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与美国阿尔巴尼国际公司签署协议,中美科技人员联合在我国开展防治红铃虫新技术示范试验。棉红铃虫Pectinophorogossypiella(Saunders)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重要害虫,红铃虫的化学防治已不断出现抗药性和污染环境的问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的滞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显春 《昆虫知识》1995,32(3):181-183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的害虫防治工作中,人们深入到害虫的生理、生态等内在因素,从中探索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性引诱剂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人工合成和田间试验,1973年除对合成样品进行技术鉴定外,并进行了红铃虫雌蛾天然引诱物的粗提工作。所有的样品分别在上海川沙县和安徽巢县及庐江县做过一些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出来,提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免配剂(Nomate PBW)防治棉红铃虫的最近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clla是世界大部分产棉区的重要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的主要害虫。由于红铃虫幼虫孵化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蛀食棉铃,所以一般的化学杀虫剂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多年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杀伤棉田天敌和有益生物,破坏了棉田生态平衡,而且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1981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美昆虫信息素技术讨论会”上,美国阿尔巴尼国际公司(Albany International)的Brooks和Doane的报告中指出,经红铃虫为害的棉籽会产生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喂食奶牛发现乳汁中也含有这种有毒物质。我国不少地区棉籽油作为一种主要食用油在使用,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多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防治棉红铃虫的新方法,1960年美国的Beroza首先提出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弥散于大气中,扰乱雌雄蛾交配,直接防治害虫的  相似文献   

5.
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3年在棉红铃虫(Pectinop 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发生中密度、高密度区应用红铃虫性信息素2%微胶囊、2%改进微胶囊、塑料纤维夹片、PVC胶带、聚乙烯塑料管,采用干扰交配方式进行防治技术的研究。经过22个年次试验结果表明:在红铃虫发生中密度地区以自然沟,沟渠为界.5—8公顷连片棉田为使用单位,所用剂型均能有效控制红铃虫的为害。青铃活虫、籽棉含虫量、僵瓣花比常规农药防治区减少70—80%以上。在高密度区.试验区四周需有100公尺以上隔离带.使用PVC胶带剂型.在越冬代始蛾对时施挂一次,干扰交配时间可达三个月以上.性信息素释放稳定,控制青铃活虫、籽棉含虫量与使用4—5次菊酯农药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江汉平原棉区主要害虫,常年因幼虫钻蛀花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研究棉红铃虫幼虫田间分布结构,有助于分析为害损失。对密度估值、合理田间试验设计、取样、以至做  相似文献   

7.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8.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9.
切断棉红铃虫食物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海 《昆虫知识》1995,32(6):333-336
根据棉花早蕾是一代棉红铃虫唯一食料,提出切断红铃虫食物链的构想。经多年实践,摘去7月上旬全部早蕾,能减少大部分蛀铃虫源,收到显著减轻或基本控制二代为害的效果,且能提高优质棉产量,使经济、生态、环境同步获益。  相似文献   

10.
齿肥瘦姬蜂Pristomerus vulnerator(Panzer)(以下简称姬蜂)是棉红铃虫的天敌。雌虫产卵于红铃虫幼虫体内,孵化后随着红铃虫幼虫的生长而营寄生生活,幼虫老熟时已食空红铃虫内脏,奇主仅剩一层薄皮,破皮而出后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每只红铃虫幼虫只能容一只姬蜂幼虫寄生。 我们除室内试验研究外,还在田间放蜂观察防治效果,认为利用姬蜂在田间杀灭红铃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棉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樟法  吕仲贤 《昆虫知识》1990,27(4):208-209
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幼虫为害棉铃所造成的损失估计,曹赤阳等曾作过报道。但用该逻辑斯蒂公式只能估计天气干旱、僵瓣很少的年份才接近实际损失。而红铃虫为害棉铃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幼虫侵入籽棉,使棉纤维的发育受  相似文献   

12.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13.
棉红铃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发现红铃虫性诱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的1:1混合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在田间达向试验中,虽然它对雌、雄蛾间的性信息联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雌娥交配率的下降幅度却不大。为了分析这些现象,对红铃虫性行为作了观察,发现切除雄蛾触角,就失去对性诱素的反应;而切除雌蛾触角.该雌蛾仍能交配。Smith等(1978)的切除触角试验,其结果与我们的相  相似文献   

14.
棉红铃虫自然种群的生命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幸泉  黄汉文 《昆虫学报》1993,36(3):308-314
1978-1988年,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棉区,用编制特定年龄生命表的方法,研究棉红铃虫Pectin 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第1至3代的自然种群生命统计特征值。 世代存活率(占)为3.23,4.01和1.46;各虫态发育阶段(X)与相应阶段存活率的关系为:y1=61.66e-0.58s、Y2= 142.47e-0.73s、 y3=146.68e-0.80s种群鹃势指数(I):1.12、2.03和0.45;每雌蛾平均及最高产卵量:35(253)、51(235)、31(293)粒;自然内禀增长率(r')为0.0390、0.0403和0.0026;净增殖率?:4.39、4.43和2.04;周限增长率(兄):1.0398、1.0411和1.0026;世代长度(T):38、37和276日;种群加倍时间(t)18、l7和26,天。上列十个生命统计值已成为组建棉红铃虫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所必须的基质。 第二代是全年的关键世代,各代钻蛀期的幼虫数及越冬期的幼虫数是影响下一世代或次年种群数量的关键虫态,钻蛀期幼虫的自然死亡是致死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试验研究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红铃虫的交配习性和性引诱剂试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铃虫的交配习性,更好地为测报和防治工作服务,我们于1974年对红铃虫的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从6月6日到9月26日共解剖雌蛾4,658头。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长江流域棉区重要害虫之一,常年棉花受害损失约10%左右。由于此虫繁殖力强,成虫产卵和幼虫为害隐蔽,以及目前又无有效天敌予以利用等原因,故迄今仍不得不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棉田生态环境有了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棉花生长前期,针对不同情况控制使用农药或改变施药方法,对自然天敌群落的建立,发挥对中、后期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控制作用十分有利。但在红铃虫防治问题上,不少地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易受自然因子影响,田间试用不很稳定。故不断进行剂型的技术革新,以解决它的挥发度调节和延长它的引诱活性,使其增加引诱作用,达到最大的功效,是大田应用上急待解决的课题。为此,1975年,我们配合有关单位,对设计试制的几种剂型进行了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18.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iella (Saunders)为害青铃的调查,有些地方由于未能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所得结果差异甚大。棉红铃虫在青铃上的侵入孔很小,不容易看清,因此需先查看虫道或突起,再循迹查到侵入孔,按侵入孔数来确定为害的虫量。如果单根据虫道、突起,往往会将1头幼虫在二个相邻的铃瓣上形成的虫道误记成2头虫,或将由其它虫或生理原因造成的突起误认为棉红铃虫为害,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1975年我们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的棉红铃虫性诱剂(下称性诱剂),从8月1日—10月6日对第二、三代红铃虫进行了迷向法防治试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