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是学习植物学的同志,都有机会接触到植物的学名。特别是学习种子植物分类的大专学生,学名对他们来说,更是朝夕相见。他们经常为学名的难以理解和记忆而感到学习上有困难。由于学名在种子植物分类学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知识,会使我们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把有关学名的基本知识,简单地加以介绍。学名的最主要部分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第一个字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名,最后还附上命名人的名或姓,这也就是林奈所确定下来的双名法,也就是他的全部科学活动贡献之一。他曾定下命名规则三十一条,而双名法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一、学名文字的来源学名的文字,多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林奈当初订定的三十一条,其中有一条,即主张只能引用这两种文字。但现代应用的学名,除援引拉丁文和希腊文外,尚有引用他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
答:国际植物和动物命名法规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植物和动物的学名必须是拉丁名称,如果是从其它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话,至少要给予拉丁化处理。这样就防止了生物命名中出现多种语言命名的混乱局面。拉丁文被选择作为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生物的统一命名始源于林奈的双名法,林奈采用的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通行的语言——拉丁文。其次,拉丁语是死文字,变化甚  相似文献   

3.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6,6(3):171-171
《拉汉植物学名辞典》是解释植物科学名称的工具书。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所有植物的学名均须用拉丁文表示,并在全世界统一使用,因此,对于国际植物学的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收集了我国野生和引种的种子植物及孢子植物的属名共6000条,第二部分是对种加词的解释,共收集种加词10500条。  相似文献   

4.
《经济线虫学》是本关于植物寄生线虫的教学、研究参考书;中译本为笔者所译。全书52万字,内有各种线虫名称近300个。关于植物寄生线虫学名的汉译,该书“译者的话”中有所议论。最近接读者来信,要求就那个思路,把有关问题进一步说清楚。 (一)植物寄生线虫,和其他各类动物一样,通常有两种名称,即俗名(普通名称)和学名。俗名是约定俗成的,不受任何法规约束和保护可用任何文字书写。学名则不同,其命定、修订和使用,必须遵守《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依法规,学名必须用拉丁文书写。这种学名,  相似文献   

5.
<正> 世界上昆虫的种类估计约在一百万种左右。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国家叫法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叫法也很不一致。为了避免混乱,便于开展学术交流,科学家们制订了国际命名法则,规定每一种昆虫一律按一定的方法用拉丁文命名,并在世界各国通用,这就是昆虫的学名。 拉丁文是古代拉丁民族的语言,是罗马帝国的国语,目前在科学界使用广泛。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巴西等国家的语言均是从拉丁文演化来的,都属于拉丁语系。 一、拉丁文的字母及读音 拉丁文由25个字母组成(其中“j”是后来德国人加进去的),比英文字母缺一个“W”。汉语拼音字母除了一个“V”以外,都包括了,在读昆虫学名时可以用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发音以普通话为准。 (一)拉丁文字母表及发音 现将拉丁文的发音以英语国际音标注音,并辅以汉语拼音及汉字注音,以便于初学者掌  相似文献   

6.
杨舒婷  曹明  邓敏 《广西植物》2015,35(1):15-19
竹叶青冈为我国南方及中南半岛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为该区域的重要材用树种。中国植物志中文版采用Cyclobalanopsis bambusifolia(Hance)Chun ex Y.C.HsuH.W.Jen作为其学名,但是基源名Quercus bambusifolia Hance由于错误鉴定1857年并未合格发表,随后基于同一模式和不同的模式,这一种加词先后多次被发表,其中涉及多个裸名、晚出同名、新名称、新组合,学名变化复杂,但其正确学名在国际权威植物分类数据库中并未采纳,正确学名在生态学等研究中亦未采用。因此,对竹叶青冈而言,其学名还存在众多疑问。为了澄清该种的学名,作者通过文献考证和标本核实查阅,对竹叶青冈学名变更历史进行追溯并根据最新的《藻类、真菌、植物国际命名法规》(简称墨尔本法规)对各变更学名进行了评述。本研究结果支持Q.neglecta(Schott.)Koidz作为竹叶青冈正确的学名。但由于国内植物学名仍以中国植物志为主要依据,而中国植物志仍采用狭义栎属Quercus s.s.的概念,为避免造成更多学名混乱,竹叶青冈的学名可沿用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学名Cyclobalanopsis neglecta,但中文版所采用C.bambusifolia为错误学名,应该弃用。  相似文献   

7.
<正>18世纪之前,全世界动植物命名没有统一标准,由于纷繁复杂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生活风俗及语言习惯的地域差异性,世界各地往往同一物种有几个名称,或同一个名称指代几种动、植物,"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等称谓、冠名乱相纷呈。自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明"双名法"(亦称"二名法")、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进行生物命名后,具体的同种动、植物有了统一的学名,方便了信息交流与科学研究。其命名法则,一般来说,是先根据其所属类别来确定,然  相似文献   

8.
<正>论文中有关正、斜体的约定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  相似文献   

9.
刘夙  刘冰 《生物多样性》2015,23(2):254-258
<正>自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奠定了植物科学命名的基础之后,国际上通用以拉丁语命名的植物学名(scientific name)作为学术交流的标准。除学名之外,植物的其他任何名称(包括所有非拉丁语名称)都叫作俗名(vernacular name)。在同一种语言的俗名中,又分普通名和别名(王锦秀和汤彦承,2005)。普通名是使用该语言的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名称,通常是综合性、权威性的植物志或植物名录中用作分类群正式名称的单一名称;而别名是普通名之外的其他所有俗名的统称,其应用常常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1.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学通报》2011,(11):1714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3.
<正>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4.
<正>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5.
<正>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6.
耿伯介 《植物研究》1984,4(3):191-198
本文旨在补充《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以下简称"图说")一书在1959年所发表的四个属中的六种禾草之拉丁文描述。它们原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川、陕、甘、青四省)。今应中国植物志禾本科志书编写组同志的需要,先将过去只有中文描述的这六个新种连同拂子茅属中的三个新系("图说"原置于野青茅属之下)一并补充其拉丁文描述,使之具备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上发表新分类群的规定条件,从而让它们获得国际公认,可以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7.
倪怡清子  李玉  刘淑艳 《菌物研究》2023,(4):247-274+244
菌物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为害重且分布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有效防控植物病害的基础是对病原物进行正确鉴定,而学名是病原物的信息载体。随着菌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命名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墨尔本和深圳两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确定和完善了《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自此菌物的命名开始实行“一菌一名”规则。但许多非菌物分类工作者难以跟踪菌物名称最新变更,这使得植物病原菌物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因此菌物学名统一问题亟待解决。从《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筛选中国常见农作物菌物病害将其分为三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粮食和油料作物菌物病害,共195个,涉及病原菌物物种212个。对筛选出的病原菌物拉丁学名按照最新命名法规、世界菌物名称数据库以及最新菌物分类学研究成果进行核对,并按作物种类列出病害名称、病原菌物的中文名和现用拉丁学名,部分包含基原异名和常见异名。植物病原菌物学名统一规范地使用有利于植物病害的诊断,也为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大众科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文中有关正、斜体的约定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相似文献   

19.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鉴定甘肃樟科植物时发现2变种、1变形、3亚组、4亚族、1族和1亚科的学名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法规)规则条文相违抗,为避免引起混乱,现予以订正如下:白野槁树(变种)新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