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健康虾夷扇贝和缺刻症状虾夷扇贝外套膜细菌多样性,分别从健康和缺刻虾夷扇贝样品中获得20872和16333条有效序列.结果表明: 缺刻虾夷扇贝样品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分别高于健康虾夷扇贝样品;两个样品中细菌可以分为8个门,即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浮霉菌门、螺旋体门和柔膜菌门,其中前7个门类的细菌在健康和缺刻虾夷扇贝样品中均有分布;在健康虾夷扇贝样品中,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占整个菌群的97.7%,次优势类群厚壁菌门占0.8%;缺刻虾夷扇贝样品中,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占整个菌群的52.2%,次优势类群变形菌门占47.7%.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兰坪金顶铅锌矿矿区样品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并对其多样性进行研究。方法采集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矿区土样和矿石样,采用固体肉汤培养基、卯黄培养基及PYGV培养基分离该矿区环境中的可培养细菌,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统计不同种属细菌的数量,初步评估细菌多样性。结果兰坪金顶铅锌矿矿区环境细菌的主要种群包括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不同菌属:微球菌属、节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短波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考克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八叠球菌及Skermanella属的菌株,其中抗逆性较强的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的细菌。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兰坪金顶铅锌矿矿区可培养细菌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3.
天然次生林中水曲柳种子库的空间格局与过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与过程是认识林木更新的基础。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中土壤种子库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种子的统计特征、空间格局、尺度和格局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落种后水曲柳种子库的平均密度有很大变幅(5.8~105个·m-2),平均年削减率为91.6%~92.7%,5~8月的削减率高达98%以上。变异函数分析及理论模型拟合显示,一年之内种子库的空间格局强度及尺度变化非常明显。种子雨可形成较强的异质性格局,空间自相关尺度较大,为36.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云南富宁磁铁矿矿区样品中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采集云南富宁磁铁矿矿区土样和矿石样,采用固体肉汤培养基、卵黄培养基及PYGV培养基分离该矿区环境中的可培养细菌,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统计不同种属细菌的数量,初步评估细菌多样性。结果富宁磁铁矿矿区环境细菌的主要种群包括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不同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节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其中抗逆性较强的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富宁磁铁矿矿区可培养细菌种类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广东南岭森林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对其中的可培养细菌种类仍缺乏系统了解。本研究采用贫营养型的R2A培养基和富营养型的TSA培养基对南岭森林土壤中细菌进行了分离,获得细菌408株,分别从属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35属。其中的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占分离总数量的71%。在属水平,芽胞杆菌及其近缘属为优势类群。除芽胞杆菌外,假单胞菌、伯克霍尔德氏菌草酸杆菌科Collimonas属和罗丹诺杆菌科Dyella属是分离获得的主要类群。R2A培养基在分离革兰氏阴性的变形菌门菌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性,而TSA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更多为快速生长的芽胞杆菌及其近缘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发现了15属的菌株具有一定的水解酶活性,大多表现出对淀粉和牛奶的水解活性,对有机磷的水解性能优于对无机磷的水解。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则主要集中于芽胞杆菌及其近缘属中。发现了潜在新物种26株,分布于芽胞杆菌、Dyella、类芽孢杆菌等9属中。本研究仅使用了两种营养类型的培养基,进一步借助培养组学技术有望能更加全面反映南岭森林土壤中的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王阶平  刘波  刘欣  刘芸 《生物资源》2019,41(6):471-485
乳酸菌是重要的益生菌资源,在食品、农业、化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熟知的乳酸菌主要集中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少数属种。为了拓宽人们对乳酸菌的认知,本文就乳酸菌的系统分类学进行阐述。在系统分类学上,乳酸菌分别隶属于厚壁菌门4纲7目18科39属653种和放线菌门2纲2目3科12属88种。最后,对乳酸菌的益生作用、安全性与有效来源、益生潜能的体外评价指标等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对水曲柳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照是森林更新动态中极为关键的环境因子。本研究在东北天然次生林中选择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结合实验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同时进行林下播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更新实验,探测更新格局特征。通过空间关联性分析,研究探讨是否林分光照的空间变异对水曲柳更新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生长季林分平均光照仅为全光照的4.2%~4.6%,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常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空间自相关变异(62.5%~78.2%)主要体现在10.9~12.4 m的尺度上。2)林分光照不同的空间样点上,水曲柳更新幼苗发生数量和秋季幼苗存活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光照相对强的微生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且存活率高,而在光照较弱的微生境中则更新较差,更新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格局。3)更新格局与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紧密关联。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空间变异较复杂的条件下,更新相应呈现出较复杂的空间格局,自相关的变异表现在较小尺度范围(2.12~6.97 m)。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变异复杂性较小的条件下,更新格局的复杂程度明显变小,空间自相关变异(>83%)表现在较大的尺度上(30 m),对更新格局起主要的影响作用,随机变异的影响很小(<17%)。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分光照环境在水曲柳更新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林分光照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分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群落中的植物种群以其特有的生态学和形态学属性,在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下,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研究森林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可以为森林群落演替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理论.格局分析的数量指标还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但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研究是一个争论性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林分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根据取样的不同分为样方法和距离法.而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本文认为空间点格局方法是一种研究空间格局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淡水湿地种子库的小尺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贵华  刘幼平  李伟 《生态学报》2006,26(8):2739-2743
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湖里沼泽为对象,研究了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水平分布格局。在沼泽中选择地表植被分布比较均一的16m×4m大小的方形区域,按1m间隔获取64个内径7·8cm、深5cm的圆柱状土样,通过幼苗萌发法鉴定每个土样的种子库组成。采用2个格局指数(离散系数和Lloyd平均拥挤指数)以及Moran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了种子库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种子库由17个物种组成,多年生的锐棱荸荠(Eleocharisacutangula)和龙师草(E·tetraqueter)是种子库中密度最大的物种。两个格局指数显示7个分布频率大于10%的物种的种子全部为聚集分布。MoransI统计分析显示其中只有3个物种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这3个物种的种子斑块大小超过了目前的两个取样单位之间的距离(1m),而其它4个物种的种子斑块则小于这个尺度。  相似文献   

11.
天然次生林中水曲柳种子的扩散格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子扩散是种群动态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研究其扩散格局对了解种子库及更新格局有重要意义。于1999~2000年在天然次生林中选择样地并设置样带,共设取样点1376个,观察和估计了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种子雨格局。结果发现,母树附近,尤其是冠幅范围内,各方向的种子雨没有显著差别。但种子雨密度随距离有明显变化,冠幅范围内平均可达462~903个·m-2。距冠缘10~20 m急剧减少,为50~190个·m-2。72.5%~96.4%的种子散落在距母株树干10 m 的范围内。饱满种子顺风  相似文献   

12.
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预防和解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解除休眠和经高温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探讨预防和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GA3和乙烯利不能阻止已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在25℃下萌发时诱导的次生休眠。干燥和短时间低温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不明显,较长时间(大于2周)的低温对解除水曲柳种子的次生休眠有一定的效果。综合来看,10^-3mol&#183;L^-1的乙烯利或GA4+7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水曲柳EST-SSRs位点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使EST-SSRs分子标记技术在水曲柳辅助育种、基因定位、雌雄鉴定等研究中应用;本文对NCBI数据库中的12 100条水曲柳ESTs进行了分析;序列拼接得到全长为3.02×106 bp的非冗余的5 423个ESTs聚类;利用在线软件SSRIT进行SSRs位点搜索;共检索出9 489个SSRs位点。EST-SSRs的长度从6~46 bp之间变化。二核苷酸重复在水曲柳中占主导地位(6 914个);占总SSRs的72.86%;其次是三核苷酸(24.96%)和四核苷酸(1.37%)。各种不同重复模式中出现最多的是(AG/CT)n(3 458次);占二核苷酸重复的50.01%;其次分别是(AC/GT)n(24.47%)和(AT/AT)n(24.23%)。利用Primer 5.0软件共设计了147对EST-SSRs引物。水曲柳ESTs中SSRs出现频率较高;类型丰富;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水曲柳EST-SSRs信息;使该分子标记技术在水曲柳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数等在微立地间的变化甚至超出立地间的变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使得不同微立地间水曲柳生长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立地内不同微立地间林木生长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立地间的差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受到局部地段微立地的影响,微立地的研究对进一步实现适地适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经层积处理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经层积处理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于10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比恒温条件的好,最佳的变温条件为15℃/10℃,最佳的恒温条件是10℃,20℃以上的恒温会诱导种子产生二次休眠。  相似文献   

16.
柳蝙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7~2000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地区,对柳蝙蛾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该地区柳蝙蛾多数个体2年完成一个世代,分别以卵和幼虫2次越冬。每年6月底、7月上旬,幼虫转移到水曲柳上危害。上树后的幼虫,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发育了6龄仍未化蛹。在水曲柳人工林中,主要危害2~20年的水曲柳人工幼林的干基部(20cm以下)和干部。水曲柳蝙蝠蛾的发生量与林龄和林分结构密切相关。以水曲柳人工纯林以  相似文献   

17.
贮藏的成熟水曲柳种子经夏越冬播种的结果表明,贮藏的成熟种子经夏越冬播种可以萌发,东北地区的播种时间宜在9月之前。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发芽效果,其中以100mg·L^-1激动素浸种1d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species allows knowing the way in which they perceive landscape, and how their perception varies with scale. We examined distribution of four small mammal species at different scales over a landscape including protected and grazed areas, and associ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with landscape structur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central Monte Desert (Reserve of Ñacuñán). Trap grids were set in both areas at two scales, varying their grain and extent. To determine whether spatial patterns are random, clumped or regular, we used a point pattern analysis. Logistic regressions were performed to relat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small mammal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tensity of the point pattern was not constant, either in the Reserve or the grazed area. Small mammal abundance exhibited a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a first-order effect was detected for all species. No second-order effects were detected, the point pattern was random for all species in both areas. Both areas were differently perceived by rodent species. Habitat structure in both conditions and its variations with scale appear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distribu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