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果味派     
<正>吃燕窝真的大补吗?传说中很补身体的燕窝,一般是指金丝燕的窝。金丝燕是一种特别的燕子,造窝的时候用黏性很强的唾液掺上羽毛,喜欢把窝造在山洞里。人们花大价钱买这种燕窝,主要是因为金丝燕的唾液富含糖蛋白和唾液酸,这两种成分对人体都有好处。不过,燕窝的营养价值并不像人们以为得那样高,并不能"大补"。因为人们对它有误解,从而把数量稀少的燕窝价格越炒越高。  相似文献   

2.
一、金丝燕(Collocalia Gray1840)(图1)山珍海味中的燕窝,东方人视为珍贵的食品,已有年代,能够营造这类可吃的燕窝的鸟类就是金丝燕(Collocalia sp.)属于雨燕目(Apodiformes),它们的外形和食性与雀形目(Passeriformes)中的燕子(Hirundo sp.)、灰河燕(Riparia sp.)等有相类似的地方,容易混  相似文献   

3.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863年被首次命名之后,一直鲜为人知。仅有少数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的山东烟台、青岛和福建福州(Collar et al. 2001)。1937年夏, 21只标本采自青岛外海岛屿(Shaw 1938)。这是中华凤头燕鸥在20世纪最后一次确切的记录。此后长达63年之久,该鸟似乎失去了踪迹。基于标本采集的地点和时间分布,鸟类学家们推测该鸟应在山东和福建沿海繁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周边的南中国海越冬。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IUCN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危物种,而我国则将它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夏,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有8只成体混群在大约2 400只大凤头燕鸥(T.bergii)中繁殖。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小组在浙江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另一繁殖群体,有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 000只左右的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06年,在澎湖列岛繁殖的大凤头燕鸥群中也发现了1对中华凤头燕鸥。马祖列岛繁殖群体由于屡受大陆渔民捡蛋等干扰,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2006年始数量逐渐回升,2008年繁殖个体数量最大时达到17只。近年由于猛禽等干扰因素,繁殖屡遭挫折,种群数量再次下降。韭山列岛繁殖群由于遭受渔民捡蛋,繁殖连年失败。  相似文献   

4.
南滑蜥Scincella reevesii 系温暖气候区卵胎生蜥蜴,每年繁殖1次,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每只繁殖雌蜥产仔6(3~9)条.雌蜥分娩持续时间为30~ 60 min,仔蜥在产出时包被卵膜.南滑蜥雌体采取高投入的繁殖策略,平均繁殖投入为0.359,平均窝仔投人为0.247.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窝仔重与雌蜥体长呈正相关关系,幼仔重与雌蜥体长不相关;窝仔数与雌蜥的繁殖投入及窝仔投入均成正相关,与分娩时的能耗投入不相关,与幼仔投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986—1989年7月对日照市家燕、金腰燕的环志和观察结果。以李潭崖、苗家村为主点共环两种燕子574只。回收环志鸟数有明显年龄差异,成乌回收率为24.4—38.9%、幼鸟占1.6—2%;春秋迁徙时受气候影响明显,初见于3月29日,9月21日。迁离前并有结队群息特点,证明家燕南迁越冬于马来西亚,迁飞直线距离3960公里。表明了燕于归巢技能,幼鸟可扩散至4—7公里;成对亲鸟经迁徙或进行二次繁殖时,都有改变原配重新结合的习性。  相似文献   

6.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5 年7~11月,1996 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 对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 群次, 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 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 混合群15次, 社群47次, 聚集群2次, 独牛50 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 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 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 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 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 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 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繁殖季节出现的频率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7.
小毛足鼠繁殖活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第一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4窝 ,每窝平均 3 5只幼鼠 )在 4月份 ,第二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9- 2 6窝 ,每窝平均 3 9- 3 6只幼鼠 )在 6 - 7月份。在秋季和初冬 ,繁殖强度降低到每 10对鼠产 0 1- 0 4窝 ,但繁殖并不完全终止。全年内 ,所有成年雄鼠可见下降的睾丸 ,雌鼠可见开放的阴道口。雄鼠的血液睾酮浓度在夏季最高 ,秋季和初冬降低。但是 ,独居鼠在最短的光周期和寒冷季节保持高的睾酮浓度。春季 ,睾酮平均水平显著升高 ,但未达到夏季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第三次,这已经是潘妮家第三次被偷了!这个小偷大概有什么怪癖——他只偷鞋子,其他的东西一概不拿。但这也够让人生气了——小偷偷鞋子不是一双一双地偷,而是每次只偷一只。可剩下的那只怎么穿?潘妮看着门口只剩下一只的红色小皮鞋,觉得自己的肺都要气炸了。"很好,小偷,我一定要让你后悔惹到本小姐!"她可是整条街最聪明的女孩,人称"活体侦察机"。现在她要亲自出马捉小偷,自然会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9.
马鸣 《动物学杂志》1992,27(2):29-30
在新疆沙雅每年4—6月是紫翅椋鸟的繁殖季节。其巢主要选择在胡杨树洞或崖壁土洞中。4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卵数4—5枚(=4.43,n=7)也有3枚的。年繁殖一次。笔者在新疆南部首次记录到大批的越冬群体。椋鸟夏季主食昆虫,冬季则以沙枣、谷粒、草籽等为食。在沼泽地区也捕食小鱼。  相似文献   

10.
婺源鸟类纪录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迄今为止在婺源先后共记录到鸟类302种,分属63科,其中非雀形目鸟类32科143种、雀形目鸟类31科159种。同时,婺源保存有某些特殊鸟种的独立群体,如靛冠噪鹛(Garrulax coutoisi),2011~2013年繁殖季节的统计结果其总数量超过250只;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婺源有近50处的繁殖点,分布遍及婺源全境,其有效种群数量至少在40个繁殖对以上,总数量在120只个体上下;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在婺源有一个小的居留群,繁殖季节分成2个小群,2013年1月27日曾见到70余只;作为留鸟的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婺源有繁殖点近百个,数量达上千只。婺源还记录有濒危鸟种栗夜(Gorsachius goisagi)和虎斑夜(G.magnificus)。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的南方——海南岛万宁县,出产燕窝,在该县城东20里的新谭乡再出海20里的大洲岭,孤立海中,岭高形成峭壁。上有灰金丝燕(Collocalia esculenta)群集,吐唾液营巢,数十年来,当地海滨渔民,每年3月,6、7月间两次到岭上采取燕窝,每次约可采2斤左右。该燕窝色白疏松如海绵,质地良好,比来自南洋者优美(惯用治腰骨酸痛,跌打外伤及虚弱婴儿与老人营养等至效,故价值很贵,每两价50—60元)。“大洲岭燕  相似文献   

12.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相似文献   

13.
李文蓉  宋玉成  时磊 《生态学报》2013,33(2):395-401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灰椋鸟是北京城区比较常见的乌.它们在城市中生息繁衍,6月初,我在北师大校园内这棵毛泡桐的树洞中发现有两只灰椋鸟交替进出,立刻意识到它们在这里做窝了,而且已经开始孵卵了,刚刚它俩正交接班。因为是在校园的教学楼之间,所以人来人往非常喧闹.清晨这里晨练的人也很多.而且这棵大树下就有一位老人在练功.并不时地发出非常规的怪音,肢体动作也甚是奇特夸张。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这对灰椋乌的繁殖活动。这样一来.我对拍摄有了信心,毕竟拍照只是架个相机,并无其他大的动作和声音。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密切关注着这窝灰椋鸟的繁殖进程.很幸运.如愿地拍摄到了亲乌哺育幼雏的镜头。  相似文献   

15.
从2009年7月到2011年6月,采用定期观察法研究了白头鹎集群及季节变动行为。共记录到白头鹎350群,1301只,每群平均(4.08±3.36)只,主要集成1~4只为一群,占总集群数的80.29%。白头鹎常见的停歇点是电线、灌丛、高树和地面,其中高树中的集群数有198群,占总群数的76.45%。一年中白头鹎集群呈现两个高峰,即5月和12月,分别为42群和43群。温暖的季节白头鹎以小规模的集群生活为主,5~8月每群平均<3只;寒冷的季节白头鹎以较大的集群生活为主,11~3月每群平均>5只。分析表明,天敌对白头鹎的影响较小,但天气和食物分布对集群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东揭阳农田坡地鸟类及其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6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广东揭阳地区4条高压输电线路及其经过的农田坡地鸟类进行了5次调查.共记录鸟类73种,其中记录停在高压输电线上的鸟类43种.结果表明:高压输电线上的鸟类与农田坡地鸟类的相似性较高;麻雀(Passer montanus)和金腰燕(Hirundo daurica)是高压输电线路和农田坡地鸟类的优势种;虽然非繁殖季节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多于繁殖季节,但繁殖季节高压输电线出现故障次数较多,其原因是鸟类在铁塔上筑巢、粪便和巢材滑落引起故障;在揭阳地区,黑领椋鸟( Gracupica nigricollis)常在高压输电线路的铁塔上筑巢繁殖,是造成当地高压输电网故障的主要鸟种.  相似文献   

17.
典型的猕猴(Macaca multta)社群为多雄多雌型,雌性留群并形成母系单元,雄性多在亚成年或成年期离开出生群,而群内成年雄性多为外部迁入个体。雄性的迁出被认为可降低近亲繁殖或提升繁殖成功。然而,诸多野外数据显示,少数本群出生雄性个体会居留于出生群一年或数年。尽管驱动雄性离群的因素较复杂(如社会关系、近亲回避、繁殖成功),但繁殖成功的差异可能是驱动雄性离群的主导因素。为探讨居留于出生群是否影响雄性的繁殖成功,于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屋山地区,以一群野生太行山猕猴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损伤取样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群内出生和迁入成年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以子代数量评估)。研究发现:(1)群内51只子代个体中有36只个体可以匹配到其遗传学父亲;(2)4个迁入雄性繁衍了34个子代,仅1只群内出生雄性ZM繁衍了2只子代,但群内出生的雄性BB未匹配到子代。本研究提示,迁入雄性较本群出生雄性的繁殖成功较高,即迁移有助于繁殖成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灰椋鸟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 3月至 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灰椋鸟的繁殖生态研究发现 ,在 1 2 2hm2 的面积内共有 36个灰椋鸟巢 ,繁殖密度为 0 32 1巢 hm2 。繁殖期由 4月 2 4日持续到 7月 1 1日共 79d。平均窝卵数为 5 89(SD =1 1 7,n =36 ) ,窝卵数同繁殖季节呈显著负相关 (r=-0 75 72 ,P <0 0 1 )。平均孵化期为1 3 6d ,平均育雏期 2 1 6d。平均每巢出飞 5 1只幼鸟。幼体 (卵、雏鸟 )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9.
淘气小贴士     
<正>这是一道高大的灌木丛。一只长颈鹿出来了,一只长颈鹿进去了。它们都是去买《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的。(昆明王加隆)长颈鹿:我好羡慕虫子们可以在土里钻进钻出!大树:你也可以的!长颈鹿:那我试试.长颈鹿就在这里试了一下。咦!它发现自己也可以在树丛里钻进钻出,就这样,它玩了一整天。(柳州甘子琪)一只长颈鹿把头探到草丛后面,看到了一只豹子,它想赶快逃走,结果它转过头看到了自己的屁股,以为又是一只豹子就吓晕了。那只豹子看到了,就叫上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吃长颈鹿肉加餐。(本来是午餐,因为  相似文献   

20.
社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洁 《兽类学报》1993,13(3):198-204
1983—1987年在北京西山研究了社鼠的种群生态学,共捕获标本870只,用胴体重方法划分5个年龄组。种群年龄组成,随季节而有变化。年龄锥体有季节和年度差异。雌雄性比亦有年度变化。在多数年份中,幼体和亚成体的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社鼠一般在3—4月开始繁殖,9月基本结束,10月见到个别孕鼠。雄性个体性成熟时的睾丸重量在0.8克以上,雌性产仔数平均为5.20。多数雌体一年繁殖2次,个别可繁殖3次。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有些雌体参加两年的繁殖活动。社鼠的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