。自残与再生是对立的统一,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环节动物的蚯蚓,靠近头部前端的前8节细胞分裂快,再生功能也就特别强;从第9节到第14节虽有再生功能,但细胞分裂速度已趋缓慢,而且某些器官就不可能重新修复;第十五节以后切断虽仍有再生功能,但将变成一条没有头部而有二条尾巴的“怪蚓”了。两栖动物的蝾螈,爬行动物的蜥蜴,哺乳动物的山鼠,当你抓住尾部时,尾巴就自动断裂脱落。过了一段时期一条尾巴在断裂处  相似文献   

4.
基因型 动物的基因组成。 基因分型 通过可见表型(动物的外观,如小鼠皮毛颜色标记)或活组织DNA分析,确定动物基因型。 生殖细胞 精子或卵子(卵母)细胞及它们的前体。生殖细胞只含有一套染色体,体细胞(及其他细胞)含有两套染色体。 生殖细胞系 动物体内可以产生生殖细胞的细胞。  相似文献   

5.
胎生蜥蜴的捕食行为及其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阁  董丙君  刘鹏  刘志涛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20-1523
通过直接观察和胃容物分析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捕食行为和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捕食过程包括觅食、攻击前行为、攻击行为、猎物处死、吞食、食后清洁共6个主要步骤。在6~10月间,胎生蜥蜴的食谱中以昆虫和蜘蛛最多;不同月份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食物中以个体长为1~10mm食物数量频率最高;食物组成与生活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种类有极显著的相关。雌、雄体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而幼体和成体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林植华  樊晓丽  陆洪良  罗来高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10):2541-2548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7.
鞭尾蜥 (Cnemidophorus)为蜥蜴目 Teiidae科一个属。广泛分布于美国的西南部 ,墨西哥及南美大陆。鞭尾蜥各物种的种内变异非常大 ,即使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差异很大的体色和色斑。由此造成了鞭尾蜥分类上的混乱 ,有人估计该属只有 2 5个种 ,但亦有估计为 45种[2 1] ,甚至 50种 [8] 。鞭尾蜥生活在荒漠化草原 [2 4 ] ,其典型生境由小灌木及仙人掌组成。鞭尾蜥多在此类植物下面活动 ,一般是上午在地面取食 ,中午气温升高后钻入洞穴蛰伏(Young1 998,个人通信 )。这是一类非常奇特的动物 ,在 Cnemidophorus属中有 1 /3的种类被确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的41 种爬行动物, 它们隶属2 目,12 科, 其中龟鳖目3 科(平胸龟科、龟科、鳖科) 3 种; 有鳞目中的蜥蜴亚目5 科(鬣蜥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双足蜥科) 8 种;蛇亚目4 科(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 30 种。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12-2% 属广布动物, 87-8% 属东洋界种类。  相似文献   

9.
王振兴 《植物杂志》2011,(12):50-51
近日,在网上看到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草案进一步要求,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由此可见,"指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最主要的个体识别特征之一。有趣的是,部分蜥蜴也有类似的身份密码,它们的"尾纹"即尾巴腹部花纹,可以用来进行个体识别。  相似文献   

10.
蛇年说蛇     
一般说来,蛇是一类体形细长,没有四肢的动物。但像这样动物还有不少,例如:蛔虫、蚯蚓、鳗鱼、蚓螈、某些蜥蜴,等等。如果再加上两个条件:有背脊骨、体外覆以鳞片,那么,就剩下某些蜥蜴可能与蛇划分不清了。蛇与无足的蜥蜴(如脆蛇蜥)在外形上的区别则在于:蛇头部没有外耳孔与鼓膜而蜥蜴有之,蛇尾长仅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蜥蜴的尾长则占二分之一左右甚或达到三分之二。有了上述概念,便可准确无误地判断何者是蛇了。蛇作为一类动物,在动物界隶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的亚门、爬行纲、有鳞目。已发现约3000种,体大者如蟒,体小者仅如蚯…  相似文献   

11.
脂质体相行为对亲和素与膜表面模型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影响刘铮,文辰晖,隋森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关键词脂质体;抗生物素蛋白;荧光滴定生物体内的细胞是由一层磷脂双分子层的细胞膜包被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受体,在细胞膜所执行的...  相似文献   

12.
动物界中有许多有毒的种类。它们的体内能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存在于动物体内的某些细胞、组织及器官中或分泌到体外,具有防御、辅助摄食等功能。毒素对其它动物体具有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蜥蜴,大家并不陌生,但自然界中有一些蜥蜴,你们却未必熟知。正所谓"动物‘怪咖'处处有,蜥蜴家族尤其多。"各位哥迷,你们有兴致跟小编去见识一下吗?蜥蜴也爱玩"穿越"斑帆蜥长得太"老气"了,看上去像是从二叠纪"爬"过来的!它身长1米左右,全身呈灰绿色,背上长了锯齿状的麟脊,尾巴上还竖着一片8厘米高的大"帆",颇有一点儿棘龙的味道呢!这么大的"帆"总得有些作用吧,不然每天背着它岂不是累赘?不错,科学家发现,斑帆蜥背后的"帆"主要有三个作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7,42(10):36-36
科学家一般认为杂交植物会经常表现出杂种优势.而杂交动物则没有这种优势。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挑战了这种观点,他们研究发现,加州本土火蜥蜴和外来火蜥蜴杂交所得后代具有比双亲更高的存活率。这是首次在濒危物种中观测到杂种优势,为动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道虎沟化石层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以及毗邻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已报道4种有尾类、1个无尾类蝌蚪、1个幼年蜥蜴、3种带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2种翼龙、3种哺乳动物以及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等化石(有学者称之为“前热河生物群”)。该层位比热河群义县组低,但地层划分存在争议:中侏罗统九龙山组、上侏罗统道虎沟组和下白垩统热河群均有报道。本文研究的道虎沟蜥蜴是该地点发现的第2个蜥蜴化石,其身体细长,为一幼年个体;前颌骨、顶骨和额骨均成对;上颌骨的面突高;后额骨和后眶骨不愈合;后额骨较大,但可能未进入上颞孔;后眶骨具宽的后突;牙齿小而尖锐,结构简单且可能为侧生;头骨的眶前区较长;具27个荐前椎;虽然未成年但个体较大;未见真皮骨板;手掌和四肢较长。上述特征组合区别于所有现生蜥蜴类,四肢比例也与其他蜥蜴有较大区别。欧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小盗蜥(Parviraptor)和蒙古早白垩世的一个幼年个体(可能属于壁虎型类)与道虎沟标本比较相似。头骨特征和较大的荐前椎数目显示道虎沟标本可能属于硬舌蜥类(scleroglossan)。但因标本为幼年个体,本文暂将它归入有鳞类属种未定(Squamata gen.etsp.indet.)。测量数据显示,道虎沟标本的手掌和前肢相对较长;该特征常见于适应攀爬的蜥蜴种类,似可显示攀爬习性。但肢体比例可能会随身体增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此生活习性并非定论。  相似文献   

16.
在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的龙军山,海拔750米以下的山冲小溪之中,经常出没一种体长32-36厘米,全身布满鳞片,身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似鳄鱼的爬行小动物,当地瑶族同胞称之为“大睡蛇”。 “大睡蛇”中文名字叫鳄蜥。早在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瑶山采集队发现了28只陌生的爬行小动物,它体形似蜥蜴,尾巴像鳄鱼,当时不知何种动物,成为动物界之谜。1930年,经德国学者E.Ahl  相似文献   

17.
鉴于弹尾目(跳虫)和原尾目的尾部都没有尾须(cerci),Brner于1910年就把这两类归并为一个类群缺尾纲(Ellipura),这一分类阶元长期被许多昆虫学家沿用至今。Kukalová-Peck(1987 )在讨论化石双尾虫(?)附肢的总体结构(ground plan)时,认为跳虫和原尾虫的腹部侧板更原始,附肢无转节,将二者归纳成近昆虫纲(Parainsecta)。但是从形态特征、内部结构、比较精子学、变态类型和胚后发育等的特点以及线粒体DNA和核糖体DNA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弹尾纲与原尾纲之间存在诸多重要差异,不具备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不支持(弹尾纲+原尾纲)组成缺尾纲或近昆虫纲。据此建议取消缺尾纲(=近昆虫纲)这一分类阶元。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人工群落林土壤动物的旱季群落结构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的3种不同类型人工群落林的旱季(4月)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及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相似性进行了分析比较。蜱螨目和弹尾目是这3种人工群落林中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表层多于底层,表聚现象明显。胶茶林土壤动物群落丰富度和个体数量最高,半人工次生林多样必和均匀性最好,优势度以人工多层林最高。人工多层林与半人工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好。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发育”讲座(三)─—两栖类胚胎的早期发生张天荫(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济南250100)1生殖细胞和受们无尾类为雌雄异体,有交配现象,但为体外受精。有尾类如东方煤爆为体内受精,精子贮存于输卵管内,为多次产卵。1.1精子分为头、颈和尾3部分。赡蛛有典...  相似文献   

20.
刘芳  张弓  陈小艳  王辛  赵彤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9,(9):28-33,I0006,I0007
目的探索多种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及不同方式造模成瘤的特征。方法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经皮下、尾静脉、脾脏和腹腔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或先接种裸鼠成瘤后组织块移植BALB/c小鼠,观察动物成瘤时间、成瘤率、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BALB/c鼠皮下注2×10^6组、2×10^7组和裸鼠瘤组织移植BALB/c小鼠组成瘤率皆为100%,成瘤时间分别为(15.29±3.2)d(、7.0±0.82)d和(6.29±0.49)d。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2×106组、2×107组、脾脏注射组、腹腔注射组成瘤率分别为71.4%、100%、71.4%、14.3%,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d、(26.1±7.99)d、(32.6±5.99)d和27 d。尾静脉成瘤部位播及肝脏、脾脏、胰腺、肾脏、食道、胃、肠、肠系膜、脑、淋巴结、骨、子宫、肌肉等多脏器和组织。BALB/c鼠A20成瘤组织学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A20皮下移植瘤模型、血行播散性模型,为利用有免疫功能动物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