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甲切除术后发生鼻脑毛霉病的诊治——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继发于鼻甲切除术后的鼻脑毛霉病.临床经过患者为32岁女性,2年前因鼻甲肥厚接受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3d鼻部皮肤出现红斑,继而出现结节、溃疡.本次就诊的9个月前在门诊取分泌物镜下发现真菌菌丝,考虑为皮肤毛霉病而间断内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近半月病情迅速恶化,皮损坏死、发黑并伴剧烈头痛以鼻脑毛霉病收入院治疗.结果 取鼻腔分泌物培养2 d后长出棕褐色絮状菌落.镜下见无囊托的孢子囊,囊梗直立无分支,鉴定为毛霉属真菌.静脉两性霉素B治疗后头痛及皮损改善,但因低钾、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被迫停药.患者住院第7 d放弃治疗,后失访.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由小孢根霉变种导致的皮肤毛霉病.患者女,3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口腔颌面部小孢根霉变种感染,表现为发热、右侧颊黏膜水肿,皮损中央溃疡、焦痂,周边组织炎性水肿,以面颊部、颌下区为中心明显肿胀,逐渐累及右侧颈部及右下颌,进行性加重.坏死组织涂片镜检显示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真菌学检查鉴定为小孢根霉,分子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变种.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和手术清创,坏死组织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未培养出小孢根霉变种,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治疗2周后颔面部肿胀明显减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4周后额部及右眼睑肿胀已完全消退,伤口结痂愈合.随访2 a,右侧颌下可见长约2 cm手术疤痕,未见皮肤毛霉病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国报道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致病菌种及治疗策略。方法检索文献并回顾分析我国32例皮肤毛霉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检索全文27篇,病例32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9.97岁,男女比例为9∶7,临床多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可缓慢扩展形成浸润性斑块伴溃疡坏死。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结论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是一种严重的毁容性深部真菌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4.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罕见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自2019年12月以来,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并引发第六次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在此背景下印度大规模暴发了毛霉病。本文就毛霉病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临床可疑毛霉病患者,应尽早完成影像学、真菌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以期实现毛霉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以颏部皮肤坏死、溃疡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患者男,44岁,因“颏部红肿疼痛20余d”就诊。查体见颏部约6cm×7cm溃疡面,上有白色絮状物,周边见黑色坏死组织。患者既往有Ⅱ型糖尿病史,入院检查发现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入院后经溃疡面分泌物真菌涂片和小培养证实为根霉菌,经清创和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创面有新鲜肉芽生长,真菌涂片和培养转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毛霉病的感染率明显增加,绝大多数毛霉病都发生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而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是最常见的致病属。由于丝状真菌的药敏方法一直没有规范化,临床选择抗真菌药物缺乏有效的指导。随着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和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相继问世,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时有发生。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实验参照NCCLSM38-P对18株临床分离的致病性毛霉菌进行MIC测定。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中国东北地区棘跳科1新纪录族小角棘跳族Oligaphorurini1新种,三江双型棘跳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及1新纪录种,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ursi Fjellberg,1984,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三江双型棘跳,新种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图1~11)鉴定特征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0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3,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两个。腹部第4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m0),第5节背面不具中间毛,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1个颗粒状的区域,后面具1+1根毛。具臀刺,乳突不明显。正模♀,采自黑龙江省洪河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副模:3♀♀,1♂,特征与正模相同,采集地点及时间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采集地三江平原。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 ursi Fjellberg,1984中国新纪录(图12~19)鉴定特征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1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不存在。腹部第3、4节背面具或不具中间毛,数目存在变异;第5节背面通常不具中间毛,很少具中间毛m0;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5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一个表皮皱褶状结构,后面具2+2根毛呈两排排列。具臀刺,乳突较明显。检视标本: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1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小叶章草甸湿地土壤中,2011-05-26,武海涛等采。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中国东北地区棘跳科1新纪录族小角棘跳族Oligaphorurini 1新种,三江双型棘跳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及1新纪录种,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 ursi Fjellberg,1984,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三江双型棘跳,新种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图1 -11)鉴定特征 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0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3,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两个.腹部第4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m0),第5节背面不具中间毛,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1个颗粒状的区域,后面具1+1根毛.具臀刺,乳突不明显.正模♀,采自黑龙江省洪河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副模:3♀♀,1 ♂,特征与正模相同,采集地点及时间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采集地三江平原.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 ursi Fjellberg,1984 中国新纪录(图12~19)鉴定特征 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1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不存在.腹部第3、4节背面具或不具中间毛,数目存在变异;第5节背面通常不具中间毛,很少具中间毛m0;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5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一个表皮皱褶状结构,后面具2+2根毛呈两排排列.具臀刺,乳突较明显. 检视标本: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1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小叶章草甸湿地土壤中,2011-05-26,武海涛等采.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年第29卷第4期450页"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实验室诊断及致病菌分析"的作者及单位正确为"李美荣1,郑瑞2,尹颂超1,张云青1,黄丽林1,何泰龙1,薛汝增3,袁立燕3,孙瑶1,梅碧琪4,杨钦泰2,黄怀球1"、"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  相似文献   

11.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中的形态发生过程是:(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在口围带(AZM)和腹棘毛VC4、VC5之间形成一条细线,于细线中发生许多成群的毛基体,逐渐演变成为后AZM原基区。最终,原基区颗粒组装成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小膜,它们构成为新AZM。老AZM也伴随着由基部向前更新,(2)在额棘毛FC5-FC8和腹棘毛VCl-VC3全部瓦解时紧接着产生前、后波动膜原基和新棘毛原基区,并发生波动膜的分化,棘毛的分化、移动和定位过程;(3)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形式相同,但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稍早。在右缘棘毛列中的第2(或第3)根和约第16根棘毛、左缘棘毛列的第1根和约第17根棘毛开始,随老棘毛基部的瓦解,于老棘毛基部位置各产生前、后两部分新缘棘毛原基,左、右每部分原基各占据了约六个老棘毛基部位置后分别朝所在的老棘毛列的外侧、内侧向后伸展开来;(4)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每列之前、后两部分的中部范围产生前、后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它们后来成为前、后仔虫的相应的第1—3列新背触毛。接着在前,后各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并稍偏向第3列原  相似文献   

12.
毛囊生长周期中,真皮乳头和毛基质间的基质 上皮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多功能细胞调控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该信号路径的成员之一。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决定着毛囊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但IGF1在此期的作用未见报道。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GF1在生长期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在退化期表达量最高,在静止期表达量又降低。与生长初期相比,IGF1在退化期和静止期的表达量呈差异极显著(P<0.0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生长期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退化期表达量最低,而在静止期表达量又升高。与生长初期相比,IGF1R在退化期和静止期的表达量呈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IGF1和IGF1R蛋白在小鼠皮肤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各阶段的表达趋势分别与其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IGF1主要分布在小鼠表皮,而IGF1R免疫阳性在小鼠毛囊毛球部、内外根鞘和毛乳头均有分布。以上实验结果揭示,IGF1和IGF1R在小鼠皮肤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的各阶段的差异性表达,可能在毛囊生长周期各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参与了黑色素的形成。然而,IGF1和IGF1R表达趋势不一致,提示IGF1在小鼠皮肤中发挥作用时,并非只与IGF1R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并分析自1991年以来我国报道少根根霉所致皮肤型毛霉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易感因素、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中国发表的少根根霉感染病例,所有纳入文献均需有明确的诊断依据。结果获得12例少根根霉致皮肤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平均年龄为46.83岁,男女比为5∶1,未控制的糖尿病为最常见的基础疾病,而外伤往往为最常见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扩展性糜烂、溃疡、黑痂,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两性霉素B联合局部清创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患者结局3例死亡,2例截肢,7例好转。结论少根根霉是毛霉病最常见致病菌之一。早期诊断进而针对性地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记述浙江省大雷山刺齿虫兆属 1 新种,张氏刺齿虫兆Homidia zhangi sp. nov., 该种鉴别特征有体色,光滑下唇毛 L1,腹部第 4 节后侧中间 3+3 根大刚毛及长度相近的特化毛,腹部第 1 节和第 5 节特化毛的相对位置以及腹管侧瓣和弹器端区的大量纤毛状刚毛。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5.
更正声明CSCD     
《中国真菌学杂志》2022,(2):154-154
本刊2022年2月出版的第17卷第1期“综述”栏目中《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第56页第2段中“絮状毛癣菌”更正为“絮状表皮癣菌”。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4岁,面部红斑、丘疹16年,溃疡、结痂8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弥漫肿胀性红斑、大片状境界清晰的溃疡和坏死性焦痂。双眼睑外翻,右眼失明。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确诊为不规则毛霉所导致的皮肤慢性毛霉病,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皮损明显改善,遗留萎缩性瘢痕。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采自中国西北地区的维特疣属Vitronura1新种——陕西维特疣,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新种与属内其它种的区别在于上颚具有7齿,上唇有4根毛,头部背面毛的数量明显少于其它种类,An疣上有2根毛,胸部第2~3节的Di疣上分别有3根毛,腹部第1~4节De疣上分别有3根普通毛和1根感觉毛,腹部第5节的Di疣互相分离。文中同时还编制了该属中国种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旨在研究Lef-1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探索其与毛色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ef-1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相对基因表达量是3.3727±0.1989,在白色羊驼皮肤组织是1.0003±0.0227;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组织总蛋白中存在分子量约44 KD与兔抗Lef-1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多表达在毛球部、表皮也有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多表达在表皮,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外根鞘都有较强表达.结果显示Lef-1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的定位和含量存在差异,提示Lef-1可能影响了羊驼被毛颜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勘误     
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11年第51卷第7期第876—890页中的文章"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HS-PC500岩心微生物多样性"出现了两处错误。(1)第886页中有2大段内容重复;(2)第886页中右栏第5行,"β-变形菌"应为"δ-变形菌"。特此更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索近10 a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资料包括以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报道的临床资料,复习、探讨国内外有关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概况和防治对策。结果发现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儿童浅部真菌病主要是皮肤念珠菌病和头癣,老年人浅部真菌病主要是手、足癣和甲癣;深部真菌病主要是念珠菌病,其他依次为隐球菌病、曲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毛霉病等。由于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目前主张对高危人群,应及早给予预防治疗和经验治疗,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敏监测等确立具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