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Milne,Edward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有关河蟹同工酶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作者对中华绒鳌蟹的醋酶(EST)、谷氨酸草酞乙酸转氨酶(GOT)、苹果酸脱氢酶(MDH)三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研究了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并探讨其基因表达特点,以期为中华绒鳌蟹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的定向选育等提供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4.
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地理亚种的线粒体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线粒体16SrDNA的PCR/RFLP鉴定和对Cyt b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对中国大陆7水系绒螯蟹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亚种在17条Cyt b全序列上以40个固定的碱基变异位点相区别。前者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北的水系;后者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南的水系。发现了4种在鸭绿江以南的北方水系中生活的合浦亚种单元型,对这些单元型的形成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动物学报51(5):862—866,2005]。 相似文献
5.
6.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度到23度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度,29度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31个可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辽河、瓯江和长江种群进行了RAPD分析。121个扩增片段中有27个多态片段。遗传距离指数(D)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D=0.004~0.063)。3个种群中,辽河种群(D=0.018)和瓯江种群(D=0.025)遗传变异较高,而长江种群遗传变异较低(D=0.013);辽河种群和瓯江种群间遗传距离(D=0.023)小于它们与长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为0.028和0.032)。提示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已使这2个种群发生了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的受精生物学(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1998年第12期第8页)2.2精子入卵卵不仅只许与同种精子结合,并且每枚卵基本上只准与1个精子结合,也就是说,受精除对精卵质量检测外,还必须数量调控。表面附有精子的蟹卵从输卵管下段,通过生殖孔,排出雌蟹体外。这些附在卵上的精子就在卵膜某些物质,...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绒螯蟹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属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其形态解剖、生态习性及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Panning,1939;Koch,1952;堵南山,1954,1957,1958;Bauchau,1960;Leersnyder,1966,1967;Dbainaut et al.,1976;Chevigue,1976;Leeranyder et al.,1977,1978;Pequenx et al.,1982;Chapelle et al.,1982;谈奇坤等,1984.),但至今未见有关细胞遗传学方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本沼虾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日本沼虾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道壁向腔内形成四个纵突,食道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具有放射肌和皮肤腺,环肌层近于连续。食道和胃连结处的管腔背方具食道瓣,胃内具胃磨、滤器和滤沟等结构,胃的组织学结构中除无皮肤腺分布外与食道相似。中肠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的717%,具一对中肠前盲囊。中肠上皮细胞大致有两种类型,基膜着色深,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后肠为一短管,管腔呈迷路状,其中部为一球形膨大的直肠。后肠的组织学结构与前肠相似。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生物学研究,对指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6月20日购于上海市崇明县的仔蟹放养于湖北省保安湖渔场的一个试验塘(2330m2),每天投喂小杂鱼和螺蚌肉.在试验期间,河蟹成活率为18.6%.协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对各月体重与壳长、体重与壳宽及壳宽与壳长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性数据混合后的不同月份间回归方程的截距却有显著差异(p<0.01).在每次取样时,雄蟹与雌蟹的壳长、壳宽及体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雄蟹与雌蟹可能具有相同的生长率.在各次取样时统计的性比(雄∶雌)均无异于理论值1∶1(X2检验,p>0.10).在九月中旬发现大部分雌蟹开始青春期蜕壳,在11月下旬雌蟹性成熟比例为88%,性成熟雌蟹壳长变幅为26.2-49.8mm,均值为34.1mm. 相似文献
14.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微量元素锌对河蟹雄性生殖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投喂不同锌含量的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饵料微量元素锌对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的影响。以ZnSO4为锌源,对照组投喂未添加锌的基础饲料,实验1组至实验4组分别投喂:添加50mg/kg饲料、100mg/kg饲料、200mg/kg饲料、400mg/kg饲料的配合饲料。实验为期70d,结果如下:精巢和副性腺锌含量均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300mg/kg和150mg/kg,对照组分别为85mg/kg和67mg/kg。睾酮含量和性腺指数亦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0.835ng/mL和25.94×10-3。精巢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30d时达到最高,而同一时间各组间的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副性腺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在50d和70d时出现两个峰值,而同一时间各组间酶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其中碱性磷酸酶在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实验结束时活性极低。结果表明:随着饵料锌含量的增加,河蟹生殖器官内锌的积累量也逐渐上升,但若超出最适添加量,则积累量反而下降。饵料中适量添加锌可促进河蟹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睾酮的分泌,河蟹精巢和副性腺中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与其锌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前后肌肉组织的形态特征变化, 采用石蜡切片、电镜及生物化学方法,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步行足和腹部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相对于蜕皮间期, 步行足在蜕皮前后组织学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 超微结构在蜕皮前无明显变化, 蜕皮后可见肌原纤维纵裂及肌小节横裂现象, 表明蜕皮后外骨骼硬化的过程伴随着肌肉的生长。相对于蜕皮间期, 腹部肌肉在蜕皮前后组织学特征变化明显: 蜕皮前肌束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束内肌纤维间隙增大。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蜕皮前肌原纤维在内部降解, 出现空洞, 肌原纤维边缘降解, 导致肌原纤维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原纤维重新组装、重建, 恢复到间期正常形态。生物化学研究发现, 蜕皮前后步行足和腹部肌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同其结构特征的变化相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的结构特征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其渔业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池塘育成的早熟河蟹(即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本文还通过对围栏湖汊和扁担塘早熟河蟹逐月跟踪采样、对同龄的末成熟与成熟河蟹的行为及离水成活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作者认为,草型湖泊中早熟河蟹没有养殖价值,但若在第二年四月份以前将早熟河蟹全部起捕,当商品蟹出售,仍有一定的渔业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