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第4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刊载甄朔南同志《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載》一文(以下简称甄文——笔者),引用古代文献,覈证现代科学知识,中西对比,古为今用,对研究我国古代化石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所引古代典籍十八种中,多为转引第二手资料(见本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并有脫文、衍文,而且割裂时代,误以后出为原始资料。茲就上文所涉及的古文献资料问题,提出讨论,就正甄朔南同志,及研究我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脊椎动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事,但是我国很早就对古脊椎动物方面的材料进行了观察和利用,因此在古代文献中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我国历代典籍浩繁,要想系统地写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史,还是一件比较艰巨的工作。这篇短文只是初步地提供一些文字记载的资料,附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便引起专家们的共同注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贾兰坡教授审阅原稿,谨向他们致以由衷地谢意。  相似文献   

3.
正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SVP)第73届年会于2013年10月30~11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顺利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古脊椎动物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由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主办,是全球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专题会议,旨在交流与推动全球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5.
国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但一直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才开始有我国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27年,杨钟健教授的专著《华北新生代啮齿类化石》的出版,标志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解放前的二十余年中,我国古脊椎动物(包括古人类)化石的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外国古生物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优秀期刊评比中,本刊荣获二等奖。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是亚洲惟一的古脊椎动物学有关问题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几十年来在推广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反映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刊几十年以来,本学报伴随了我国几代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成长。在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我们在学术水平和刊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此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市开克市召开的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3届年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李传夔研究员当选为该会的荣誉会员。李传夔是继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已故)和周明镇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这项荣誉是终身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共有三十名荣誉会员,除我国的周明镇和李传资研究员之外,其余二十八名均为欧美各国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及对该学科有卓越贡献的人。古脊椎动物学会在颁发这一荣誉给李传勇时,高度评价了他在哺乳动物险齿类进化的理论研究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相似文献   

8.
在1993年10月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举行的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TheSocietyofVe-rtebratePaleontology)的第53届学术年会上,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先生被授予古脊椎动物学界的最高荣誉──罗美尔一辛普生奖章(Romer-SimnsonMedal)。该奖是为纪念两位已故美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当代最有名的解剖学家之一罗美尔(AlfredSherwoodRomer,1894-1973)和有“H十世纪的达尔文”之称的著名进化论学者辛普生(GnofggGay100dSimPP00,1902-1984)干1987年设立的。该奖“授予对古脊椎动物学作出持续不…  相似文献   

9.
叶祥奎 《化石》2007,(3):11-13
今年(2007)6月1日,是杨钟健教授(1897—1979)110周年诞辰纪念,笔者是杨老“唯二”的研究生之一,近日想起了许多有关的往事,今择要记之,作为对他生辰的纪念!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他的老师李四光教授“独具慧眼”,考虑到当时我国尚缺古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0.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11.
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和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現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特別是近四、五年来,我国在古脊椎动物方面,有不少有意义的新发現,在了解某些脊椎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发展历史、地理分布以至形态、分类上,都有不少的补充、修訂,或提出了新的問题和对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这里就一些主要的发現和它們的意义作簡单的介绍。一.魚类古魚类学,解放前在我国几乎是一門空白。魚类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动物,已經有四亿年以上的悠久的  相似文献   

12.
魂归怀俄明     
20 0 1年 7月 7日下午 6点 (美国怀俄明州当地时间 ) ,在怀俄明州鲍威尔出席“古近纪早期气候与生物群”国际会议的近 2 0位古脊椎动物学家 ,由密歇根大学教授PhilipD .Gingerich带领 ,来到鲍威尔北面PolecatBench西北侧的PrincetonQuarry(普林斯顿大学的化石点 ) ,参加一个简短的仪式 ,将周明镇院士的部分骨灰撒在他古脊椎动物学生涯开始的地方。周明镇先生是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 1 950年在美国理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于 …  相似文献   

13.
《化石》1979,(2)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古生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杨钟健同志,因病于1979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一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及考古学等广泛的领域,先后完成学术论文五百多篇,为我国及亚洲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整个古脊椎动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杨老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年近八旬心尚丹,欲和同辈共登攀”的豪迈诗句。直到生命的垂危时刻,他仍关切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的发展,计划如何把北京自然博物馆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正山西省位于古老的华北板块,自二叠纪(距今2.99~2.52亿年)至今,其境内的陆相地层中保存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其中,尤以二叠-三叠系的早期四足类以及新生界的古哺乳动物倍受瞩目,例如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保德三趾马动物群等动物群在国际学术界颇负盛名,而对山西省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几乎是与古脊椎动物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和进步同步进行的。早在1920~1921年,即有奥地利古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15.
<正> 继罗美尔的第三版《古脊椎动物学》(1966)之后,又一本古脊椎动物学教科书问世了.这本长达698页的巨著,内容十分浩瀚.书中收集了近20年来古脊椎动物研究中几乎全部新的重要资料,因而能相当全面地反映出目前这一学科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和罗美尔的《古脊椎动物学》一样,该书具有坚实的动物解剖学基础,并着重讨论了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然而由于古生物新资料的大量涌现以及研究内容的深入和改革,无论在分类方法、进化理论和系统发育的探讨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新的教科书与罗美尔的版本必然具有显著的差别.该书并不局限于骨骼结构,而是加上了各门类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六月一日,是已故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忠诚的爱国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始人杨钟健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国内地质古生物界的同行于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仰。纪念会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铸鼎所长首先介绍了杨钟健教授的生平,他高度评价了杨钟健教授对发展古脊椎动物学所做的贡献和创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功绩。他说:“在杨钟健教授1928年留学回国后的半个世纪中,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古脊椎…  相似文献   

17.
<正>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of North America,SVP)第67届年会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举行。SVP成立于1940年,目前大约有2200名会员。此次年会由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和德克萨斯大学杰克逊  相似文献   

18.
<正>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古脊椎动物学会".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二级学会,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第二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科学水平,为推动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的发展,为在本门学科领域出成果、出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 古脊椎动物学会和江苏古生物学会于1992年8月16—23日在大连联合召开了古脊椎动物与相关学科的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近百名,其中54名与古脊椎动物学科有关。代表们主要来自科研、高校及文博等系统。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学术交流;二是古脊椎动物分会的换届选举。此外,代表们还参观了拥有丰富标本的大连  相似文献   

20.
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古DNA研究的发展,古DNA研究在人类起源、动物演化等领域已经做出突出贡献。如何针对特定地点的古DNA样品特征,有效提取挖掘其中蕴含的古生物遗传信息,是发挥古代生物样品在诸多研究领域重要作用的前提。本研究将DNA损伤的两个主要指标(末端碱基替换率、平均片段长度)与样品的埋藏时间、所属地质时期、样品材料类型和建库方法相联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古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中的古DNA分子的末端碱基替换率与埋藏点的含水量、样品埋藏时间呈正相关;不同地质时期的样品之间古DNA末端碱基替换率有显著差异;不同样品材料类型对于古DNA的末端碱基替换率未见明显影响;样品古DNA的平均片段长度与以上所研究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为探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的古DNA特征提供了分子依据,为有效选取不同地区的古脊椎动物样品及样品发掘后的合理保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