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毛蚊科九新种记述:双翅目:长角亚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双翅目毛蚊科3属9新种,其中棘毛蚊属3种:长喙棘毛蚊 Ditophus macrosiphonius sp.nov.,吉林棘毛蚊 D.jilinensis sp.nov.和膜棘毛蚊 D.membranaceus sp.nov.;叉毛蚊属2种:异角叉毛蚊 Penthetria aberrans sp.nov.和甘肃叉毛蚊 P.gansuensis sp.nov.;襀毛蚊属4种:裂襀毛蚁 Plecia dilacerabilis sp.nov.,峨眉襀毛蚊 P.emeiensis sp.nov.,钳襀毛蚊 P.forcipiformis sp.nov.和长叶襀毛蚊 P.longifolia 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云南地区的壮异蝽属(Urochela Dallas)和娇异蝽属(Hrostylis Westwood)截止到目前共记录23种。本文记述了在该省西部地区发现的5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 钩壮异蝽Urochela hamata,新种(图1,2) 体黄褐色,具黑褐色花斑及黑色刻点。触角第4节中部及第5节基半部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同志于1979年11—12月间从云南德钦的甲午雪山采到一批跳蚤。其中从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Mime-Edwards)体上采到的一种鉴定为蠕形蚤属Vermipsyall Schimkewitsch,1885平行蠕形蚤V.parallela Liu,Wu et Wu,1965下一新亚种,依其宿主命名为平行蠕形蚤金丝猴亚种V.parallela rhinopitheca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8日凌晨3点,笔者在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站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用灯光诱捕到一只鹭科鸟类,经鉴定为海南鸦(Gorsachius magnificus),为云南省鸟类物种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19.
孔宪需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80,2(1):1-3
新的植物产物银桦内酯(I)(Grevillone)(即 6-羟基香豆素,-Hydroxycou-marin)与其结构相应的开环酸——银桦酸(Ⅱ)(Grevillic acid)(即2,5-二羟基-反式-桂皮酸,2,5-Dihydroxy-trans-cinnamic acid)共存于山龙眼科(Proteaceae)的银桦(Grevillea robusta A.Cunn.)叶,提示它们在生物化学上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无论是银桦内酯或银桦酸,在植物界里迄今仅发现于银桦[1]中。桂皮酸(III)(Cinnamic acid)的羟基化衍生物及其结构相应的内酯——香豆素类化合物,都是高等植物的典型代谢产物[4]。在双子叶植物里,苯基丙氨酸(Phenylalanine)是它们的共同前体[4,5]。最常见的羟基桂皮酸类是P-香豆酸(IV)(P-Coumaric acid),咖啡酸(V)(Caffeic acid),阿魏酸(Ⅵ)(Ferulic acid)和芥子酸(Ⅶ)Sinapic acid)。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以酯或甙的结合形式存在于每种高等植物[6]中,并且在代谢上密切相关[3,4]。这几个酚酸的共同特征是在对位碳上连接着氧原子(羟基)。显然,这与几乎所有天然香豆素类(Coumarins)化合物都在 7位碳(C7)上连接着氧原子[7,8]的特征在结构关系上是一致的。表1列出了在高等植物里最常见的几个羟基桂皮酸[2, 4]和香豆素类化合物[4,7]。邻-羟基桂皮酸类[6](O-Hydroxycinnamic acids)和间-羟基桂皮酸(m-Hydroxycinnamic acid)在植物界里较罕见。 相似文献
20.
对苦苣苔科石蝴蝶属一新种,石林石蝴蝶Petrocosmea shilinensis进行描述、绘图。该新种于2008年10月采自云南省石林县圭山地区。该新种相似于丝毛石蝴蝶P.sericea,不同在于其叶基心形,叶背和叶柄的毛被倒生,花丝膝形且中部密生长约1.5mm的髯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