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伟  任亮  王淑佳  刘宇峰 《生态学杂志》2016,27(9):2941-2949
基于构建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度模型,测算了河北省2000—2014年全省及2000、2006、2010、2014年11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度.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不断提高趋势,从濒临失调衰退到良好协调发展,经历了3个显著发展阶段.11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均逐年增加,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机理,认为政策、经济、产业和区位是其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河北省未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东季雨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雨林是分布在具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热带地区,在干季或多或少,甚至全部落叶的森林植被;是介于热带雨林向热带稀疏林过渡的居间类型,而不是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植被类型。应归属于经向地带性植被,而非纬度地带性植被。并且,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也不会有季雨林发育。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榕树+香蒲桃+野苹婆(Ficus microcarpa+Syzygium odoratum+Sterculia lanceolata)群落等类型不是季雨林,而是热带季节雨林,属广义的热带雨林范畴。  相似文献   

3.
张声才 《生态科学》1994,(1):143-146
珠江三角洲水土资源开发与其生态环境张声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任何一个地区水土资源的开发,必然导致改变原有的环境系统,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稳定,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当一个新环境系统的确立,生态环境随之渐趋于一个新的稳定。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怎样的环境系...  相似文献   

4.
李宣 《生物学通报》1993,28(12):43-45
培养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意识的重要性 50年代以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成为人类面临的与自身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迫切要求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在经济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经济与生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问题万洪富肖辉林(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州510650)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2853个县(区)的GDP数据和全国1km格网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ESV、YEEH和EEHC模型,依据ESV和GDP单位面积变化计算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并借助Arc GIS 10.1平台对YEEH和EEHC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此揭示中国陆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逐渐好转,呈现出东北地区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好于中、东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反映出当面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之间总体上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状态从1980年的低于均值聚集模式发展变化到2010年的高—低两种聚集模式共同分布;(3)中国陆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度当前整体上趋于好转,但在区域分布上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需大力发展经济,而东中部地区则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持与修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第二类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祁荣  于恩逸 《生态学报》2021,41(8):2944-2953
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甘肃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甘肃省2007-2017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甘肃省的自然环境质量指数在2007-2017年间呈先波动下降后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系统的综合水平在2007-2017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2007-2017年,甘肃省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状态从失调阶段逐步过渡到协调阶段,说明这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过程正从磨合阶段向着高水平有序状态稳固发展,10年间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有明显改善。面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动态讨论可以看出:(1)甘肃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速率的剪刀差的演变过程经过了差异较大但无明显制约-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支撑能力同步回升的演变过程;(2)2007-2014年,甘肃省处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小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受生态环境的限制和约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几乎为零,但其相互胁迫程度不断增加,到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增速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始起效,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玛曲县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玛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10 0°4 5′4 5″~ 10 2°2 9′0 0″E ,33°0 6′30″~ 34°30′15″N ,土地总面积 1 0 19× 10 4 km2 ,是黄河上游以藏民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两大山系主脉形成的西部高山区、中南部阿尼玛卿山东南端和西倾山前山地带丘陵区及黄河沿岸河流阶地构成地形地貌格局[12 ] ,大部分区域海拔 35 0 0~ 380 0m。玛曲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1.1℃~2 .7℃ ,年平均降水量 5 0 1.6~ 6 15 .5mm ,主要集中于 5~ 9月 ,年蒸发量 10 0 0~ 15 0 0mm[5] 。年平均风速 2…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谭俊涛  张平宇  李静  刘世薇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827-3834
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评价2000—2012年吉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吉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经济城镇化贡献份额最大;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生态环境状态、响应、压力都增长较快;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基本不协调发展为高级协调,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化为生态环境滞后型.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水平高于中部地区,长春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最高,白山市最低;2000—2012年,长吉地区耦合协调度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生态环境滞后水平越来越严重,四平、辽源、松原3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白城市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江工业园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江工业园地处北江江边,内设有电镀、五金加工企业,为查明工业园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确定本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南江工业园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园对其陆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约333hm2土地受到占用及将受到破坏,其中挖方、填方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分别为110t·km-2·a-1、225t·km-2·a-1,而采取水土保护措施后,挖方、填方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分别为58t·km-2·a-1、45t·km-2·a-1。在水生态方面亦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一定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广东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条件、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客源市场),及其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广东沿海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广东沿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广东沿海的生态旅游资源,树立沿海大旅游的观念;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广东沿海的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街道及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  相似文献   

14.
西江广东鲂天然繁殖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在广东鲂产卵期间,对广东鲂天然繁殖场西江水系中两大渔场设立6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分析,并对该水域水质现状作出环境评价。分析了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二十个监测项目,其中青皮塘只有磷酸盐一项超标,超标率为100%,其余均未超标;罗旁超标项目三项,其中悬浮物、磷酸盐超标率为100%、氨氮超标率为33.3%,其余项目未超标。采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两渔场水质进行评价,两渔场磷酸盐污染最为严重,分担率青皮塘为63.49%,罗旁为46.09%,综合污染指数均值青皮塘为0.59,罗旁为0.52,均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杜霞  孟彦如  方创琳  李聪 《生态学报》2020,40(16):5546-555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态压力子系统曲线下降,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子系统曲线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总体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2)2000—2016年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强,依次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级协调5个阶段,实现了从极度不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转变,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从严重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演变;(3)17地市城镇化以中等水平城镇化区为主要类型,高水平城镇化区集中在济南、青岛"双核"地区和北部的东营,较低水平城镇化区范围逐渐缩小,低水平城镇化区消失;生态环境优质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带威海、青岛、烟台、日照和中部泰安,生态环境中等区从胶济城市带轴线向南北扩散,...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东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李鹤  杨奇峰 《生态学报》2021,41(24):9717-9728
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对象,结合PES和PSR模型分别构建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划分其阶段类型。研究表明:2005-2018年,(1)俄东部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经济城镇化的贡献份额最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小幅下降态势,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作用最大;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其内部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2)西伯利亚联邦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联邦区,二联邦区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西伯利亚区协调发展程度略强于远东区;西伯利亚区内部由城镇化滞后→系统均衡发展,远东区内部始终为城镇化滞后。多数联邦主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高级协调的数量最少。(3)空间上,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协调发展度均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核心高值区分布在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的串联区,边缘低值区位于阿尔泰共和国和楚科奇自治区。最后探讨了促进俄东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六市土地,生态环境的数量评价及其在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乔标  方创琳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认为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演化周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过程的实质,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85~2003年间,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曲折下降,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响应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河西走廊处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协调耦合度的增长很快,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基于动态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演变情况。根据河西走廊耦合度的变化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需要一定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必将随城市化而好转。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动态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立涛  王少剑 《生态学报》2022,42(15):6381-6394
探究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探讨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两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7—2018年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各市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两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演进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以珠江入海口城市“广深佛莞”为中心,向两侧递减的空间格局。在作用类型上,珠三角多数城市在2007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明显地滞后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基本协调,甚至高级协调水平;而肇庆市发展相对缓慢,仍处于“基本失调—科技创新受阻型”。以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引领,通过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控制污染物排放、合理布局生态用地等方法提高生态创新,有助于未来珠三角实现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金泉 《生态科学》1995,(2):134-141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园林绿化等问题,提出了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森林包围城市,运用政策法令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