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大型土壤动物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于2008年5~9月,采用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以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人工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人工锦鸡儿灌木林、人工沙打旺草地、撂荒地和农田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采样地,分析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季节动态特征.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653只,隶属于1门3纲8目34...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2008年9月,采用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以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植被、耕作农田和天然草地为研究样地,分析了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共捕获粪金龟子6169头,隶属于2科5属15种,优势种为直蜉金龟和小驼嗡蜣螂,分别占总捕获量的66.54%和13.26%.缺少适宜林地环境生存的种类是研究地区粪金龟子群落的基本特征.与耕作农田和天然草地相比,几种水土治理措施均未导致粪金龟子群落多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度显著提高.粪金龟子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度以及功能群Ⅱ和Ⅲ的多度与树(草)高呈显著负相关.受长期农业耕作以及缺少大型食草动物的影响,皇甫川流域的粪金龟子群落组成以功能群Ⅱ和Ⅲ为主,功能群Ⅰ的多度和物种丰度较低.研究地区居民点的人畜粪便为粪金龟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导致附近耕作农田中的粪金龟子群落具有较高的多度和丰度.天然草地是该流域粪金龟子群落的适宜生境.在区域尺度推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功经验的同时,保护天然草地和饲养适当数量家畜(特别是大型食草牲畜)是维护粪金龟子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皇甫川流域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是表明土壤发育状况和生化强度的一项主要指标。在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对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依次为0~10>10~20>20~30>30~40>40~50cm,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10cm土层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生物量超过其他土层;恢复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退化草地;恢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位试验的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为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 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0~15 cm土层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高壳甲螨科和小甲螨科为5种耕作方式中共有的优势类群,传统耕作的旋耕和平翻耕作之间,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和少耕之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组合耕作很好地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少耕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耕作方式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少耕和组合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且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5.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9月,以50 mL土壤环刀采集土样,以干、湿漏斗法分离湿生和于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后不同还草管理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退耕还草措施的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9845只,隶属于6门8纲8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和线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81.37%和15.68%.与农田比较,不同退耕还草管理方式均导致线虫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并以退耕后种植菊芋+蒿属植物提高最为突出,线蚓、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提高不显著;退耕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形式无显著变化,但种植紫花苜蓿导致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性升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地区所采取的几种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均对线虫数量的恢复有益;在退耕还草地的管理中,应该注意地表凋落物的保存和积累,以促进螨类和弹尾类数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Quan GM  Zhang JE  Xie JF  Mao DJ  Xu HQ  Jiang WB  Wen D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63-1870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典型黑土耕作区中小型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杨旭  林琳  张雪萍  张利敏  沙迪 《生态学报》2016,36(11):3253-3260
为了考察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中小型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在松嫩平原东南至西北选取5个典型区域,于2009年5、8、10月进行调查研究,共获取土壤动物15058只,分别隶属于54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3类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9.94%,常见类群为8类,占总数的25.20%。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区域土壤动物差异明显(P0.01),海伦区域样地的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绥化地区土壤动物类群与丰富度指数最高。(2)月份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明显,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随着月份变化起伏较大,8月份的土壤动物特征显著区别其它取样月份。(3)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总体上是随土壤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不同采样区域土不同采样月份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异。(4)从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关系来看,土壤环境的p H、全氮与全磷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P0.05),土壤动物个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显著相关(P0.05),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的数量与土壤中全磷、碳氮比、总有机碳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料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施用有机肥、化肥和普通耕作土3种类型的土壤动物进行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月份分布。研究表明:大量施用单种氮肥会明显抑制或杀死土壤动物,造成土壤的理化特性下降;而施用有机肥能培养土壤动物,并通过这些动物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农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皇甫川流域4种人工植被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杨树(Populus simonii)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苔藓植物结皮层物种组成及微生境藓类结皮层形成发育特点。发现苔藓植物8科、15属、23种,优势种双色真藓、真藓和土生对齿藓相对盖度和占各样地苔藓植物总盖度的95%以上。真藓、双色真藓和土生对齿藓在4种人工林地最薄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0~(0.93±0.04)、(0.72±0.03)~(1.82±0.04)和0~(2.82±0.08)mm,种群密度在0~(11.08±0.28)、(2.30±0.23)~(20.08±0.55)和0~(29.56±1.07)株·cm-2;最厚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3.23±0.09)~(6.55±0.12)、(5.99±0.08)~(11.64±0.11)和(7.71±0.11)~(22.05±0.23)mm,密度在(64.34±1.54)~(400.12±2.87)、(216.23±3.23)~(356.27±2.19)和(32.27±0.99)~(236.03±2.48)株·cm-2;结皮层厚度、优势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高度在不同样地之间有明显变化;依据物种分布、微生境藓类结皮形成发育特点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人工促进藓类结皮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浙江衢州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 0 1年 3~ 12月 ,对浙江衢州地区红壤竹林地 (自然土壤 )、农耕 (水稻、茶叶、柑橘、甘蓝地 )和撂荒地的中型土壤动物做了调查。以种群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4个群落参数为指标 ,探讨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 ,再用 4个群落结构参数的欧几里得距离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个类群出现在这 6类土壤中。其中 ,弹尾目 (Collembola)和蜱螨目 (Acarina)为优势类群 ,双翅目 (Di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和膜翅目 (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②以年为单位计算 ,自然土壤与农耕和撂荒地 (共 5类 )动物群落结构不同 :前者类群丰富度 =13 2 5± 0 2 5 ,多样性指数 =2 2 7± 0 2 8;而后者类群丰富度 =7 5 5± 0 88,多样性指数 =1 5 7± 0 15 (因其间无差异 ,故合并计算 )。③以季节为单位计算 ,6类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图有如下特征 :甘蓝地、茶叶地和柑橘地构成相似性最高的一组 ;它们先后与水稻田、撂荒地 ,最后与竹林地聚合。竹林地具有最高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或可视为该地区质量最高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技术评估了印度北部Pali Gad山地流域过去几十年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并基于摩根参数模型(Morgan Parametric Model)的方法来测定土壤的侵蚀程度;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坡向受到太阳光照的不同可以引起土地覆盖的变迁;海拔和坡度已不再是阻碍人们获取自然资源的因素,人们的活动范围正转移到更高的海拔和更陡峭的坡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进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选取天然草场、旱作农田(马铃薯)和退耕人工灌木林3类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土壤风蚀的气候、植被覆盖度、土壤特性等若干因子进行了野外实测、室内分析及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少、风大、风多、土壤质地粗糙以及冬春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土壤表层疏松干燥等原因,决定了春季是该地区土壤风蚀的易发期.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子.在冬春风蚀季节覆盖度高低依次为灌木地>天然草地>旱作农田,此时缺少地表覆盖物保护的旱作农田最易受到风蚀危害.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风蚀的另一个重要因子.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风蚀率与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启动风速越大,风蚀率越小.6%土壤含水量是旱作农田风蚀强度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上表现为天然草地>旱作农田>灌木林.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水分和风速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土壤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幂函数关系.在净风吹蚀的条件下,18 m·s-1风速是风蚀强度急剧增加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Nutrient nitrogen and water availability are co-limiting factors for grassland productivity in the Inner Mongolian stepp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ater and nitrogen (N) addition on soil abiotic factors and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 3-year experiment with addition of water (with and without irrigation simulating wet year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 (0, 25, and 50?kg?N?ha?1) was conducted at two sites in Inner Mongolia with histories of heavy grazing (HG) and moderate grazing (M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G had several lower nematode ecological indicators; namely, the Simpson index (P?<?0.01), maturity index (MI, including free-living nematodes), and plant parasite index (PPI, including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In addition, HG had a lower proportion of omnivores–predators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bacterivores (P?<?0.01), with reduced soil moistur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carbon (C), and increased C/N ratio. A relatively low addition of N did not influence soil total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nd had only a slight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Water addition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plant parasites,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bacterivores and omnivores–predators and increased the soil total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razing history alone explained more variation in nematode taxon composition (17.4%, P?<?0.01) and PPI (35.6%, P?<?0.01) and MI (17.5%, P?<?0.01) and Simpson index (10.5%, P?<?0.01). Water addition explained more variation in the nematode feeding group (24.4%, P?<?0.01), total nematodes (7.9%, P?<?0.01) and PPI (78.7%, P?<?0.01). Nitrogen addition explained variation in the nematode taxon composition (6.2%, P?<?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G caused soil degradation, and water addition facilitated plant parasites and enhanced soil properties, whereas applica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nitrogen to N-limited semiarid grasslands did not induce clear changes in this system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16.
甘肃小陇山麻沿林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和2007年11月,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对小陇山麻沿林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91种,其中包括8个未定名种.林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复杂,计有3纲11目28科42属91种,下毛目为优势类群,肾形目和前口目为次优势类群,侧口目、缘毛目和寡毛目为偶见类群,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长篮环虫(Cyrtolophosis elongata)、大口薄咽虫(Leptopharynx eurystoma)和长圆膜袋虫(Cyclidium oblongum)为优势种.林区各样点之间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相似性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结果表明,小陇山麻沿林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物种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繁多;林区各样点之间的小生境不同,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出现较大的差异.从林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方面讨论了保护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在不同的季节,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属级水平上土壤甲螨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甲螨多度的四季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四季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不同的季节土壤甲螨群落组成不同,但小奥甲螨属、小盾珠甲螨属、木单翼甲螨属3个属在每个季节均为绝对优势属.土壤甲螨主要分布在表层,但从夏季到冬季,土壤甲螨从表层向深层迁徙.  相似文献   

18.
19.
陕西延安万花山枣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3月和11月分别选取陕西延安万花山不同林龄枣园,对枣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两次共采集40个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方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获得463只土壤动物,隶属于3门7纲18目,其中鞘翅目9科。结果表明,弹尾目、蜱螨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膜翅目蚁科、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科、正蚓目、柄眼目为常见类群。通过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2号样地(树龄7年)的优势度指数较小,而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较高,其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多于1号样地(树龄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