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对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和甘肃鼩鼱(Sorex catnsulus)的分布范围和生物学资料了解较少.2017年,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山区域采集了 48号鼩鼱属(Sorex)动物标本.用形态学和基于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对采集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显示来自4个地点的27号标本形态上与藏鼩鼱相符...  相似文献   

2.
本文于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旅游区采到3号鼩鼱标本,该动物全身覆棕褐色毛,背毛具棕黄色毛尖,腹毛尖色略浅,为淡黄色,背、腹面毛色在体侧无明显分界,头骨上、下颌有32枚牙齿,上颌第1单尖齿明显大于第2单尖齿,第3、4单尖齿等大,但明显小于第2单尖齿,齿尖均染栗红色,上颌第5单尖齿很小,也明显染有少量栗红色;经鉴定为Sorex sinalis Thomas,1912.此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应向东扩大至辽宁省的千山山地.中名被称作欧鼩鼱明显不妥,建议订正为中华鼩鼱.  相似文献   

3.
2008 年8 月利用陷阱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4 号鼩鼱类标本,个体皆小, 尾长小于32 mm,貌似姬鼩鼱,颅全长在16. 50 ~17.24 mm 之间,大于姬鼩鼱(15 mm)。为了确证该4 号标本的物种类型,本文测定了它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鼩鼱类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测定序列和下载苔原鼩鼱序列很好地聚在一起并形成单系。标本间及与下载的苔原鼩鼱间遗传距离小。从分子角度确证了标本为苔原鼩鼱,证实了苔原鼩鼱在中国的分布。本文对标本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长臂猿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南部分布着3种长臂猿,它们是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白掌长臂猿(H.lar)和黑冠长臂猿(H.concolor)。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H.c.concolor),白颊亚种(H.c.leucogenys)和海南亚种(H.c.hainanus)。这些种类目前只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海南岛,但在五十年代初也生活在广西的西南部。这些地区是长臂猿属分布区的东北边界。 同它们在中南半岛的地理特征相一致,中国的3种长臂猿的分布区不相重迭,以两条大江为界。白眉长臂猿栖居在云南怒江以西,白掌长臂猿生活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地带,黑冠长臂猿占据澜沧江以东。但是有一处,即黑冠长臂猿的云南保山瓦窑分布点例外,该地的标本收藏在动物研究所。 对于黑冠长臂猿海南亚种的文献记述存在不确切之处。现有较多的标本表明,海南亚种的雌性个体头冠部具有界限明显的黑色大斑块;成年雌性个体背毛呈浅棕灰色或较鲜亮的赭黄色;背中部毛较长,在40—75毫米之间。 我们所研究的标本收藏在以下单位: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福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复旦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活体),中山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龟象亚科分布概况(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中国龟象亚科标本信息的系统整理,得出龟象在中国各省均有分布,但分布的多少很不均衡,其中福建省最丰富,达到标本总数的36.6%.分布范围为18.6~51.7°N,最南端到海南省的保亭,最北为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均分布,其中26~30°N最丰富,占总数的47.7%.中国龟象生存的海拔范围记录为10~4 400m,最低海拔采集点位于海南省万宁,最高海拔位于四川省乡城中热乌,500~1 000m海拔范围的龟象标本数量最多,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数量逐步减少.多数龟象标本采集于5月到8月,随着纬度的上升,采集时间逐渐从4月到9月缩减为6月到8月.  相似文献   

6.
记载斜脊叶蝉属Bundera Distant 13种,包括4新种,即二点斜脊叶蝉B.biguttata Li et Wang.sp.nov.,黑面斜脊叶蝉B.nigricana Li et Yang ,sp.nov.,梯斑斜脊叶蝉B.scalara Li et Wang,Sp.nov,和三斑斜脊叶蝉B.trimaculata Li et Yang,sp.nov.,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GZU),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NWSUAF),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  相似文献   

7.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8.
齿蛉亚科(Corydalinae)为中至大型的广翅目昆虫,头部扁平,头顶方形,两侧多具发达的齿突;触角丝状或近似锯齿状,雌雄同型;翅的径横脉(r)一般3条以上,第一臀脉(1A)分2~3支;雄腹端具肛上突和肛下突各一对。 世界已知9属百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美洲和非洲南部。我国种类较多,云  相似文献   

9.
绣线菊亚科是蔷薇科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60余种, 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群,前者是 原始类型。我国有8属100种,全都为落叶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各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 ,同时也概述全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的分布等问题。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落叶类群中最原始的属,它在早期发生趋异进化,衍生出形态各异而亲缘关系密切 的不同属,本文阐明了中国各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属地理分布的 分析对比,属的分布区可归纳为5个类型。对全球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中的属、种数统计表明,东亚区有8属105种,其中有96个特有种,是该亚科植物分布最多而又最集中 地区,具有在系统发育上处于各主要演化阶段的落叶类型,因此,东亚区是全球绣线菊亚科植 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是落叶类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北美洲,从马德雷区至落基山区一带分布着11属46种,均为特有种,显然北美洲西部也是该亚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但可能是第二分布中心。南美洲至今保存2个较古老的常绿属,即Quillaja和K ageneckia,基于此,南美洲可能是绣线菊亚科某些常绿属早期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中国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东亚区占绝对优势,有8属82种,其中有62个特有种,分别占该区属 、种和 特有种数的100%、82%、和65%, 这些类群分布最密集地区是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这一带是中国绣线菊亚科的现代分布和多样性中心,很可能是某些属的发源地。由此看来,绣线菊亚科的落叶属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据化石记载,该亚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正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王应祥(2003)在《中  相似文献   

11.
金粟兰科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形态解剖,孢粉学及化石资料,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并对其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等问题做了合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1)Sarcandra和Chloranthus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Ascarina和Hedyosmum的系统位置最靠近。Sarcandra是金粟兰科中最原始的属,而Hedyosmum则是最进化的属。(2)金粟兰科可能于白垩纪最早期起源于木质部无导管的,具简单两性虫媒花的祖  相似文献   

12.
对盅口族Cyathostominea线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根据各分类学家的意见,笔者提出了盅口族线虫的分类系统,该系统以Lichtenfels等人(1998)的观点为基础,其不同点在于:1)将马线虫属Caballonema Abulasze,1937和柱咽属Cylindropharynx Leiper,1911从盅口族中移出,放入柱咽族Cylindropharyngea Popova,1952;2)Scialdo-Krecek(1984)描述的Cylicodon-tophorus reineckei应归属于副杯口属Parapoteriostomum Hartwich,1986.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比较形态学方法,本文详细地描述了赤属植物根、根状茎、茎、卷须、花序、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果实、种子以及毛被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某些形态学性状的系统学意义。本文首次描述和记录了该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以及传粉媒介,并讨论了造成该属某些种结实率低的原因。本文还根据现存赤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布式样以及它们的属下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式样,确定了中国的横断山系和大巴山系地区是该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而中国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季节性山地雨林是该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赤属作了分类学修订。确认该属有22种,2变种,归并了2种和10变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有属——羌活属的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伞形疠羌活属Notopterygium Boissieu植物进行综合研究,包括花粉形态,叶气孔类型以及叶柄、果实的解剖观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羌活属的系统位置,并对该属的特征、种类分布作了修订,文中列出该属的分种检索表。其中叶柄、果实的形态解剖以及气孔类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3,13(2):151-201
本文论述了菊科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特点。作者将菊科区分为二亚科、5超族、12族,同时将菊科世界区系分4大区、27亚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瓦韦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瓦韦属植物根状茎上的鳞片及隔丝的形状、结构、颜色,参考叶片的形状、质地及根状茎、叶柄的横切面等特征,把瓦韦属植物划分为6个组,分别为瓦韦组Sect.Lepisorus、扭瓦韦组Sect.Pleioomma S.L. Yu、革质叶组Sect.Sclerophyllon S.L. Yu、大叶瓦韦组Sect.MacrophyllonS.L.Yu、纸质叶组Sect.Pachyphyllon S.L.Yu和薄叶组Sect.Hymenophyton Ching。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乌头属分布式样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国产乌头属划为4个分布区,同时探讨了各区的地理、气候和植物区系特点以及该属植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对菅属(ThemedaForsskal)的命名与合法性历史进行了考订,确定合法的属并列出了异名录;鉴于原AnthistiriaLinn.f.属较庞杂,属的概念(范畴)有较大变化,本文采用P.Forsskal及E.Hackel和W.D.Clayton的Themeda属的范畴,对已发表的原归用于Anthistiria和Themeda等属的种(双名)逐一作了考订,以明确它们的隶属关系并转隶于10个不同的局;对Themedan属自P.Forsskal(1775)建立以来的系统分类研究状况作简短的回顾,并对所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7,17(1):6-27
为1993年"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的初步探讨"(世界)一文的姊妹篇,重点论述我国菊科的系统分类及其区系地理成分。文中介绍了分布我国的菊科240属隶于2亚科、5超族、11族中的系统位置。论述了我国菊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特点是:1.大洲间共同分布或洲际间断分布的属多,且具明显的热带亲缘;2.与亚洲国家,包括中亚国家或亚洲热带国家共同分布的属多,尤其是成"中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分布的属多;3.中国特有属多,其中我国西南省区特有属最多。文中还讨论了分布我国菊科各族祖先种的起源、迁移以及我国区系地理热带亲缘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森林植物亚区"菊科植物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乌头荠族植物的地理分布表明,其基本上是1个北温带的族,该族植物有14属,8个分布区类型,亚洲的中部及西北部一带,特别是伊朗-吐兰区的西北部,是其原始分布与分化的中心;欧洲中部;西北部及巴尔干半岛并散布到和北美洲的西北部是其次生的分布与分化中心。根据该族原始类群和生境的分布分析,推测以上地区有可能是这类植物的发源地。首次从环境气体的变化和该族形态特征演化探讨了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