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蛀食稻茎的螟虫,目前已发现有五种。计大螟(Sesam?a inferens Walk.)、二化螟(Chilosupressalis(Walk.)、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Walk.)、稻褐边螟(Schoenobius sp.)。台湾稻螟目前记载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福建。稻褐边螟分布于湖南、江西。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布比较普遍,为害也较严重。除以上五种蛀食稻  相似文献   

2.
荒漠草原柠条林地黑胸茧蜂对豆荚螟的追踪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豆荚螟寄生蜂———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Cushman与豆荚螟Etiella zinchenella Treitschke在空间分布、生态位、豆荚螟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等寄生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胸茧蜂与豆荚螟不但在柠条林间的分布型十分吻合,且在单株柠条植株上的分布也相似;在树冠上、中、下3层中,均以上部聚集度最大、密度最高;在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位中,均以南方聚集度最大、密度最高。树冠上层黑胸茧蜂的寄生率高于中、下层,东面寄生率高于其他3个方位;豆荚螟密度与黑胸茧蜂寄生率为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二者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种间竞争系数较大,说明黑胸茧蜂对豆荚螟有较强的追随关系,控制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正> 水稻螟虫(包括二、三化螟和大螟)幼虫的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和螟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有:三化螟(尹汝湛等,1954),大螟(李火苟,1983),大螟、二化螟(金翠霞等,1985),二、三化螟(陈东等,1985)。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将螟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杀虫药剂的应用对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斑水螟属Eoophyla Swinhoe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记录16种。其中有2新种和中国3新纪录种,它们是:暗斑水螟(新种)E.abstruse sp.nov,该种与华斑水螟E.sinensis(Hampso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色暗,沿前翅后缘无新月形白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顶端凹陷,雌性外生殖器前、后表皮突等长;显斑水螟(新种)E.evidens sp.nov,该种与短斑水螟E.hamalis(Snelle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沿前翅后缘无白斑,外线外白区小,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尖,雌性外生殖器具2对囊突区;黑斑水螟E.melanops(Hampson)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和贵州江口,国外分布于泰国和印度;长鞭斑水螟E.thaiensis Yoshyiyasu新纪录于云南励腊,国外分布于泰国;泰斑水螟E.thaiensis Yoshiyasu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国外分布于泰国。文中给出了中国斑水螟属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新种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5.
<正> 甜菜白带野螟(即甜菜叶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在山东省春夏播甜菜上普遍发生为害,而且逐年加重,重者大片甜菜叶片被吃光仅剩下叶脉,导致甜菜含糖降低1—3度,产量减少10—20%。 甜菜白带野螟是我国中部地区甜菜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斑水螟属Eoophyla Swinhoe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记录16种.其中有2新种和中国3新纪录种,它们是:暗斑水螟(新种)E.abstrusa sp.nov.,该种与华斑水螟E.sinensis(Hampso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色暗,沿前翅后缘无新月形白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顶端凹陷,雌性外生殖器前、后表皮突等长;显斑水螟(新种)E. evidens spnov.,该种与短斑水螟E.hamalis(Snelle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沿前翅后缘无白斑,外线外白区小,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尖,雌性外生殖器具2对囊突区;黑斑水螟E.melanops(Hampson)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和贵州江口,国外分布于泰国和印度;长鞭斑水螟E.nigripilosa Yoshiyasu新纪录于云南勐腊,国外分布于泰国;泰斑水螟E.thaiensisYoshiyasu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国外分布于泰国.文中给出了中国斑水螟属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新种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潮汕地区栽培甘蔗历史较长,蔗螟种类较多,终年为害,受害严重,过去常见的有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hell.)、黄螟(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alk.)。 1956年6月间,作者曾在揭阳县发现台湾稻螟,分布于水稻。为害情况不轻于三化螟,1957年4月发现本种寄生于甘蔗,且一些地区稍重于其他蔗螟,损失也大,现将2年来初步观察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8.
粤东地区的甘蔗螟虫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k.、黄螟En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a和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k.五种。其中以前三种分布最广,为害则以二点螟和条螟最烈,常因这两种蔗螟为害而造成枯心、蛀节、枯茎和断茎,并因螟害而引起赤腐病,甚至整株枯死,影响蔗糖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我们1957—1963年调查;旱地甘蔗二点螟为害枯心苗率一般哒8.4%—39.6%。条螟被害节率达4.7%—12.4%,被害全株枯死率达5%—8.45%,蛀节风折率达6.6%—8.93%,损失很大。兹就二点螟和条螟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弄清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在马尾松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采用设置标准地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用7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法、Taylor幂法则和兰星平的La-m回归法测定分析了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内在结构。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上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微红梢斑螟自身生物学习性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0.
向日葵螟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指导应用播期避害、性诱剂诱捕成虫和田间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选择最佳防治方法,2009—2011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利用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性诱剂进行了向日葵螟田间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螟成虫每年5月中旬始见,直到9月底,一年有两个明显的成虫蛾峰期,第1个蛾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个蛾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当地向日葵1年受到两代幼虫的危害,而且开花期与向日葵螟两个蛾峰期吻合度越高,向日葵受葵螟幼虫的危害越重;通过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测定和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向日葵螟成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主要由向日葵螟自身行为及环境因素引起。根据成虫动态和空间分布型,可以科学指导应用播期避害、性诱剂诱捕器和释放天敌昆虫的最佳时期及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气象要素的时间分布对五代桑螟数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气象要素对5代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数量影响的结果显示,各气象要素的时间分布对5代桑螟数值效应的变化较大,有的时段为正效应,有的时段为负效应;影响效应最大为相对湿度,日平均温度次之,降水和日照项对湿度和温度起着修饰作用。8月上旬高温多湿、8月中旬高温干燥对5代桑螟发生量有明显促进作用;9月上旬多湿和适度低温、9月中旬干燥和适度高温有利于5代桑螟数量增加。多湿环境有利于桑螟卵的生存和孵化,干燥环境有利于桑螟幼虫和蛹的生存。用11年历史值进行验证,吻合效果达到极显著。通过2007年的预测值与大田实际调查值对比,误差在13.6%,证明模拟的数学模型能准确地反映5代桑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  相似文献   

12.
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其分布。樟巢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5~85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覆鳞片,绝大部分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樟巢螟成虫触角上都分布有以下8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和腔乳头状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的数目最多,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除Bhm氏鬃毛外,所有的感器都分布在触角鞭节的网纹区上。感器的类型及其分布位置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栽培治螟中,如何确定秧苗的安全移栽日期,适当调节水稻的发育速度;在药剂治螟中,如何正确期分防治对象田,做到重点挑治,集中消灭;其主要关键在于彻底摸清螟卵的田间分布规律。1963年,我们在本院农场选择了涂家(包括试验站)和北岗二个生产大队,对三化螟卵块田间分布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第一代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沟姬蜂CambruswadaiUchida过去仅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寄主有大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现已从山东省微山湖为害芦苇的芦苞螟Chiloluteellus(Motschulsk)和芦苇钻心虫Archanaraaer-ataButler中培育出来,而且寄生率很高,以致芦苞螺不能形成灾害。芦苞螟和芦苇钻心虫是微山湖芦苇的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混生。芦苞螟属螟峨科,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芦苇钻心虫属夜蛾科,1年发生1代,以卵越夏越冬。在对两种害虫的总寄生中,芦苞螟占89%,芦苇钻心虫占11%。芦苞螟是其第一寄主。二化螺沟姬蜂属外寄生…  相似文献   

15.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草螟亚科 3新种 :截突大草螟EschatatruncataSong&Chen ,角突大草螟EschatatricorniaSong&Chen和尖端银草螟PseudargyriaacutaSong&Chen。首描述了纵带双突草螟GirdhariataurommaKapur的雌性个体特征。对新种及新描述性别个体的外形和外生殖器进行了描述 ,并给出了其外生殖器特征图。截突大草螟Es chatatruncataSong&Chen的抱器背有一个短而末端平截的突起 ;角突大草螟EschatatricorniaSong&Chen的抱器瓣的背缘有一个三角形的突起 ;尖端银草螟PseudargyriaacutaSong&Chen的抱器端急尖 ,阳茎内有一组角状器。通过对布兰大草螟EschatableszynskiellaMinet的研究 ,认为上海大草螟E .shanghaiensisWang&Sung应为有效名 ,布兰大草螟EschatableszynskiellaMinet为上海大草螟的次级异名。  相似文献   

17.
大螟是近年来我国南方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12 和2013 年调查了大螟越冬幼虫在水稻田的分布形式, 通过聚集度指标和频次分布分析了大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水稻田中呈聚集分布, 其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甘蔗害虫约有360余种,其中甘蔗螟虫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在5—10%或10—20%。是甘蔗栽培的严重威胁。现将华南的甘蔗螟虫概述如下: 一、种类及分布 1.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raea venosata Walker,属螟蛾科。 2.二点螟Chila infuscatellus Snellen,属螟蛾科。  相似文献   

19.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黑带野螟属全世界已知4种,在中国都有分布,其中2种也分布在锡金和印度。记述了采自湖北和四川的l新种,凹缘黑带野螟Parbattia excavata Zhang,Li et Wang,sp.nov.(图l-3),新种与阿里黑带野螟Parbattia arisana Munros et Mutuura相似,其主要区别如下:新种体棕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宽而深,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强烈骨化,长而弯;阿里黑带野螟体色大部分黑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窄而浅,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中等骨化,短而直。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种锯齿黑带野螟Parbattia serrata Munros et Mutuura的雌性个体。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