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激爬行类蛤蚧中脑引起鸣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鸣叫反应是多种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各种不同刺激的一种本能性反射反应。这种鸣叫反应不仅与个体的生存和繁育有关,而且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还可以刺激同类或异类的其他动物个体或群体,使之相应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双重性的作用是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清醒状态下刺激鸟类中脑引起鸣叫及躯体运动等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麻醉或轻度麻醉状态下的急性突验中,刺激鸟类中脑引起鸣叫反应的研究,已由Bechterew,Popa 等先后用几种鸟进行了一定的工作;1957年作者曾在麻醉的鸡、鸭、鹅、家鸽、鸮、喜鹊、麻雀和金雀等中脑部位进行刺激,观察到在中脑网状结构处有支配与调节鸣叫反应的相应中枢。当该中枢接受刺激时,不仅引起惊恐性鸣叫,且引起呼吸、心跳、血压的变化,及一系列的肌体运动反应。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本研究以轻度麻醉的大鼠为对象,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并分析了脑桥臂旁核抑制性味觉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及其对NaCl、HCl、盐酸奎宁(quinine HCl,QHCl))和蔗糖等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反应。共分析了18个具有自发活动的抑制性味觉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分布在0.2~5.5Hz之间,平均放电频率(2.15±0.31)Hz。18个神经元中,1个神经元对单一味觉刺激呈抑制性反应,其余17个神经元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味觉刺激发生抑制性反应,且抑制具有潜伏期短、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抑制持续时间5~80S,部分神经元表现为后抑制效应。根据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呈抑制性反应的程度,将其分为NaCl优势神经元(n=8),HCl优势神经元(n=3),QHCl优势神经元n=3)和蔗糖优势神经元n=4)。其中NaCl优势神经元的反应谐宽最高(0.945)。这些神经元对欣快或厌恶刺激的区别能力较低。结果提示,在脑桥臂旁核存在对味觉刺激起抑制性反应的神经元,这些味觉神经元可能在味觉的调制及对欣快和厌恶刺激的编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植物向光性反应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1) 向光素和隐花色素是植物向光反应中的主要光受体,光敏色素在植物向光性反应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 对植物的光辐照度-弯曲度曲线的分析,可知植物的正向光性运动有两种反应,即第一次正向光性弯曲和第二次正向光性弯曲; 3)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植物的根系具有负向光性的特性,根的负向光性倾斜生长角度为负向光性生长和向重性生长相互作用的矢量和; 4) 生长素的胞间运输依赖于生长素载体,生长素载体的不对称分布和动态运动是生长素极性运输和向性运动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植物向光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植物向光性反应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1)向光素和隐花色素是植物向光反应中的主要光受体,光敏色素在植物向光性反应中也起一定的作用;2)对植物的光辐照度-弯曲度曲线的分析,可知植物的正向光性运动有两种反应,即第一次正向光性弯曲和第二次正向光性弯曲;3)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植物的根系具有负向光性的特性,根的负向光性倾斜生长角度为负向光性生长和向重性生长相互作用的矢量和;4)生长素的胞间运输依赖于生长素载体,生长素载体的不对称分布和动态运动是生长素极性运输和向性运动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特征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叫是长臂猿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并且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气象因子) 的影响。为了解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2008 年8 月至2009 年10 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栖息在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个东黑冠长臂猿野生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倾向于在早晨鸣叫,有91.4% 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0.5 h 至日出后3 h 之间,其中53.1% 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后1 h 内。平均每个群体的鸣叫频次为69.7% ,一个群体平均每天鸣叫1.24 次,鸣叫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8.3 min。一次二重唱中,雌性平均激动鸣叫4.4 次。长臂猿鸣叫的起始时间在光照强度的影响下差异显著,阴天和雾天鸣叫的起始时间延后,且雾天最迟;降雨致使长臂猿体能的损失和光照强度减弱,从而引起鸣叫起始时间的延后和持续时间缩短;温度对长臂猿鸣叫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LC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LC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LC的抑制效应。3、α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LC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LC和电针可激活LC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NE,通过α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用电刺激和踏车相结合的方法对“踏步自动作用”的研究,曾在去大脑猫上证明有一个位于下丘下面的楔状核的“中脑运动区域”的存在。但未见关于前后肢踏步运动控制差别的报道。豚鼠脑内是否存在中脑运动区域也未有过研究。本研究利用我们发现的“踏步诱发物质”(SIS)诱发的豚鼠踏步模型,在整体豚鼠上实验,观察电刺激 A_(9.0—3.0),R_(0.5—3.5),H_(8—0)(Tindal,1965)间对踏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豚鼠上丘下面的 A_(6.0—5.0),R_(1.0),H_(4.0)区域存在一个主要兴奋前肢踏步的“中脑踏步易化区域”。同时也观察到下丘下面的网状结构中有一个明显增强后肢踏步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刺激猫中脑中央灰质发音区可引起动物发音、情绪反应以及心律异常、血压升高等变化。同时,本研究还揭示,分别在中脑中央灰质嘴侧和尾侧发音区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后,其逆行标记神经元分布相类似;但是,中脑中央灰质发音区和非发音区的传入联系则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19.
20.
除少数植物如含羞草、捕蝇草对刺激有其独特反应外,大多数植物对物理刺激的反应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据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最近一系例研究证明,当植物受到物理刺激时可产生基因水平反应。有一种属于南芥属植物,当其在普通试验室受到轻微刺激10分钟后有几个基因产生反应,其时间可持续一小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