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基质黏附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培养与伤口愈合等细胞集体迁移过程中,细胞不同密度或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势必影响细胞–基质间黏附,可有关这种影响的动态研究尚少。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以细胞群为研究对象,能够实时监测细胞与传感元件表面之间的黏附相互作用及细胞黏弹性变化。该文通过培养不同细胞数目以模拟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将QCM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共同应用于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间黏附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对细胞黏附的影响不具有单调性,需分强度范围讨论。当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处于较弱范围时,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促进细胞铺展和细胞黏着斑的形成,最终强化细胞黏附,而强劲的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会约束细胞铺展,减小黏着斑面积,细胞黏附因此减弱。  相似文献   

2.
胚胎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是胚胎成功植入的关键. 岩藻糖基转移酶Ⅳ (FUT4)对胚胎细胞与子宫内膜细胞黏附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以人子宫内膜细胞 (HEC-1A)和胚胎细胞(JAR)为体外着床模型,观察上调HEC-1A细胞中FUT4表达对JAR细 胞与HEC-1A细胞黏附的影响.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FUT4过表达增加 HEC-1A细胞中FUT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上调HEC-1A细胞中FUT4增加细胞表面LeY的合成;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相比较,FUT4过表达增加了JAR细胞与HEC-1A细胞的黏附率.本研究证明,FUT4过表达可以增加细胞表面LeY寡糖抗原的合成,从而促进胚胎细胞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3.
用神经氨酸酶和a-L-岩藻糖苷酶分别切除人肝癌细胞株7721细胞表面糖链中的末端唾液酸(SA)和岩藻糖(Fuc)残基来研究表面聚糖结构和某些细胞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选择细胞对纤连蛋白(Fn)、层黏蛋白(Ln)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黏附能力、细胞趋化性迁移以及趋化性侵袭作为细胞行为的指标.结果表明表面糖链末端SA对细胞黏附至Fn并不必需,对细胞黏附至Ln和细胞的趋化性侵袭却至为重要,而对细胞黏附至HUVEC以及趋化性迁移则为关键性残基.与SA相比,Fuc可能参与细胞Fn、Ln和HUVEC的黏附,但对趋化性迁移以及趋化性侵袭并不重要.细胞对HUVEC的黏附以及趋化性迁移和侵袭可被唾液酸化Lewis X(SLex)的单抗抑制,但不被未唾液酸化的Lewis X(Lex)单抗抑制,这一结果支持SA在上述三种细胞过程中较Fuc残基重要.  相似文献   

4.
板蓝根多糖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细胞黏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板蓝根多糖能否影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黏附。使用PK-15细胞进行了黏附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在所选的4个浓度中,板蓝根多糖浓度为1.6mg/mL时,对细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黏附力由每个细胞黏附44.8个细菌降低到6.3个细菌。板蓝根多糖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细胞黏附具有抑制作用,提示该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神经氨酸酶和α-L-岩藻糖苷酶分别切除人肝癌细胞株7721细胞表面糖链中的末端唾液酸(SA)和岩藻糖(Fuc)残基来研究表面聚糖结构和某些细胞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选择细胞对纤连蛋白(Fn),层黏蛋白(Ln)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黏附能力,细胞趋化性迁移以及趋化性侵袭作为细胞行为的指标。结果表明: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黏附能力,细胞趋化性迁移以及趋化性侵袭作为细胞行为的指标。结果表明:表面糖链末端SA对细胞黏附至Fn并不必需,对细胞黏附至Ln和细胞的趋化性侵袭却至为重要,而对细胞黏附至HUVEC以及趋化性迁移则为关键性残基。与SA相比,Fuc可能参与细胞Fn,Ln和HUVEC的黏附,但对趋化性迁移以及趋化性侵袭并不重要。细胞对HUVEC的黏附以及趋化性迁移和侵袭可被唾液酸化Lewis X(SLe^x)单抗抑制,但不被未唾液酸化的Lewis X(Le^x)单抗抑制,这一结果支持SA在上述三种细胞过程中Fuc残基重要。  相似文献   

6.
借助网络分析可对基因调控、蛋白质互作和信号转导等细胞活动进行全局和局部性质分析.以细胞黏附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为对象,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软件构建了整合蛋白介导的黏附分子互作网络,该分子互作网络由156种蛋白质通过690种相互作用相连,其平均节点度为8.66、平均聚集系数为0.24,平均路径长度为2.6.黏附分子互作网络中包含数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涉及网络内部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启动与停止,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和骨架组织.对黏附分子网络进行模体筛选和比较,发现一些数量相对较少、以三元复合物为主要结构的关键模体,同时对各网络模块和模体对细胞黏附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观察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的黏附率,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蒙脱石,计算蒙脱石对细菌黏附的阻断率,探讨蒙脱石对上述细菌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菌与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黏附作用;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对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的阻断作用要明显大于其对益生菌的阻断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54.22%、48.41%、60.53%、50.64%,而对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25.64%和21.49%。结果提示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黏附,从而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8.
P120属于连环蛋白家族成员,通常情况下,P120定位于细胞膜,通过钙黏附素介导细胞之间的黏附.当P120异位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时,与细胞增殖、炎性反应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文章综述了P120结构、亚型及P120在细胞的不同定位和作用.从分子生物学领域进一步阐明细胞P120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细胞黏附在细胞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细胞黏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内在机制.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出现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微纳尺度生物系统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了强大工具,特别是AFM单细胞力谱(SCFS)技术可以对单细胞黏附力进行测量.但目前利用SCFS技术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贴壁细胞,对于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进行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利用AFM单细胞力谱技术(SCFS)对淋巴瘤细胞黏附行为进行了定量测量.研究了淋巴瘤细胞与其单克隆抗体药物利妥昔(利妥昔单抗与淋巴瘤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后激活免疫攻击)之间的黏附力,分析了利妥昔浓度及SCFS测量参数对黏附力的影响,并对淋巴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力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SCFS技术探测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的能力,加深了对淋巴瘤细胞黏附作用的认识,为单细胞尺度下生物力学探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刘畅  赵锋  李庆章 《生物学杂志》2012,29(1):75-78,70
整合素是一种跨膜蛋白,属于黏附分子家族.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和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和信号转导.整合素是含有α和β两条肽链的异源二聚体,来源不同的α、β亚基所形成的整合素具有不同的ECM结合能力.阐述了整合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理、病理学意义,并概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紫锥菊多糖能否影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黏附。方法使用PK-15细胞进行黏附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结果发现紫锥菊多糖浓度为1.6 mg/ml时,对细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黏附率由50个细菌/细胞降低到6.8个细菌/细胞。结论紫锥菊多糖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细胞黏附具有抑制作用,提示该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免疫细胞的黏附与迁移是机体免疫与宿主防御的关键环节,在机体免疫监视以及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参与到癌细胞转移的过程中。免疫细胞在血管内皮表面的滚动、活化、稳定黏附和定向迁移依赖整合素功能,并受到细胞微环境,包括生物微环境、化学微环境以及物理微环境的多因子协同作用和调控。细胞微环境的紊乱往往导致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异常,引发炎症性疾病,甚至肿瘤。将对细胞微环境通过整合素调控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进行概述,重点介绍生物微环境、化学微环境和物理微环境对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细胞黏附在细胞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细胞黏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内在机制.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出现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微纳尺度生物系统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了强大工具,特别是AFM单细胞力谱(SCFS)技术可以对单细胞黏附力进行测量.但目前利用SCFS技术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贴壁细胞,对于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进行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利用AFM单细胞力谱技术(SCFS)对淋巴瘤细胞黏附行为进行了定量测量.研究了淋巴瘤细胞与其单克隆抗体药物利妥昔(利妥昔单抗与淋巴瘤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后激活免疫攻击)之间的黏附力,分析了利妥昔浓度及SCFS测量参数对黏附力的影响,并对淋巴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力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SCFS技术探测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的能力,加深了对淋巴瘤细胞黏附作用的认识,为单细胞尺度下生物力学探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小鼠FAAP蛋白对细胞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黏着斑相关蛋白(focal adhesion associated protein,FAAP)由小鼠D10Wsu52e基因编码,在进化上十分保守,但该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并不清楚.为此,首先通过细胞组分分离的方法研究了FAAP蛋白分布的细胞组分,结果表明FAAP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细胞蛋白表达量分析表明,细胞中FAAP与黏连蛋白受体(LR)表达量呈现正相关性.同时,细胞黏附实验表明,FAAP与LR对细胞黏附影响类似,也能够抑制细胞的黏附.这些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AAP蛋白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体外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以及对细胞黏附率的影响.方法:以霉酚酸酯在0.1μg/ml-100μg/ml,24-72h内作用于肝癌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Hoee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结果:霉酚酸酯显著的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长,并显著的抑制其黏附率,在浓度为100μg/ml作用72小时时生长抑制率达78.8%,黏附率降低至42.1%,Hoechst33258染色实验发现随浓度增大细胞凋亡的发生增多,核固缩、核碎裂的现象发生越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减少增殖细胞在S期的分布.结论:霉酚酸酯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在凝血酶促进肺癌细胞迁移、黏附、克隆形成及胶原收缩中的作用。方法:将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重组干扰载体pSilence-shPAR1和过表达载体pIRES-EGFP-PAR1分别转入人肺癌细胞PLA-801D和PLA-801C中,采用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PAR1的表达量,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胶原收缩实验评价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能力。结果:PAR1高表达(PLA-801C-pIRES-EGFP-PAR1)可明显增强PLA-801C细胞的迁移、黏附和胶原收缩能力(P<0.05,P<0.001),而PAR1被有效干扰后(PLA-801D-pSi lence-shPAR1),PLA-801D细胞的迁移、黏附和胶原收缩能力显著减弱(P<0.05,P<0.001),而且PAR1的表达量直接与PLA-801D和PLA-801C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呈正相关。结论:PAR1在凝血酶促进肺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以PAR1为靶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选择素及其与配体的结合和作用,可使病理状态下血栓局部白细胞聚集减少、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表达降低、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随着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明,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黏附治疗,也已引起人们关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改性壳聚糖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 研究了四种不同的细胞在经过改性的壳聚糖(CHITOSAN) 膜上的生长,测定了细胞相对黏附力、细胞初始黏附率, 并利用FDA 实验测定了细胞活力,从而从多个方面评价了这几种不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明胶交联的壳聚糖膜明显比其它两种膜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为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武珍珍  王晓东 《生理学报》2020,72(2):220-226
突触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突触前、后膜结构和功能互作的膜表面糖蛋白,可以动态调节突触活动和可塑性,其表达与功能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突触细胞黏附分子亦是应激反应重要的效应分子之一,可介导应激对认知和情绪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突触细胞黏附分子在应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应激相关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FOXQ1是FOX家族的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参与了多种人类肿瘤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本研究设计合成了FOXQ1基因的shRNA(short hairpin RNA),用此转染SW480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Transwell小室、细胞黏附试验检测转移能力及黏附能力,以探索FOXQ1与结直肠癌细胞EMT的关系.结果显示,沉默FOXQ1后,SW480细胞顶底极性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侵袭、迁移的细胞数目减少,同种黏附能力增加,异种黏附能力降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沉默FOXQ1基因可以导致SW480细胞的上皮标志因子E-cadherin表达显著增高,而间质细胞标志因子N-cadherin、Vimentin及MMP2表达均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沉默FOXQ1基因可以逆转SW480细胞EMT,其机制可能与E-cadherin的上调和N cadherin、Vimentin、MMP2的下调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FOXQ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