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什么是人类群体遗传学,我国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初步得出的一些主要结论以及以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调查采印了645名鄂温克族和424名鄂伦春族中、小学生和部分牧民、猎民的指纹和掌纹。观察了各型指纹出现率、指纹总嵴数、atd角和掌褶纹等指标。 1.各型指纹出现率 弓(A)、尺侧箕(L~u)、桡侧箕(L~r)和斗(W)的出现频率见表11。额左旗和陈旗鄂温克人中斗多于箕,与汉族相似。有些指纹型在某个手指上较为多见,在汉族中斗在环指  相似文献   

3.
人类混血群体可以说是混合群体的一种特例.在无选择、无突变、无限随机交配群体的假定前提下,研究了亲本群体的基因频率对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连锁不平衡结构的影响,导出了各群体连锁不平衡值的表达式,建立了一个估计基因间重组率的简便方法;同时, 采用估算分子标记与QTL之间连锁不平衡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人类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QTL检测与估计的关系,建立了该关系的系列理论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类疾病(包括复杂遗传疾病)基因定位,而且适合于人类正常基因的定位,同时也适用于人类普通多基因性状的QTL分析.  相似文献   

4.
计算了汉、回、蒙古、维吾尔、侗、高山、朝鲜和壮等八个民族红细胞抗原常见等位基因数、常见血型和血型组合频率、血型相同的二人随机相遇的概率、血型组合数、常见和罕见的血型组合、AB、Rh(D-)型频率及排除亲子关系的概率。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民族的血型系统的多态程度比南方民族高。  相似文献   

5.
寄生蠕虫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海燕  聂品 《遗传》2002,24(4):477-482
寄生蠕虫群体遗传学研究常用的遗传标记有等位酶、线粒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或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DNA等。应用这些遗传标记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寄生蠕虫群体遗传结构有不同水平的变异,这些变异的产生主要与寄生虫的生活史和群体生态、宿主的地理分布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并因此提出了有关遗传变异的一些假说。本文对寄生蠕虫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Abstract:Genetic markers including allozyme,mtDNA,RAPD/RFLP and micro DNA have been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helminth population genetics.Available data on helminth genetic variability have shown that most helminth populations exhibit different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resulting mainly from the pattern of life cycl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parasite-host interaction,and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6.
皮纹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乐斌 《人类学学报》1990,9(2):130-138
本文对ab、ad、td、Δatd四种皮纹密度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皮纹密度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其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左右手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四种皮纹密度与七项测量性特征呈不同程度与性质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云南基诺族、布朗族和拉祜族各100人的 ABO、Rh、MN和 P血型系统。结果表明 ,ABO血型系统中 p基因频率拉祜族最高 (0 .2420 ) ,基诺族最低 (0 .0779) ,布朗族居中(0 .2144 )。 r基因频率是基诺族最高 (0 .6971) ,拉祜族最低 (0 .5288) ,布朗族居中 (0 .5964)。Rh血型系统中 ,基诺族和拉祜族都是以 CCDee和 Cc DE-为常见类型 ,而且都是 CCDee最高 ,Cc DE-次之。拉祜族和基诺族的 CDe频率分别为 0 .7433和 0 .6950 ;c DE频率分别为 0 .1 871和0 .2517;基因频率 d为零。MN血型系统中 ,这 3个民族都是基因频率 m>n。P血型系统中 ,本次调查的 3个民族的p1基因频率在全国已调查过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均是最高值 (拉祜族0 .50 99,布朗族 0 .4690 ,基诺族 0 .4359)。  相似文献   

8.
高婧  潘沈元  曹静 《遗传》2008,30(5):642-648
为群体遗传学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采用Visual Basic6.0开发设计了群体遗传学教学与研究辅助软件。软件设计综合考虑了影响群体结构各方面因素, 通过各种条件参数的设置、理论推算、计算机模拟和显示状态的选择, 以图、表的方式精确、形象直观地输出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的变化、分布规律和统计特征。该软件无论从功能上, 还是从操作、界面上都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研究辅助软件。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首次用等电聚焦和酶连免疫标记方法调查哈尔滨、西安、成都、贵阳、漳州等五个汉族群体的补体第七成分(C7)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C7*1基因频率最高,在0.8152至0.9144之间。C7*2频率在四个亚群中为0.0528至0.0849,但在贵阳人群中高达0.1527,是目前世界上已观察到的最高值。C7*4频率在五个亚群中无显著差异,在0.0180至0.0402之间。没有观察到C7*4有由北方人群扩散到南方的明显趋势。在南方的三个汉族亚群中观察到在高加索人和日本人群中存在的C7*3基因。  相似文献   

10.
宁夏回族红细胞血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调查了219名宁夏回族的 ABO、MNSs、Rhesus、P、Lewis、Duffr、Kidd Diego 、Kell、Lutheran和Xg等11种系统的红细胞血型。结果表明,宁夏回族有较高的q(0.2530)、Fy~a(0.9270)、CDe(0.6225) 和E(0.2660) 等基因或染色体频率;d(0.0557)、s(0.0594)、P_1(0.1316)和 Le~a(0.3882)等基因频率较低;而未发现K和Lu~a基因;Di~a的频率为0.0349,也处于低水平;Ns(0.4984)连锁率高于 Ms(0.4422);Xg~a基因频率为0.4432。11个系统的红细胞血型的分布和遗传距离分析均反映了宁夏回族的遗传组成具有我国北方民族的特征,尤其接近于北方汉族和蒙古族,与新疆维吾尔族则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桂宏胜  杨丽  李生斌 《遗传》2007,29(12):1443-1148
STR作为遗传多态性较高的标记, 被广泛地运用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于STR分型产生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数据, 文章总结了各种参数指标的计算及分析方法。其中参数指标包括杂合度、多态信息量、连锁不平衡系数、近交系数、遗传距离以及固定指数等; 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系统发生树、分子方差分析、R矩阵、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这些参数指标及分析方法的使用, 可以既直观又科学地揭示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间遗传分化以及人类起源与进化等群体遗传学中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生化标记和微卫星DNA标记方法对长爪沙鼠群体遗传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27个生化位点和13个微卫星DNA位点,采用已建立的生化标记和微卫星DNA标记分析方法对国内2个长爪沙鼠群体进行遗传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各群体遗传参数。结果生化基因位点中有13个位点在整体中呈现遗传多态性,多态率为48.1%;微卫星位点中有11个位点在整体中表现出多态性,多态率均为84.6%。两种方法测得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趋于一致,微卫星DNA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平均杂合度均明显高于生化标记方法。但生化标记和微卫星DNA检测对两个长爪沙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反映一致,所反映的群体平衡状况也基本一致。结论生化标记分析和微卫星DNA方法均可较好地反映长爪沙鼠群体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3.
张继宗 《人类学学报》1991,10(3):231-237
本文对106名中国东北汉族女性进行了活体测量,并拓取了掌指纹。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8—34岁。所分析的人体测量指标共41项,掌指纹指标共59项。将人体测量指标与掌指纹指标同时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了100项实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并做了相关显著性检验。在41项人体测量指标中,有35项指标与掌指纹特征有相关关系。其中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有18项,与指纹特征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2项,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15项。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大于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要大于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7,36(1):131-140
对于方兴未艾的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领域内进行。学者们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出自非洲说"、"融合说"等观点与假说,有的学说针锋相对,南辕北辙。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研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是在局部问题与材料上做分析和解释,尚无法得出全面、能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外,由于不同学科存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的不同,学科间缺少了解、沟通与协作,出现一些学术语言和研究结论不被彼此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论,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借鉴、互动和成果的共享,进而妨碍了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并达成学术共识。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个学科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在解决人类起源与演化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享其成。因而,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传统的古人类学、考古学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明确彼此的关注点、需求和专长,凝练共同的学术问题和目标,整合现有的研究问题、资源与成果并向着共同的学术方向一道前行,是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并破译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命题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