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贵州远盲属蚯蚓二新种:单向蚓目:巨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发现于贵州的远盲属蚯蚓二个新种-少腺远盲蚓,新种Amynthas meioglandularis sp.nov.和簇腺远盲蚓,新种Amynthas fasciculus sp.nov.。文中作者对新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各自的相似种类进行了比较。二个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于1988年5月采于贵州雷公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发现于贵州的远盲属蚯蚓二个新种-少腺远盲蚓,新种Amynthas meioglandularis sp.nov.和簇腺远盲蚓,新种Amynthas fasciculus sp.nov.。文中作者对新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各自的相似种类进行了比较。二个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于1988年5月采于贵州雷公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报道发现于贵州的远盲属蚯蚓一新种,命名为陈氏远盲蚓Amynthas cheni sp.nov.。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梵净山。 相似文献
6.
《四川动物》2021,(5)
本文报道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集的巨蚓科Megascolecidae远盲蚓属Amynthas新物种3种:垫区远盲蚓A.pulvinatus SunQiu, sp. nov.、热带远盲蚓A.tropicus SunJiang, sp. nov.和裂缝远盲蚓A.hiatus SunQiu, sp. nov.。垫区远盲蚓无受精囊孔,属于A.illotus物种群,环带位于XIV~9/10XVI节,雄孔1对,位于一占据XVII~1/2XIX节的近方形垫状大突起上,前列腺退化,无受精囊。热带远盲蚓有1对受精囊孔,位于7/8,属于A.zebrus物种群。热带远盲蚓背孔起于5/6,雄孔1对,位于XVIII节腹侧两边垫状凸起上,其周围有3~4个白色较矮的圆形乳突,前列腺较发达,受精囊位于VIII节,坛囊圆形,坛管粗短,盲管末端1/2膨大为饱满的卵圆形纳精囊。裂缝远盲蚓有2对受精囊孔,位于7/8~8/9,属于A.aeruginosus物种群。雄孔1对,位于XVIII节腹侧两边,为1个较大的椭圆形腺区,中间1条横缝,椭圆形外侧有4圈呈锐角的皮肤褶皱,雄孔上、下方偏内侧位置,XVII节刚毛环下方和XIX节刚毛环上方各有1个凹陷的乳突,4个乳突和2个雄孔包围的矩形区域为一大片颜色略深的腺肿区,盲肠介于单式和复式之间,前列腺中等发达,受精囊位于VIII~IX节,坛囊呈饱满的心形,坛管粗短,约为坛囊的2/5长,盲管与主体等长,前端1/3膨大为饱满的卵圆形纳精囊。所有新种附形态学描述、图片、与相似物种的形态学比较和提交至NCBI的GenBank登录号。 相似文献
7.
贵州远盲属蚯蚓两新种记述(单向蚓目:巨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远盲蚓属蚯蚓两个新种,雅致远盲蚓Amynthas eleganis sp.nov.和大突远盲蚓Amynthas magnipapillata sp.nov.模式标本均采自贵州省梵净山。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远盲蚓属蚯蚓分布最多的国家,明确该属200余种蚯蚓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性对蚯蚓的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资料记载的物种和本研究团队2006至2016年间实地调查获取的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采集该属物种的地理分布信息,绘制了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图。此外,通过提取各分布点对应的生物气候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影响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区系分布的气候因素。结果表明:(1)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在水分因子中,极端水分条件、水热是否同步和年降水量均同等重要,在温度因子中,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极端温度、水热是否同步、平均温度;(2)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例如,华南区)比水热条件相对短缺的区域(例如,华北区和西南区)更有利于远盲蚓属蚯蚓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贵州远盲属蚯蚓一新亚种记述(寡毛纲:巨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贵州的远盲属蚯蚓一新亚种——双瓣远盲蚓梵净山新亚种Amynthas daulis fanjinmontis sub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动物标本室(贵阳)。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武夷山和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气候区,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丰富,然而土壤动物蚯蚓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报道在福建省武夷山和梅花山采集的巨蚓科(Megascolecidae)远盲蚓属(Amymthas)蚯蚓新物种4种:表土远盲蚓(A.epigenus Sun&Qiu,sp.nov.)、梅花山远盲蚓(A.meihuamontis Sun&Qiu,sp.nov.)、苔蘚远盲蚓(A.muscosus Sun&Jiang,sp.nov.)和腐土远盲蚓(A.humatalis Sun&Jiang,sp.nov.)。这4个新物种在Sims等(1972)的物种群中属于A.sieboldi-group,其受精囊孔均位于6/7~8/9节间。所有新种附形态学描述、图片以及与相似物种的形态学比较和提交至GenBank的条形码登记号。此外还通过在GenBank上同源性搜索,筛选出了与新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的蚯蚓物种,并对其进行了遗传距离计算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梳理。以上结果将福建省武夷山和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的蚯蚓物种数由4种增加至8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于1993年在云南发现的远环蚓属蚯蚓一新种──方垫远环蚓Amynthasquadrapulvinatussp.nov.,以其受精囊两对、腺垫为长方形、无环形小沟等特征,与相似的双沟远环蚓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毛利远盲蚓(Amynthas morrisi)接种于混合15%造纸污泥的旱地土和水稻土中,研究不同蚯蚓对不同混合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蚯蚓对混合污泥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与土壤类型和蚯蚓种间差异密切相关(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在混合污泥旱地土处理中,与对照相比,E.foetida处理的混合污泥土壤pH和Eh分别显著降低了0.22和13个单位(P0.05),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2.8%、43.8%、12.4%、48.4%、44.0%和40.7%(P0.05),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增加了57.4%(P0.05);A.morrisi处理的混合污泥土壤碱解氮含量、过氧化氢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明显下降了16.5%,12.4%、33.9%和45.5%(P0.05)。另外,两种蚯蚓相比较,E.foetida活动后混合污泥旱地土壤pH和Eh值、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分别比A.morrisi活动后土壤降低0.17和10个单位、24.9%和2.26个单位,而代谢熵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2)在混合污泥水稻土处理中,与对照相比,E.foetida处理的混合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显著提高20.9%和1.02个单位(P0.05),全钾含量和呼吸速率明显降低6.11%和33.8%(P0.05);而与对照相比,A.morrisi处理的混合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13.2%和10.8%(P0.05),但β-葡萄糖苷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分别下降46.7%和34.4%(P0.05)。两种蚯蚓相比较,E.foetida处理后混合污泥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比A.morrisi处理显著增加了15.7%,碳氮比增加0.84个单位,速效钾、呼吸速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11.4%、36.5%和5.51%(P0.05)。综上所述,蚯蚓能显著影响混合造纸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蚯蚓在高有机碳和低粘粒含量旱地土壤中活动,能够加速有机碳的分解和释放,降低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但增加微生物总体活性;而蚯蚓在低有机碳和高粘粒含量水稻土壤中活动,则能够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储存,对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与A.morrisi相比较,E.foetida对混合污泥旱地土有机碳的分解和释放、微生物活性的提高,以及混合污泥水稻土有机碳的储存等方面的能力均较强,而对混合污泥水稻土钾素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造纸污泥具有高有机碳和低养分含量特征,因此污泥农用仍需考虑按一定比例配施高养分含量有机物料。同时,进一步根据土壤类型和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进行较长期的小区和大田试验,将能够为污泥农用提供更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者1984年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蚯蚓种类调查,继1983年后,又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二新种。记述于下: 1.二孔腔蚓,新种Metaphire biforatum sp. nov. (图1) 外部特征体长121—142mm,体宽5—6.2mm,体节数97—115。体色(福尔马林浸液中)褐色,背腹一致。自Ⅻ节起,沿背中线到体末端有一黑褐色的色带,宽约0.8mm。 相似文献
14.
记述蕨盲蝽属2新种:宽蕨盲蝽Bryocoris(Cobalorrhynchus)latus sp.nov.和亮蕨盲蝽Bryocoris(Bryocoris)nitidus 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 新种与宽垫盲蝽族内的淡足息盲蝽Sinevia pallidipes (Zheng et Liu,1992)(胡奇,郑乐怡,2003)也相象,但新种爪内面无宽扁的爪垫而与蕨盲蝽族种类爪的类型相同,并且生殖腔腹向开口,可与之区别. 相似文献
15.
大平二号赤子爱胜蚓在10—30℃区间内,呼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呈增强趋势,30℃以上呼吸强度急剧下降,30℃时呼吸强度最大为77.9±0.75,而以20—25℃范围内呼吸强度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6.
红缘突额盲蝽,新种Pseudoloxops marginatus sp. nov.(图1—5) 黄褐色,身体两侧具血红色宽边。头顶平,额的前部向前突出成瘤状,具稀疏黄褐色直立毛,唇基明显突出,并向后倾斜,额唇基沟宽而深,侧叶(jugum)较平,舌侧片(lora)成圆锥状突出,唇基、头侧叶和舌侧片多为红色或具红色色彩。小颊细长,喙伸过中足基节。触角第1节粗,香蕉形,血红色,内侧黄褐,具褐色斜立长毛,第2节细长,基部红,(深色个体第1节黑红,第2节淡红),触角瘤大,明显可见;眼红,与前胸背板相接,头后缘具横隆脊,但直立长毛不显著。前胸背板平,前缘和后缘弯曲,侧缘直,前缘具隆脊,胝椭圆 相似文献
17.
狭盲蝽族二新种记述(半翅目:盲蝽科)唐周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710032)关键词盲蝽科,狭盲蝽族,新种,分类学,中国狭盲蝽族(StenodeminiChina)隶属盲蝽科(Miridae)盲蝽亚科(Mirinae),该族成员适应在禾本科...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型钷齿远蚓为材料,组织匀浆后,经生理盐水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葡聚糖凝胶过滤和DEAE离子交换层析,得到两种纯的蚯蚓溶酶,具有强烈的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它们都是糖蛋白,非寡聚酶,分子量分别为23,000、40,000。测定了一个酶的氨基酸组成,它对某些底物的作用,被一些抑制剂抑制的程度,说明它是练氨酸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酶 相似文献
19.
吉林和湖北缓步动物二新纪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记述了吉林省和湖北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它们是Macrobiotus harmsworthi Murray,1907;Macrobiotus hufelandi Schultze,1833。2个种同属于缓步动物门(TaN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并爪H(Parachela)、大生熊虫科(Macrobiotidae)、大生熊虫属(Macrobiotus)。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分布于甘肃省的丽盲蝽属新丽盲蝽亚属(subg.Nedygus)二新种,修长丽盲蝽Lygocoris(Neolyugs)elongatulusp.nov.和甘肃丽盲蝽Lygocoris(neolygus)gansuensissp.nov模式标本均存放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