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次发现金苹果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嵩明白邑黑龙潭。金苹果螺起源于中南美洲,在亚洲,它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传播而逐渐扩散到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巴布几内亚、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南部。金苹果螺已成为水稻产区的最大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为防止金苹果螺在云南扩散,目前已经实施了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开展了公众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2.
三种植物与紫红链霉菌组合灭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植物与紫红链霉菌组合的灭螺效果,为研制高效低毒植物灭螺剂提供依据。将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苍耳子(Xanthium sibiricum)、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3种植物水浸液分别与紫红链霉菌液(Streptomyces violaceoruber)组合后对钉螺进行浸杀对比实验,并比较了相同植物与紫红链霉菌液的复合颗粒灭螺剂的灭螺效果。结果表明:天名精、苍耳子与紫红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7 d钉螺死亡率分别比其1%混合液提高17.6%(P=0.019)和5.3%(P=0.362);青蒿与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7 d钉螺死亡率比其1%混合液降低6.7%(P=0.022);天名精、苍耳子和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较其混合液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Theropithoan)、 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 sylvanas)。 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 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 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 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 非洲狒狒类(Papio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 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 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1) 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 2) 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 3) 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 4) 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 因此, 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2005年对长江口潮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长区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的大型底栖动物有21种,其中甲壳纲10种、多毛纲5种、腹足纲5种、辨鳃纲1种。主要种类有拟沼螺(Assiminea sp.)、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li)、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钩虾(Gammaridae sp.)等。食性功能群均以碎屑食者和植食者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50.5±719.2)个/m2,标准误主要是由于北湖的拟沼螺密度很大。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沿河口梯度从内到外分布的北湖边滩、崇明东滩、金山卫边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不均匀,沿河口梯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0.8±6.1)g/m2,季相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BIO-ENV分析表明沉积物粒径和盐沼高度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除了时空因素外可能与互花米草的种群动态有关。加强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克隆了非洲爪蟾的Sox1基因并研究了它在非洲爪蟾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图式,比较了Sox1—3基因在发育的脑和眼中的表达图式。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ox1—3蛋白在其HMG框结构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通过RT-PCR方法分析了Sox1基因在爪蟾早期不同发育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ox1基因从未受精卵到尾芽期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有所差异。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早期卵裂阶段和囊胚期,Sox1基因主要在动物极表达;从神经板期开始,Sox1基因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中表达。在蝌蚪期,Sox1与Sox2、Sox3在脑部和眼睛的表达区域有所不同。对于爪蟾Sox1基因时空表达图式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SoxB1基因家族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脊椎动物的Prox1基因,与果蝇的转录因子prospero同源。为了探讨Prox1基因在金鱼眼睛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图式,我们从金鱼眼睛SMART库中克隆了Prox1 cDNA。它全长共2 851bp,编码739个氨基酸。组织分布研究表明,Prox1主要分布于眼、脑、心、肝、脾和肾中。整体原位杂交显示,Prox1 mRNA首先是在晶体期的晶体原基中有转录,心跳期则在未成熟晶体的细胞中和视网膜的幼芽区可以检测到。晶体纤维形成后,它主要定位于视纤维层和内网织细胞层。免疫组化显示,心跳期Prox1蛋白的定位与mRNA相同,晶体纤维形成以后,Prox1蛋白主要定位在晶体上皮细胞内侧的晶体纤维上一个环状区域,与Prox1 mRNA的定位不同。这说明,Prox1 基因在晶体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在晶体的不同发育时期起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另外,Prox1在晶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从内向外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扩增中国恒河猴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基因Mamu-DRB*W101、- DRB*W201,初步了解中国恒河猴中Mamu-DRB*W101、- DRB*W201基因的阳性率。采集中国恒河猴静脉血,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DNA,分别用Mamu-DRB*W101、- DRB*W201特异引物PCR扩增Mamu-DRB*W101、- DRB*W201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区域,并对扩增出的阳性条带进行测序,与已知序列对比验证序列是否正确。共检测了来自136只中国恒河猴的样本,PCR检测出Mamu-DRB*W101阳性个体10只,Mamu-DRB*W201阳性个体也是10只,其阳性个体所占比率均为7.35%。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基因库中的序列完全一致。本研究表明中国恒河猴中存在Mamu-DRB*W101、- DRB*W201基因阳性个体,为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及进一步分析中国恒河猴MHC II类基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性别决定与分化发育是同时涉及生命现象中两种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式的惟一的分化发育过程。对该过程中关键基因DMRT1的转录分析,发现位于鸡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分别同时与4号染色体上的CENP C1基因、5号染色体上CD5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37LRP/p40基因发生跨染色体剪接,由此构成了新的跨染色体剪接本DMRT1-CENP C1DMRT1-CD5RDMRT1-37LRP/p40。对其剪接位点的分析,发现两段染色体序列存在的重叠区可能在这种剪接中起着重要作用。DMRT1基因在转录过程中同时与多个染色体上基因发生多次跨染色体剪接的发现,无疑有助于对在转录水平上的多样性基因调控以及性别决定与分化发育等的认识开辟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南京方山朴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对南京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朴树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朴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相似,Ⅰ、Ⅱ级幼苗普遍较少,幼苗贮备严重不足。种群个体分布多集中在Ⅲ级,Ⅳ级以上种群个体分布渐趋减少。(2)从静态生命表可以看出,由于Ⅰ、Ⅱ级幼苗、幼树数量偏少,导致种群Ⅰ、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而Ⅶ、Ⅷ龄级的死亡率最大。部分龄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缺失,存活曲线呈明显下凹和断点波折,种群整体呈衰退趋势。(3)利用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Cassie指标(Ca)、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指数(m*)和聚块性指标(m*/m)等参数对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表明朴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不同样地种群的集聚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家蚕Fhx/P25基因在时空上的调控机制,通过PCR扩增获得家蚕丝素蛋白Fhx/P25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由Fhx/P25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DsRed的表达载体pSK-P25-DsRed-PolyA,并通过家蚕BmN细胞进行瞬时表达。结果显示:Fhx/P25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符合真核生物启动子特点,具有丝腺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特征,TATA框的保守序列为TATAA,位于-28—-32处,CAAT基序有3个,其中-110—-117和-90—-87处的2个CAAT基序可能具有活性;二级结构分析显示:Fhx/P25启动子区域具有复杂的茎环结构,这可能与蛋白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时间性以及活性有关。基因启动子可以驱动红色荧光基因DsRed在家蚕BmN培养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11.
王博  杨效东 《动物学研究》2007,28(4):389-394
2004年9月至10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对18种植物种子进行了野外被捕食研究。选取高、低两种人为干扰程度的生境;高、低两种种子密度:3粒种子/塑料盘和15粒种子/塑料盘;3种试验设置:排除啮齿动物等大型捕食者、排除蚂蚁等小型捕食者,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其结果表明,种子捕食者主要为夜间活动的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种子在高人为干扰的生境中被捕食率要显著低于低人为干扰的生境(F1,430=7.78, P<0.01);种子在高密度状况下的被捕食率要显著高于低密度状况(F1,430=13.16, P<0.001)。大耳姬鼠对于不同种类植物种子也有很强的选择性(F17,414=106.69, P<0.001),如喜好取食华山松(Pinus armandi)、中甸乌头(Aconitum chungdianensis)、豆科一种(Leguminosae sp.)和大头续断(Dipsacus asper)的种子,而不喜好取食高山柏(Sabina squamata)、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栒子(Cotoneaster sp.)和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的种子。18种植物中,种子大小与其被捕食率高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硬度等级的种子与被捕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系统发育的祖先性状重构软件RASP(Reconstruct Ancestral State in Phylogenies),首次使用扩散隔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Statistical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S-DIVA)和Binary Bayesian MCMC(BBM)方法,选择粗糙西风芹(Seseli squarrulosum)和竹叶西风芹(S.mairei)为外类群,对来自中国的26个柴胡属植物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叶绿体rps16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结果表明,ITS和rps16序列集所构建的重要节点中,祖先分布区概率占绝对优势的是中国南方地区,推测中国南方是中国柴胡属的起源中心,且时间—事件(Time Event,TE)曲线结果表明距今20和2.5百万年(20和2.5 Ma Bp)出现扩散峰值,在15 Ma Bp出现谷值,推测其20 Ma Bp(庐山亚冰期),南方和北方种类交流隔离,中国北方分布类型为主体的类群,以散点式的分布,南方分布类型为主体的类群,形成次生分化中心,并按照一定的路径向外扩散,形成对外扩散的高峰期;15 Ma Bp时,以南方为冰期的避难所,出现扩散的低谷期;2.5 Ma Bp(大理亚冰期)左右,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柴胡属种类再一次发生物种多样化和形成向外扩散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研究两栖类食性选择或偏好多未考虑蛙胃内不同食物的丰盈程度与栖境不同食物资源是否存在相关性。在分析了采自昆明白龙寺和昆明石林西街口的494只滇蛙(Rana pleuraden)的食性的同时,分析了采自对应栖境中的食物资源组成。结果表明,滇蛙的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具有稳定性,主要类群均为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8类。但又存在变异性,不同产地、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之间的蛙标本胃内的食物成分各类群的比例均不相同。主要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的结果均支持或证明:滇蛙对食物具有选择性或取食偏好。栖境的食物资源相与蛙胃内的食物成分不存在相关性 (白龙寺:r=0.077, P=0.575; 西街口:r=-0.086, P=0.500)。直翅目(Ei<-0.35)和同翅目(Ei<-0.37)昆虫是滇蛙取食时回避的食物,而对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4个类群(Ei>0.45)具有明显偏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运输对断奶仔猪行为与生产性能的影响,针对北京至邯郸的实际仔猪运输,设计两种运输空间容量(0.09 m 2/头和0.15 m 2/头),对运输过程断奶仔猪的躺卧、站立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运输前后仔猪体重和体表受损程度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1)在试验运输条件下,运输温度与仔猪躺卧行为呈明显的负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Test,R=-0.324,P<0.01);(2)两种运输空间容量下,仔猪站立行为(Mann-Whitney U Test,P>0.05)及运输过程中仔猪的活动激烈程度无显著差异(Chi-square Test,P>0.05),但仔猪的躺卧行为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Test,P<0.05);(3)不同运输时间持续段上,仔猪的站立和躺卧行为所占比例(Friedman Test,P<0.001)和仔猪的活动激烈程度有显著差异(Chi-square Test,P<0.01);(4)两种运输空间容量下,仔猪体表受损程度(Mann-Whitney U Test,P>0.05)和仔猪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t Test,P>0.05)。这些结果提示,将运输空间容量降低到仔猪趴卧时所需的空间容量,对断奶仔猪的躺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仔猪的站立行为、体表受损及体重变化无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仔猪趴卧的面积并不是仔猪运输空间的最低阈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 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 logit(P)/1+e log 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 log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16.
水蛇亚科属于游蛇科,包含10个属。其中7个属为单型属。选取水蛇亚科14个形态学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并利用计算机软件Hennig 86对水蛇亚科中8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水蛇亚科分为两支:GerardaFordonia两个属构成姊妹群,CerberusErpetonHomalopsis三个属也构成单系群,与Voris et al(2002)的分子系统树相同,但Cantoria属的地位则与Voris et al(2002)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指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物种多样性是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公式,利用生物普查得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属间的多样性(G指数)和科间的多样性(F指数),然后,再利用G指数和F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得出G-F指数。在这一指数体系中,F指数包括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如果G-F指数趋近1,则代表科间多样性的F指数下降,或者代表属多样性的G指数上升;否则G-F指数趋近零或为负数。信息测度通常也用于生物群落的生态多样性。然而,G-F指数与生态多样性不同。G-F指数测定的一个地区一个生物类群中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而生态多样性指数研究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及种间个体的多寡。利用G-F指数研究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如下优点:(1)G-F指数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方法,因为在许多地点已经进行过生物普查,编写了动物、植物名录;(2)G-F指数是一种标准化指数,可以进行不同地区间生物多样性比较。在动物界,特别是无脊椎动物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占多数,而鸟类和兽类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很少。我们应用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了G-F指数,选择了梵净山、大瑶山、伏牛山、凉水、北京—天津、海北、白音锡勒、青海湖和帕米尔高原等9个地区,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地区,鸟类的G指数高于兽类的G指数,但差异并不显著(p=0.11)。鸟类的F指数显著地高于兽类的F指数(p<0.05)。鸟类G-F指数与兽类G-F指数相关(r=0.68, p<0.05)。  相似文献   

18.
Leptodactylus labrosus属于陆地坐-等型的捕食者,其食物包括地表的、掘地的及飞行昆虫,其中蚂蚁数量最多。曾有报道Bothrops asper是其天敌。L. labrosus主要栖息于落叶及半落叶林潮湿的环境中,偶尔也栖息于常绿林中。L. labrosus分布于厄瓜多尔西海岸的北部、中部、南部; 秘鲁西海岸的北部、 中部,分布地海拔可达600 m; 及位于南厄瓜多尔和北秘鲁海拔高达1 300 m的干燥的安第斯山谷。其分布地区包括了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的潮湿的、季节性干燥的森林。在安第斯山脉斜坡的潮湿地带,L. labrosus与其他3种细趾蟾科的分布区重叠,但表现为生境分离。其分布特征与其他几种活动区域受限的两栖动物相似。Tumbesian地区应被认为是地方特有两栖动物的分布区。Choco和Tumbesian的中间区域是L. labrosus与其他细趾蟾科的生境分布重叠区,其生态及气候特征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动物区系,包括几种地方特有物种。因此该地区应被划为西厄瓜多尔地方种区域。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mtDNA 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 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在31个体中共检出16种单倍型。鸭绿江、海河群体与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斑鳜6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水平F ST为0.9307(P<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一支北方群体;长江群体、闽江群体和西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未与其自然地理分布格局呈完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程飞  叶卫  叶富良 《动物学研究》2007,28(2):119-125
利用鲤科鱼类微卫星引物在鲮鱼中进行扩增,结果在24对引物中,13对引物能成功扩增,且在鲮鱼中的扩增产物表现稳定,其中11对有较高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扩增的条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随后利用筛选的微卫星座位对鲮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鲮鱼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观测杂合度在0.25与0.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是0.61±0.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8±0.09;群体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2±0.1。相比之下,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都低于野生群体,分别是0.59±0.2、0.75±0.1。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774、遗传距离为0.2518。研究表明:用其他鱼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鲮鱼遗传分析的微卫星座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