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沿黄灌区选择8年生‘骏枣’植株,以不施钾肥作为对照,分别在果树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转色期每株沟施300 g硫酸钾,测定各处理果实品质、产量、叶片光合以及荧光参数的变化,以明确沿黄灌区‘骏枣’的最佳施钾时期,为制定枣树合理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钾肥可促进骏枣的光合作用、改善果实品质,且不同生育期效应不同,并以果实膨大期施用钾肥对提高骏枣果实品质、产量、叶片光合效果最为显著。(2)果实膨大期施用钾肥后,‘骏枣’的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单株产量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22.64%、39.33%、13.62%、19.52%和19.58%,果实维生素C(Vc)、可溶性糖和果糖的含量、糖酸比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37.98%、22.82%、31.37%和29.95%,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28.91%、38.44%、36.75%和27.25%,叶片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电子传递速率(ETR)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28.18%、29.15%和37.75%,而胞间CO _2浓度(C_i)和裂果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低值,比对照分别显著降低了28.34%和35.50%。研究发现,在‘骏枣’果实膨大期株施300 g钾肥,可显著增加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吸收、电子传递效率,提高树体光合能力,显著降低裂果率,有效改善骏枣果实外在和内在品质,显著提高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钾时期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钾肥不同施用时期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品质、钾肥利用效率及叶片和果实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钾)相比,增施钾肥显著提高了苹果产量4.3%~33.2%,且具有明显改善果品质量的作用.与100%钾基施相比,膨大期施钾处理(50%基施+50%膨大期施、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100%膨大期施)苹果产量显著增加20.5%~27.7%,果品质量亦有所改善.50%基施+50%膨大期施和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钾处理在苹果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果园的钾肥利用效率,并维持了果实生长周期中叶片钾含量的相对稳定,为树体钾素的持续供应提供了保障.然而,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钾处理果实钙含量显著下降,不利于果实后期贮藏.综合考虑,50%基施+50%膨大期施为果园钾肥施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选择华北地区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制度,冬小麦设置90 mm、135 mm、180 mm3种灌水量。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大豆,夏大豆设置30 cm等行距、“20 40” cm大小行、“20 40” cm垄作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底墒和种植方式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溉能够明显影响夏大豆播种时的土壤蓄水量(底墒)。随冬小麦灌水量的增加,夏大豆播种时底墒改善,180 mm和135 mm较90 mm处理明显提高了夏大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指数、Fo、Fv及ΦPSⅡ,增产效果显著。180 mm较135 mm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夏大豆种植方式也能明显影响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指数、Fo、Fm、ΦPSⅡ、Fv/Fm、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20 40” cm垄作> 30 cm等行距>“20 40” cm大小行。综合评价,冬小麦135 mm灌水量条件下,夏大豆采用“20 40” cm垄作是生产上可行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土壤中Pb污染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叶片光合特性、烟叶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对烤烟主栽品种‘云烟85’进行了盆栽条件下的Pb污染实验,实验浓度为0、150、300、450、600、750和1 000 mg·kg-1(以纯Pb2+计),分别于团棵期、现蕾期和采收期测定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并在采收期测定烟叶产量和烤后烟叶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3个生育时期,Pb污染下供试烤烟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随Pb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随Pb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下降;PSⅡ活性(Fv/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电子传递的量子产率(ФPSⅡ)、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烟叶产量均随Pb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不利于烟叶充分地利用捕光色素所吸收的光能,降低其光能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烤烟烟叶品质指标糖/碱比和氮/碱比升高,糖/碱比和氮/碱比分别为9.52~11.96和1.05~1.23,分别大于7(优质烟叶标准)和1(优质烟叶标准),不利于烟叶香吃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相同施氮量下,均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处理的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最高,40%~50%处理最低,80%~90%处理居中,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表明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降低,而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旗叶的光合特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对烤烟光合特性、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cd污染对烤烟叶片光合特性、烟叶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烟叶净光合速率(砌)和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Ci)随Cd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光系统Ⅱ活性(Fv/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电子传递的量子产率(φps Ⅱ)和有效电子传递速率(ETR)则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烤烟烟叶中的糖,碱比和氮,碱比升高,化学成分组成趋于不协调,不利于烟叶香吃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施氮时期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尤其是增加花后施氮较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可提高产量9.3%-18.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9%-17.5%.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后10d按2∶4∶4施氮,DH661产量可达14188.9 kg/hm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1∶2∶5∶2施氮,ZD958产量可达14529.6 kg/hm2.分次施氮较一次性施氮可延长灌浆期LAI高值持续期.花后施氮20%-40%较一次性施氮穗位叶Pn、φPSⅡ、NPQ和ETR分别提高了10.8%-24.1%,16.6%-25.1%、29.2%-45.3%和14.4%-25.8%,并保持了灌浆期RuBPCase和PEPCase较高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H661较ZD958在相同的施氮方式下花后具有更高的光合性能.分次施氮及花后施氮可显著改善两个高产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提高氮素利用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氮肥基追比对抗虫杂交棉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3种氮肥基追比(2:1、1:1和1 :2)对抗虫杂交棉'豫杂35'的叶片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为1;2处理的棉花植株在盛蕾期和开花期的叶片SOD、POD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MDA含量较高;仉在盛铃期之后,其叶片SOD、POD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相对较高,MDA含量较低.氮肥基追比为1:2处理的皮棉产量分别比1;1和2:1处理显著增加3.66%和7.33%.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合适的氮肥基追比(1:2)能保持生育后期棉花叶片活性氧代谢相对协调,延缓棉花叶片的衰老进程,从而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9.
长期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9年定位设置旋耕(R)、翻耕(P)、间隔2年深松+条旋耕(SRS)、间隔2年深松+旋耕(RS)4种耕作方式,在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SRS处理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开花后21~35 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SRS处理平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显著高于RS和P处理,R处理最低.成熟期SRS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RS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耗水量与RS处理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P和R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间隔2年深松+条旋耕的耕作方式是节水高产高效的最佳耕作处理. 相似文献
10.
除草剂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一直较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巨星’使灌浆前期的SPAD值和Pn较高而中后期快速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产量与对照相近;‘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Pn较低但后期下降缓慢,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骠马’对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较小。2,4-D丁酯和‘骠马’使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评价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稳定时间延长,而形成时间与对照相近;‘巨星’和‘世玛’处理的品质指标大多低于或接近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通过调控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其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且除草剂和品种间存在差异;2,4-D丁酯虽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但却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骠马’使小麦品质特性改善的同时也使籽粒产量有所提高,‘世玛’虽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却使品质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新疆棉区优质棉品种‘新陆早16号’、品质中等品种‘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3号’以及品质较差品种‘02-DB’为材料,测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4)、玉米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和主要纤维品质指标的变化,分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纤维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棉花纤维发育中纤维内源激素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IAA、GA4、ZR和ABA的含量大小及峰值出现的时间方面。‘新陆早16号’在纤维发育前期有较高IAA、GA4、ZR含量和较低的ABA含量,表现出纤维伸长速率较高、快速伸长时期较长等特征;而且在次生壁加厚期ZR峰值出现较早,有利于棉纤维成熟,从而表现出较优的纤维品质。‘02-DB’在纤维发育前期由于ABA含量较高影响了纤维伸长速率和快速伸长期的时间,同时后期ZR峰值出现晚,使纤维发育受到影响,而最终品质较差。可见,在棉花纤维伸长期IAA、GA4、ZR含量高而ABA含量低、次生壁加厚期ZR峰值出现早则有利于优质棉纤维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亚低温及钾肥对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棚10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温度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温室盆栽番茄光合作用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抵抗亚低温乃至低温耐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与常温下正常栽培相比,亚低温使番茄植株生长发育迟缓,花序数、叶片数、节间距、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单果重及品质显著下降,气孔限制值升高。(2)增施一定量的钾肥能够显著提高亚低温下温室番茄的花序数、叶片数、节间距、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番茄单果重和品质,缓解了亚低温胁迫对温室番茄的伤害。(3)亚低温胁迫下,单株钾肥用量为18.54g时对番茄植株受到亚低温胁迫伤害的缓解效果最佳,少施或者多施都不利于亚低温下番茄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研究表明,亚低温条件下,增施适量的钾肥能有效提高番茄抵抗亚低温胁迫能力,有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转新型双抗虫基因棉花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用含合成的BtCrylAc活性杀虫蛋白嵌合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土壤根癌杆菌介导转化棉花品种冀合321,获得一批抗虫的转化再生棉花植株。利用叶片涂抹卡那霉素、叶片离体养虫和PCR扩增等检测方法对6个不同转双抗虫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转化株系自交的T1抗虫性状遗传较为复杂;农杆菌介导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早期世代不易选到纯合系,但是随着对抗虫性状进行单向选择,到T4和T5就能获得抗虫纯合系。利用抗虫性稳定的转化后代材料和转化受体进行田间杂交,发现F2抗虫性分离完全符合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并证明了DR248和DR193两个材料为外源基因双拷贝插入。转化株系的Southern杂交也证明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国内育成和国外引进的52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在河北农业大学棉花育种圃种植,调查农艺性状、测定纤维品质,基于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分析供试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9个农艺性状中,烂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产量、有效铃数和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衣分和果枝数.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纤维长度基本能够满足纺织工业需求,2.5%跨长主要集中在28~30mm;纤维比强度平均值为27.1cN/tex,变幅为23.0~31.6cN/tex;马克隆值的平均值为4.8,变幅为4.0~5.6.成对品种的欧氏距离变化在1.53~13.31之间,平均值为4.79,单一品种欧氏距离的平均值分布在3.62~10.51之间,表明不同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供试品种明显地划分为2类,一类为中熟品种,另一类为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组自交系进行陆地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高产陆地棉栽培品种中棉所12和8891的杂交组合湘杂棉2号为材料,采用单粒传法构建了含有18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相应的QTL定位。重组自交系群体、两亲本和F1于2002年、2003年分别种植于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和江苏省灌云棉花基地。收获每行中间五株的籽棉并考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调查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包括单株籽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衣指和籽指。筛选了4,106对SSR引物和38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得到127和18个多态位点;此外,2个RAPD引物、1个SRAP引物组合以及来自亲本8891的显性黄花药基因P1也被用来作为标记检测群体基因型。最终共获得149个多态位点,其中132个位点分布于26个染色体/连锁群,覆盖865.20cM,约占棉花基因组的18.57%,标记间平均距离6.55cM。利用此遗传图谱结合重组自交系群体3个环境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应用QTLCartographer2.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单位点QTL定位。对各环境资料的分离分析共定位出34个QTL,而利用三环境平均值的联合分析定位出15个QTL。本研究定位的QTL可为棉花产量育种提供信息,其中衣分QTLqLP-A10-1在联合分析及分离分析下的两个环境都能检测到,可能对标记辅助选择有实际应用价值。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子中,铃数对皮棉产量贡献最大,这与产量构成因素性状在F1的杂种优势表现一致;因此,在棉花育种上,可优先考虑单株铃数并结合其它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品种选育和杂交组合选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