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干象又名杨干象虫、杨干隐喙象、杨干白尾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寄主多为杨柳科树种,以杨树为主,是我国杨树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属于对杨树有毁灭性的检疫害虫。本文简要概述了杨干象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科学而客观地评价肿腿蜂对蛀干害虫的控害作用,研究了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建立了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体系,并证明了其可行性。该评价体系包括供试虫源标准、寄生蜂生物学与寄生行为学观察、寄生蜂对寄主的功能反应和寻找寄主效应以及寄生蜂的忠岐指数(Y)4个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松脊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控害潜力,单头雌成虫能防治3—4头松褐天牛3龄幼虫,21d内最多可致死9.07头寄主幼虫;寄主密度对单头寄生蜂寄生作用功能反应的测定结果与对寄生作用寻找效应的测定结果以及对产卵量影响的测定结果一致;综合评价该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控制效能,释放比为1∶1(即1头肿腿蜂雌蜂:1头3龄松褐天牛幼虫)时最高,其忠岐指数Y为39.63,这可能是肿腿蜂类天敌特有的抚幼习性所致,结论也与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寄生行为学观察结果相同。研究结论证明该评价体系是稳定可靠的。评价体系在利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时为筛选最佳寄生性天敌种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寄生蜂是重要且种类最为丰富的膜翅目昆虫类群之一,也是极具价值的害虫生物控制因子。寄生蜂携带有不同类型的活性因子,包括毒液、多分DNA病毒类病毒颗粒、卵巢蛋白、畸形细胞及幼虫分泌物等,用于调控寄主害虫的免疫反应、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以确保成功寄生并确保其子代在寄主害虫体内(内寄生蜂)或体表(外寄生蜂)正常发育,最终可导致寄主害虫死亡,从而有效控制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目前已有诸多与寄生蜂调控寄主害虫内在机理相关的研究报道,该领域也已成为昆虫寄生学与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仅从寄生蜂寄生因子多样性、寄生蜂调控寄主害虫免疫及发育的机理等方面,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肿腿蜂是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为了解肿腿蜂搜索寄主的行为机制,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搜索和寄生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幼虫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记忆效应随着搜索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用寄主虫粪和木屑混合物预处理后,白蜡吉丁肿腿蜂搜索到寄主的时间缩短。不同学习经历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与寄主栗山天牛相关的气味源物质嗅觉测定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经历栗山天牛幼虫虫粪和蛀屑环境后明显倾向于选择栗山天牛虫粪和木屑混合物,而经历栗山天牛幼虫或辽东栎树皮环境的肿腿蜂对相应的气味选择偏好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学习能力有利于用来防治多种非原始寄主害虫,能够明显提高其对新寄主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和产卵与寄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蜡窄吉丁是危害白蜡属树木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因其幼虫期高度的隐蔽性生活而极难检测和防治.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是新发现外寄生于白蜡窄吉丁幼虫的优势天敌种,对寄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强,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研究调查了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及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越冬代成虫羽化的时序差异、不同时期林间的寄生率、寄主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以及寄主幼虫大小与茧蜂产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时间比其寄主害虫白蜡窄吉丁的羽化要晚1个多月.2003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6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7月份;寄主白蜡窄吉丁的羽化期在5月中下旬.2004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5月下旬持续到7月下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寄主羽化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室内).越冬后天敌的羽化时间刚好适应最早寄主发育到可供寄生的龄期,这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也表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很可能是一种专性寄生蜂.林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白蜡窄吉丁幼虫的自然寄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是逐步上升的.自然条件下茧蜂决定是否产卵与寄主幼虫的大小即龄期有关,它仅在前胸宽和体宽1.5 mm、体长12 mm以上,即3~4龄的寄主幼虫体表产卵,但只要接受寄主并产卵,不同龄期寄主幼虫上的产卵量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艺  杨忠岐 《生态学报》2008,28(3):1257-1269
林木蛀干类害虫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是林业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害虫类群之一.寄生蜂在与寄主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搜索、发现和攻击寄主害虫的独特机制,能够有效地找到并寄生它们.总结了寄生性天敌寻找、发现并成功定位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学机制.寄生蜂可以利用来自嗅觉的化学信息物质(如寄主、寄主粪便、虫道共生菌的挥发性气味)、寄主成虫的化学通讯物质、来自视觉的植物表面色差信息、来自触觉的寄主保护物性状特征、来自寄主取食和运动所产生的介质振动信号以及来自寄主活动和代谢的红外辐射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发现隐蔽性害虫的位置,从而完成寄生行为.有些寄生蜂还能综合利用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从而提高寄主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这些线索在生物防治上可能的利用途径和前景进行了讨论.这对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充分利用天敌昆虫,提高生物防治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测定并结合林间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新发现的寄生于蛀干害虫白蜡窄吉丁的外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外寄生于白蜡窄吉丁的幼虫和蛹及预蛹,是自然控制该害虫的一种重要寄生蜂,自然寄生率为13.9%左右。该蜂在天津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明显,寿命长。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卵、幼虫、茧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89±0.79)℃,(17.03±1.42)℃,(16.90±1.68)℃和(15.31±0.47)℃。有效积温分别为(33.82±4.13)日·度、(49.11±7.93)日·度、(128.88±27.87)日·度和(277.00±14.15)日·度。雌性成蜂易于低温保存,对寄主有较强的搜索力和攻击力。繁蜂寄主容易大量获得,是生物防治白蜡窄吉丁的重要理想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是我国东北危害栎树的重要害虫。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研究中,通过功能反应实验方法探讨了利用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取食寄主补充营养的过程中,对栗山天牛1~2龄小幼虫的致死作用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为0.53头。寄生作用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寻找时间21 d内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当该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时,对栗山天牛致死作用和寄生作用的寻找效率均随寄主密度的上升而降低。当寄主密度固定不变时,随着寄生蜂密度的增加寄主的死亡数量线性升高,被寄生的寄主数量也上升,但该肿腿蜂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致死作用和寄生作用的寻找效应均显著下降,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是防治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良好天敌。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评价白蜡吉丁肿腿蜂在生产上的控害能力和制定寄生蜂的林间释放应用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及其寄生蜂滞育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卜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寄牛蜂种类、寄生率以及温度对苹果桃蛀果蛾及其寄生蜂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滞育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章氏小甲腹茧蜂寄生于苹果、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中国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寄生于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杏寄主卜未发现寄生蜂.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差异显著,其中章氏小甲腹茧蜂在苹果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16.45%,住山楂桃蛀果蛾的寄牛率最低,为1.58%;中国齿腿姬蜂在酸枣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5.05%,在山楂桃蛀果蛾寄牛率最低,为1.09%.苹果桃蛀果蛾及章氏小甲腹茧蜂越冬幼虫开始发育至成虫羽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27℃和10.96℃,有效积温分别为208.86DD和166.73DD.  相似文献   

10.
自复寄生蜂的生殖特性及其对生物防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复寄生蜂营雌雄异律发育,雌蜂为初级寄生蜂,雄蜂为复寄生蜂。依据寄主类型产下的相应性别的后代,其性比受到寄主数量、初级寄主与二级寄主的相对丰度等因素影响。自复寄生蜂能够寄生和取食初级寄主,抑制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同时能够寄生和取食同种和异种寄生蜂幼虫,产生致死干扰竞争作用。复寄生二级寄主时,易感时间窗口主要集中在老熟幼虫至预蛹阶段。与同种二级寄主相比,自复寄生蜂更倾向于寄生异种二级寄主或无选择倾向性,取食时,更倾向于异种二级寄主。自复寄生蜂特殊的生殖方式使其对生物防治的影响备受争议。在评价其生物防治价值时,应对其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做出全面权衡。本文对自复寄生蜂的生殖特性、对同种和其他种类寄生蜂产生的致死干扰竞争作用及其对生物防治的影响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利用这种天敌资源开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调控寄主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的生理机制。[方法]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甜菜夜蛾后,寄主幼虫血淋巴中保护酶(SOD、CAT及POD)和免疫酶(PO和LSZ)活性的变化。[结果]寄生后连续5 d观察时间内,从寄生后第1天开始,寄主幼虫血淋巴中SOD活性就高于未寄生幼虫(对照),且在寄生后第4~5天达到显著水平;被寄生幼虫血淋巴中CAT活性始终高于对照幼虫,且在寄生后第1、第4~5天达到显著水平;同样,甜菜夜蛾被寄生后,其血淋巴中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幼虫,且在寄生后第1~2、第5天达显著水平;寄生后第1天,寄生与对照组酚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寄生后第2~5天均达到显著水平;较对照组,寄生后第1~2天,被寄生幼虫溶菌酶活性增加但无显著差异,而寄生后3~4d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揭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刺激了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的应激反应,诱导寄主体内SOD、CAT和POD活性明显上升,阻止寄生蜂成功寄生;同时,寄生蜂寄生诱导了寄主免疫酶(PO、LSZ)活性的变化,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是寄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蜂寄生的一种应急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正>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寄生蜂的寄生蜂,即重寄生蜂,是以松毛虫第一次寄生蜂的卵、幼虫、蛹,作为自己的寄主,这种重寄生蜂是一种害虫。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措  相似文献   

13.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相似文献   

14.
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是构建最优接受寄主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不同龄期幼虫的识别期,并首次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寄主被寄生的风险以及寄生经历对寄主识别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h观察期内,除1龄寄主幼虫外,其他各龄(2~5龄)幼虫均被寄生;对首次寄主识别期的Cox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表明,与2龄寄主幼虫(参照虫龄)相比,3~5龄寄主幼虫被寄生的累计风险比率显著高于2龄寄主幼虫(2·6~4·0倍),而对再次寄主识别期的分析未发现3~5龄寄主幼虫与2龄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进行的生存曲线比较表明,对2~4龄幼虫的再次寄主识别期显著短于首次寄主识别期;说明寄生经历显著提高了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由此推测,较高龄期甜菜夜蛾幼虫被无寄生经验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高于低龄幼虫。  相似文献   

16.
布氏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的寄生习性。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嗜好寄生低龄的橘小实蝇幼虫;橘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对布氏潜蝇茧蜂的寄生有明显的影响;被寄生的幼虫数随寄主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寄主幼虫密度达每果片30只以上时,寄生数量的增加幅度就趋于下降,用Holling圆盘方程模拟为Na=0.9051N/(1 0.0163N)。此外,布氏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有影响,随着寄生蜂数量的增加,寄生蜂的发现域逐渐变小,用Hassell-Varley方程表示为α=0.4655P-0.5807。  相似文献   

17.
寄生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害虫天敌,在自然控制害虫数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针对寄生蜂种类繁多、寄主类型复杂、寄生方式多样等情况,发展了寄生蜂的采集和田间调查技术,并对不同采集方法的效果、不同寄主类型的调查细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番石榴实蝇寄主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英  赵波  张亮  梁华娟 《昆虫知识》2011,48(2):359-363
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是一种为害多种水果的害虫,近年来在云南的元江暴发成灾。本试验选择番石榴实蝇的常见寄主:梨、芒果、苹果、桃、橙及芒果的不同品种进行室内试验,比较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不同寄主对番石榴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番石榴实蝇雌虫对5种供试水果的寄生选择性大小依次为桃>梨>芒果>橙>苹果;番石榴实蝇对芒果不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为三年芒>台农行1号>虎豹牙>胭脂芒>鹰嘴芒;番石榴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蛀果期(卵及幼虫的历期)具有极显著的差异,以寄生桃和芒果的最短;从梨和苹果上饲养出的蛹最轻,且极显著低于其它寄主上饲养出来的蛹重;苹果上寄生的番石榴实蝇蛹重与蛀果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寄生梨的番石榴实蝇蛹重与蛀果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对不同寄主或同一寄主不同品种有明显的选择性,且该选择行为与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9.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20.
六盘山翠金小蜂Tritneptis sp.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茧期的体外复寄生性天敌。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蜂在宁夏六盘山1年2代,以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蜂从6月中旬开始羽化,每头虫茧平均出蜂6.14头,雌雄比1.79∶1,雌蜂6月下旬开始产卵,一只雌蜂一生可在12.2头寄主虫茧上产卵,第1代寄生蜂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并吸食寄主营养发育,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尾、产卵寄生。该蜂体型较大,对寄主跟随性强,无重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7.3%~33.6%,是一种优良天敌寄生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