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胰岛素(Insulin,INS)通过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其促进合成代谢、稳定血糖的生理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关键分子.PI-3K是由催化和调节亚基构成的异源二聚体.催化和调节亚基在数量上保持平衡,此平衡的紊乱可以改变PI-3K的活性.研究表明调节亚基p85α与胰岛素的敏感性成负相关,动物和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发生调节亚基p85α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2.
蛋白激酶B及其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蛋白激酶B(PKB)是原癌基因c-akt的表达产物,它参与由生长因子激活的经磷脂磷肌醇3-激酶(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与许多蛋白激酶相似,PKB分子具有一特殊的AH/PH结构域(AH/PHdomain),后者能介导信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PKB是PI3K直接的靶蛋白。PI3K产生的脂类第二信使PI-3,4,P2和PI-3,4,5-P3等均能与PKB和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PDK)的AH/P 相似文献
3.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质膜民分磷脂酰肌醇被其3位激酶(PI3K)活化后,可以使蛋白激酶B(PKB)由细胞浆定位于胞膜,继而被磷酸化激活。PKB是原癌基因akt的产物,具有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介导细胞代谢、生长、增殖等效应。PI3/PKB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诱发胃癌的最强的风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的毒性成分是可以增加癌症危险的cag分泌系统,它可以使cagA和肽聚糖易位进入宿主细胞,进而激活信号转导通路。AKT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目的蛋白,并在胃癌中被激活,但PI3K-AKT和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诱导的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方法我们揭示了介导幽门螺旋杆菌刺激的AKT活化和胃上皮细胞的这些生物学结果之间的分子通路。结果幽门螺旋杆菌以Sc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依赖性方式增加PI3K-AKT的信号,是幽门螺旋杆菌诱导的细胞迁移不可或缺的。结论这些结果表明,PI3K-AKT信号调节幽门螺旋杆菌诱发的病理生理反应,从而降低癌变门槛。 相似文献
5.
Lipofectin介导反义磷脂酰肌醇3(IP3)-激酶寡核苷酸(ODN)转染HepG2细胞.用逆转录PCR法检测IP3-激酶mRNA表达水平,以Sandwich ELISA法检测AP-1的活化.结果表明a)反义IP3激酶ODN抑制IP3激酶mRNA表达;b)白介素-18(IL-18)诱导AP-1活化,AP-1的光密度值从基础水平的O.134±O.009上升至1. 704±0.019;c)反义IP3-激酶ODN呈时间 (5~24h)和剂量(1~8μg)依赖性地抑制IL-18诱导的AP-1活化,反义IP3-激酶ODN 2μg与细胞孵育8h的抑制作用最强,AP-1的光密度值从对照组的1.704±O.019下降到O.722±0.026,抑制丰达57.6%.上述结果表明,IP3-激酶调控白介素-18诱导的AP-1活化. 相似文献
6.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是一类脂质与蛋白激酶家族,其主要通过在磷脂酰肌醇的肌醇环三位进行磷酸化产生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hosphatidyl inositol 3,4,5-trisphosphate,PIP3)而发挥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γ/δ(PI3Kγ/δ)是I类PI3K家族中的成员,其主要表达于免疫相关细胞中,这2种PI3K亚型参与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因此,PI3Kγ/PI3Kδ被视为因免疫反应调控异常导致的炎症疾病的治疗药物靶点.目前,利用特异性抑制剂靶向干预PI3Kγ和/或PI3Kδ,成为炎症相关疾病治疗的新策略.本文简介了PI3Kγ与PI3Kδ在不同类型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并就采用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靶向抑制PI3Kγ和/或PI3Kδ在各类炎症相关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p16和cyclinD1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p16和cyclinD1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溯p16、cyclin成在乳腺各组病变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差异有显性。cyclinD1在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表达最为明显,且与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及轻度非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性。p16、cyclinD1蛋白在乳腺各组病变中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p16、cyclinDl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呈现不同程度表达,其表达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细胞的恶性倾向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作为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恶性转化的一个客观检测指标。其中,cyclinD1蛋白可能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临床早期发现乳腺癌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哮喘气道重构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4周组);C组(哮喘6周组);D组(给药4周组);E组(给药6周组)。测定气道反应性并观察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及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核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I3K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①B组、C组PI3Kp85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均<0.01),E组上述指标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②B组及C组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壁平滑肌厚度、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数量均较A组明显增加(P均<0.01),而E组上述指标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均<0.01);③B组、C组的气道反应性均高于A组(P均<0.01),E组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结论:气道平滑肌增生是气道重构的一个显著特征,PI3K可能在此起促进作用。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下调PI3K的表达而减轻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及抑制气道平滑肌增生,对哮喘气道重构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它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等功能。PI3K的基因易发生突变和扩增,从而导致PI3K被激活,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IA型的PI3K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组成的通路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黏附、迁移等活动。综述了IA型PI3K——PI3Kα、PI3Kβ和PI3Kδ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列举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IA型PI3K抑制剂,并讨论了它们的分子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P13K/Akt信号通路在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施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干预,观察心肌细胞活力、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及碘化丙啶(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模拟缺血缺氧后细胞活力下降,LDH及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LY294002干预复合缺血缺氧后,细胞活力急剧下降,LDH含量及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进一步显著增加(P<0.01)。结论:应用LY294002加重了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效应,提示PI3K/Akt通路参与了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内源性保护反应,减轻了缺血缺氧损害。 相似文献
11.
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组织发生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在44例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并与6例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及26例乳腺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为,p53mRNA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中呈较强表达(66.7%),在乳腺导自欺欺人这非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为40%(轻度;55.6%,中度:41.7%,重度;26.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9.2%(导管内癌:21.4%,浸润性导管癌:16.7%),p53蛋白在导管单纯性增生组无表达,在导管非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为24%(轻度:11.1%,中度;25%,重度;34.8%)。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38.4%(导管内癌:35.7%,浸润性导管癌:41.7%),bcl-2mRNA在单纯性增生组无表达,在非典型增生组中阳性表达为轻度:11.1%,中度:16.7%,重度:39.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导管内癌;78.6%,浸润性导管癌83.3%。实验结果表明,在乳腺导管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可检测到p53基因有较高的表达缺失,突变及bcl-2mRNA过表达。 相似文献
12.
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PRL-3的表达情况,并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分析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L-3表达定位于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细胞质,间质无着色。癌组织与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为分别为69·4%和35%,癌组织中PRL-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统计分析显示,PRL-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8)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和0·299;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大小、ER、PR和C-erBb-2阳性率无明显关系。WesternBlot结果亦证实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较癌旁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0·044),且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40)。72例乳腺癌中,PRL-3蛋白阳性组MVD的均值高于PRL-3阴性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PRL-3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并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来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E-cadherin和Cathepsin D的表达与乳腺导管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上皮性钙粘素 (E cadherin)和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 cadherin和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导管原位癌 (carcinomainsitu ,CIS)组织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 (infiltratingductalcarcinoma ,IDC)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乳腺导管癌腋下淋巴结阴性组 (nodenegativeductalcarcinoma,NNDC)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阳性组 (nodepositiveductalcarcinoma ,NPDC)相比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乳腺导管癌间质中CathepsinD的表达CIS与I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NNDC与NP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在癌细胞中CathepsinD的表达在上述两组中差异均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E cadherin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ng-1、Ang-2的表达,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VEGF、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其阳性组的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VEGF的表达与Ang-2、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胃癌Ang-1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和MVD值呈负相关。结论胃癌中VEGF、Ang-2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Ang-1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癌细胞株PC- 3 中STAT3 蛋白及磷酸化STAT3 蛋白的表达。方法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前列腺癌组织、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STAT3 及磷酸化STAT3 表达, 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株PC 3细胞STAT3及磷酸化STAT3表达。结果 STAT3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 8%和50. 0%, 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 磷酸化STAT3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 9%和35. 0%, 两者间具显著差异(P<0 .05); PC- 3细胞中STAT3及磷酸化STAT3表达阳性。结论 STAT3蛋白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且持续激活, 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rgrin-linked kinase ILK)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与非小细胞肺癌患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ILK在101例非小细胞肺癌(60例鳞癌,41例腺癌)中的表达。结果(1)ILK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且在鳞癌组织中ILK的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提高;(2)ILK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联系(3)ILK的不同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的预后无关。结论目前国内外尚未有ILK在肺癌中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表明ILK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组织类型来源和恶性程度有关,并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组织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对70例乳腺癌组织PTE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乳腺良性肿瘤均见PTENmRNA和蛋白表达,其阳性率为(100.0% 15/15);70例乳腺癌组织中PTEN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51.4%(36/70)和47.1%(33/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和ER、PR状况无关.乳腺癌PTEN mRNA表达检测结果与PTEN蛋白相似.结论乳腺癌中存在PTEN基因表达异常,PTEN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及硬化性腺病中表达的不同、淋巴结转移与P-钙粘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钙粘蛋白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硬癌和硬化性腺病中P-钙粘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乳腺癌,尤其是硬癌细胞中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P-钙粘蛋白的表达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钙粘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并对估计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核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13对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S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3例NSCLC组织和1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NS mRNA相对表达强度(0.848±0.30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153±0.020)(t=8.712,P0.01)。NS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58.9%(43/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0%(0/13)(χ2=15.315,P0.01)。NS蛋白的表达率与NSCLC的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腺癌组织的表达率为76.5%(26/34)明显高于鳞癌组织的表达率43.6%(17/39)(χ2=8.113,P0.01);低分化组织的表达率81.5%(22/27)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的表达率45.7%(21/46)(χ2=9.023,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NS基因mRNA及蛋白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个新的有应用价值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