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6个省市的15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的调查表明,不同时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主成分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建设管理指标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15个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3类,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3个不同的阶段。不同背景下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着相异的建设管理特征,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还未真正从生态建设的需求和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这或许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来看,6个省市可以被分为3类,而其中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相差较大的地区(如辽宁和江西),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方面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与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有密切的关联。决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很多,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性特征,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广东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广东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广东实际情况出发,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述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实践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邱成  胡金明  杨飞龄 《生态学报》2020,40(20):7312-7322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性(采用变异系数法),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植被生长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98-2015年,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总体呈显著增长,内、外部NDVI呈显著增长的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总数的64.81%、79.63%,体现自然保护区总体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集中分布于滇中、滇东北及滇东南。(2)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51.85%的自然保护区内部植被长势比其外部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但未能反映出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保护成效的内外部明显的分异。(3)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总体上要好于省级自然保护区。(4)就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而言,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野生植物类和野生动物类保护成效一般,湿地生态类较差。该研究能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优化和完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樊简  彭杨靖  邢韶华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8,38(18):6473-6483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我国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总结了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着重提出了发展我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目前自然保护区研究学者、决策者和社区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等方面, 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的设计, 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具体建议。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构建可行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是我国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和立法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所谓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是指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针对本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状况及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实施效力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活动。加强和完善地方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对于强化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洵  武全安  张启泰   《广西植物》1993,13(4):359-366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1.在自然保护区里,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系统得以维持;2.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物种生存和进化的场所;3.在自然保护区里,不仅能保护生存其中的已知物种;而且能保护所有的未知物种;4.在自然保护区里?能够保护足够大的种群和完整的种群结构;5.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是进行生态、遗传和进化等学科研究的理想基地。 基于野外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云南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的作用。云南分布有154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130余种分布于在各自然保护区中而得到了保护;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的192种分布于云南,其中104种分布于各自然保护区中而得到了保护。 本文还对云南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岷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3年生物多样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岷山山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种群和面积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到2003年底,在该地区已建立了20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从2003年开始,岷山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通过监测,了解了岷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情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监测活动还提高了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议今后将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纳入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鄂西南三个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的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 《昆虫知识》2007,44(2):267-270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和坪坝营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北省西南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作者首次报道这3个自然保护区蚂蚁的种类和分布。结果表明3个自然保护区共有蚂蚁53种,隶属于5亚科,22属。在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种类25种,占全部种类的47.1%,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种类22种,占41.5%,古北种和特有种各有3种,分别占5.6%。说明3个自然保护区的蚂蚁以东洋界为主。并分析了3个自然保护区蚂蚁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颜  王智  高军  徐网谷  蒋明康 《生态学报》2010,30(18):5091-5097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差异极大,为寻找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主要受城市发展状况综合因子、资源禀赋综合因子和农村发展状况综合因子的影响,农村发展状况对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城市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对自然保护区面积和覆盖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据此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呼延佼奇  肖静  于博威  徐卫华 《生态学报》2014,34(22):6391-6396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是保护区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主要采用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三区"划分模式,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依据,在总结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法研究进展上,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科学划分与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东林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的管理有效性快速评估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对目前广东省内林业部门主管的5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制约本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2)自然保护区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管理缺乏激励机制;(3)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培训少或无;(4)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活动与周边群众的生产活动存在矛盾,管护能力有待提高;(5)某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碎化。针对上述困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希望有利于今后本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野生生物的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威胁,如何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成为自然保护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文献分类整理的情况下,具体介绍了保护空缺分析、保护优先区分析和生态区保护规划分析等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以及生境廊道规划设计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上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蒋志刚 《生态学报》2005,25(5):1205-1212
中国从195 6年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其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时期之后,到2 0 0 2年底,中国建立了15 5 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 14 86 6 km2 ,占国土面积14 .7%。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经在2 0 0 2年末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仍在增长。由于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是严格意义的保护区,于是,作者提出应区分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与广义的自然保护地,发展一个由不同保护目的、不同保护程度、合理布局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体系,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思想。估算了现阶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入与管护费用,探讨了建设和管理2 0 0 2年末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还提出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区中人口、中国国土面积及分类和中国各种类型土地的适宜保护面积,探讨“在中国多大的国土面积可以建设为自然保护区?”这一命题,从保存生物物种、生物资源、主要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方面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地的面积上限。  相似文献   

16.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措施, 而且自然保护区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在气候变化的胁迫下不断加剧, 因此, 有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适应性管理技术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近半个世纪来广西气温持续升高且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 对广西各类生物生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框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框架, 在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an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 METT)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oo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n climate change, MEATMACC), 并使用该工具和METT对广西12个典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ETT得分、MEATMACC得分分别比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28.98%和43.91%; 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ETT得分无显著差异, 但MEATMACC得分差异极显著; 两个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得分率呈线性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两个评估工具中背景、规划与影响3个要素得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郭峰 《生物学杂志》1996,13(3):45-45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圈保护区郭峰(甘肃省刘家峡水电四局中学,731600)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圈保护区,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目前,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澳大利亚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坦桑尼亚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总...  相似文献   

18.
李成  顾海军  阳华  刘志君 《四川动物》2006,25(2):305-307
采用编目法调查了四川省汶川县草坡自然保护区和若尔盖县包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概况.调查表明,草坡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17种,隶7科3目;包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5种,隶5科3目.  相似文献   

19.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对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科学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自然保护区评估(包括保护价值、管理有效性、人为影响等评估)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了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的概念和内容,强调了保护成效评估中时空动态变化的重要性,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未来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中,应注重自然保护区内目标物种种群和生境动态、巡护与监测有效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区能有效地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对保护成效的影响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本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5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类型、资金、人员配置等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 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研究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揭示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与保护成效的关系, 为提升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成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差异较大, 包括厅局级(1处)、县处级(36处)、乡科级(16处)和股级(1处) 4个级别, 其中独立管理机构42处, 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的非独立管理机构12处, 行政级别和独立性影响保护成效, 行政级别较高、独立的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2)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单位管理资金、人均管理面积与巡护面积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较大, 且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建议重点关注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特殊性, 规范管理机构建设, 加强资金保障, 推动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从事保护工作, 进一步加大生态管护岗位设置与培训, 切实提高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