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腺苷酸(cAMP)可在神经传递物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而坏腺苷酸又可促成神经传递物的产生.用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处理家蝇后,发现酪胺大量增加,主要由于酪氨酸脱羧酶受到诱导、活性增高所致.处理后一小时,cAMP也有增加,并与酶活性的增加相平行,但酪氨酸脱羧酶活性增高的曲线与cAMP量增加的曲线,实际上并不平行,因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是先增加,然后下降,而cAMP的量则是在开始时有一个小的下降,接着一直上升,而此时酶的诱导已下降,cAMP含量在诱导开始时出现下降的原因尚不明,可能与环鸟苷酸(cGMP)有关.但随后的上升显然是由于酪胺或章鱼胺的增加所造成.目前已证实,酪胺可经β-羟化作用形成章鱼胺,后者再刺激章鱼胺受体,而使腺苷酸环化酶活化,产生大量的cAMP.酪胺本身也可能就是章鱼胺受体的激活剂.  相似文献   

2.
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顺凡  郭建洋  黄佳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10,53(10):1157-1166
章鱼胺(octopamine, OA)和酪胺(tyramine, TA)在昆虫体内扮演着各种重要的生理角色。它们协调控制着昆虫的各种器官和行为, 如调节外周淋巴器官功能和影响昆虫的学习与记忆、昼夜节律等, 使得昆虫能够以合理的方式来应对外界刺激, 并被认为在功能上对应于脊椎动物体内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虽然都是酪氨酸脱羧基产物, 且酪胺是章鱼胺的生物合成前体, 但它们都通过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昆虫体内发挥不同的神经调控作用。近年来, 对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 尤其是它们与对应受体作用的研究, 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的生物合成, 在神经和非神经组织中的分布, 被突触前结构的再摄取以及它们在昆虫体内的不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特别对章鱼胺和酪胺受体基因的克隆、信号转导途径以及药理作用特性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3.
章鱼胺是一种天然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关于其生物活性,文献报道大多为肥胖症的治疗和II型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既往研究指出,章鱼胺的前体化合物酪胺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本文以章鱼胺为原料合成十种衍生物。为比较章鱼胺、酪胺及章鱼胺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测定了这些物质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研究结果表明,章鱼胺及其两种衍生物OA07和OA08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酪胺;另一章鱼胺衍生物OA05具有较高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酪胺为DDT麻痹的(虫非)蠊血淋巴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Sternburg及Kearns报道在DDT中毒麻痹的美洲(虫非)蠊血淋巴中存在着一种毒素,初步鉴定为芳香胺。1972年Tashiro等鉴定它为L-亮氨酸,它可脱羧成为异戊胺,具有更强的神经活性。 本工作使用了Sternburg及Tashiro所用的三套层析系统,用亮氨酸、异戊胺、酪氨酸、酪胺、苯乙胺作为标准样品来比较,发现这一毒素可能是酪胺。酪氨酸及亮氨酸均为正常成分,在对照组及处理组的三个系统中均存在。异戊胺在处理组的第一及第二系统中不存在,说明其不是毒素。只有酪氨及苯乙胺在对照组的第一、第二系统中存在,在第三系统中不存在。但在处理组中三套系统中均存在,说明它们乃是处理所产生的物质。高压液相色谱的检测证明了酪氨本身在正常昆虫中也以微量存在,但在DDT处理后,量有极大的增加。讨论了①毒素是酪胺的可能性,②毒素可能不是单一成分,③酪胺的作用机制,及④酪胺的生成与代谢。  相似文献   

5.
痕量胺是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的一类内源性活性化合物,它们在亚细胞定位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类似于常见的生物胺。痕量胺相关受体(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TAAR)是脊椎动物中进化保守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TAAR1参与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能递质传递的调节,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药物成瘾等精神疾病潜在的治疗新靶点。此外,TAAR1在外周组织中也有显著表达。研究提示痕量胺能系统的稳态失调会导致外周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诱发中枢免疫炎症反应。由于TAAR1在免疫反应的产生或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TAAR1调节剂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6.
章鱼胺是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多种微量生物胺之一。章鱼胺的分布及含量变化对于昆虫的生长、取食、代谢等多种生理、生物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昆虫体内章鱼胺的功能性、昆虫体内章鱼胺的分布及其主要功能、章鱼胺痕量测定方法、生存环境的改变及化学药剂的作用对章鱼胺含量的影响以及外界刺激对章鱼胺含量影响的生理及生物化学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各种神经毒剂引起毒素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五类(七种)神经毒性的杀虫药剂,对美洲(虫非)蠊测定了它们能否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DDT、溴氰菊酯及六六六均能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而E605、西维因、巴丹及杀虫脒均无此效果。纸层析及薄层层析,用标准样品(酪氨酸、酪胺、苯乙胺、L-亮氨酸及异戊胺)作比较,测定了这一产生的血淋巴中的毒素乃是酪胺,或主要是酪胺。增效试验,证明了杀虫脒与DDT或溴氰菊酯合用时,能增加酪胺的产量。讨论了这一毒素产生的条件,以及这一毒素有可能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几种单胺及氨基酸的复合物,但酪胺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鱆胺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生物胺,其化学名称为对羟苯-β-羟乙胺,又称对羟基苯乙醇胺或β-羟酪胺。由于最先是在章鱼的唾液腺中发现的,所以俗称鱆胺。随着高敏感、高特异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非神经系统的许多组织,如唾液腺、鳃下腺、心、肾、体液中均发现有大量鱆胺存在。神经元末梢能合成、贮存和释放鱆胺,释放出来的鱆胺能被酶催化降解。研究发现鱆胺受体是一种仅对鱆胺敏感的腺苷酸环化酶,它能促进环腺苷酸(cAMP)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两种小型海水鱼, 常被作为水产动物饵料, 也可被人类食用。研究检测了这两种鱼在30℃下贮存48h 每隔6h 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9 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章鱼胺)的含量变化, 并对这两种鱼的T-VBN 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 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中T-VBN 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T-VBN 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棘头梅童鱼T-VBN 含量从0h 的8.19 mg/100 g 增加到48h 的568.05 mg/100 g,龙头鱼从0h 的13.16 mg/100 g 增加到48h 的361.34 mg/100 g, 棘头梅童鱼增长值显著高于龙头鱼(PPPP>0.05);多巴胺在两种鱼体内均未检测到。这两种鱼体内T-VBN、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均极其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的化学成分,利用各种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了9个化合物。他们分别为:白桦脂酸(1);齐墩果酸(2);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3);N-反式阿魏酰酪胺(4);N-顺式阿魏酰酪胺(5);丁香脂素(6);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8);3-羟基-30-去甲基-20-酮基-28-羽扇豆酸(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领春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5-羟色胺广泛分布于昆虫神经系统和外围组织,调控多种生理过程和行为。研究表明,5-羟色胺可以降低昆虫取食量,促进嗉囊的收缩;5-羟色胺可以和多巴胺协同调控昆虫唾液的分泌,分别形成唾液的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成分。5-羟色胺与多巴胺、保幼激素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中华马蜂、美洲大蠊的卵成熟发育,还可与章鱼胺、直肠肽等协同调控多种昆虫输卵管的收缩。在昆虫生殖行为方面,5-羟色胺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增强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抑制交尾后行为和维持生殖滞育。5-羟色胺通过诱导聚集行为调控蝗虫的型变,还与章鱼胺等信号分子协同调节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胚后发育和行为多型。5-羟色胺对昆虫取食、生殖及非遗传多型的调控机理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段云峰  吴晓丽  王涛  金锋 《生命科学》2013,(10):1027-1035
五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神经递质。参与这两种神经递质合成和分解、运输及信号转导等过程的物质均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如影响5-HT作用的色氨酸、色氨酸羟化酶、单胺氧化酶、5-羟吲哚乙酸及5-HT转运体和5-HT受体;影响DA作用的多巴胺β羟化酶和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以及DA转运体。未来攻击行为研究,应考虑色氨酸自身代谢、受体亚型及其他单胺类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将肠道微生物纳入攻击行为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世界》2008,(9):9-9
中国科学家发现,无法产生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小鼠焦虑程度较正常小鼠低,但保持恐惧记忆的时间更长。5-羟色胺是与许多行为有关的重要信号传导分子,和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有关。研究者比较了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在高架迷宫的开口部分游荡时比对照组小鼠放松,这提示它们焦虑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对于小花清风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目前较少报道,为了阐明小花清风藤的物质基础,该研究对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的干燥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化学分析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小花清风藤干燥叶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进行分离共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N-顺式阿魏酰酪胺(2)、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N-反式-对-香豆酰章鱼胺(5)、N-顺式-对-香豆酰章鱼胺(6)、阿魏酸(7)、芹菜素(8)、木犀草素(9)、咖啡酸(10)、5-氧阿朴菲碱(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2、4-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杨晓华  张华峰  赖江华 《遗传》2014,36(1):11-20
酒精依赖是以失去控制地饮用酒精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脑疾病, 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等)在酒精依赖症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功能失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关键调控点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转运体、酪氨酸羟化酶、色氨酸羟化酶及单胺氧化酶基因等在酒精依赖中的作用机制, 结合本实验室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酒精依赖分子机制的研究策略。在系统评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介导的酒精依赖分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结合本实验室在酪氨酸羟化酶激活剂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可用于酒精依赖症治疗的作用靶点, 提出通过调整基因调控区的甲基化程度和改变pre-mRNA的选择性剪切等表观遗传学策略预防和治疗酒精依赖症, 同时根据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提出对酒精依赖症患者进行个性化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章鱼胺在昆虫生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章鱼胺可以降低昆虫对性信息素感受的反应阈值,提高感受的敏感性。章鱼胺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受体OAMB和Octβ2R结合,激活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可促进肌肉松弛和输卵管管腔液体分泌。章鱼胺还能促进受精囊和卵巢围鞘的收缩。通过雌性生殖系统不同部位收缩与松弛的偶联,实现精卵排放和受精。此外,章鱼胺也可调控昆虫的求偶、抚育等生殖行为,可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调节性信息素的合成和交配后效应。章鱼胺调控昆虫性信息素感受、生殖行为和精卵排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关机理和信号转导途径等仍需进一步探索。章鱼胺对昆虫生殖调控方面的研究将为查明昆虫生殖机制和杀虫剂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脑雌激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雌激素的来源包括透过血脑屏障的循环雌激素以及脑局部合成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调节脑发育、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也能调节胆碱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等的生理功能。雌激素具有两类受体:一是经典的核受体ER-α和ER-β;二是近年新发现的膜性受体ER-X和G蛋白偶联受体GPR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以及Gαq-ER。核受体介导雌激素的基因型效应即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膜性受体(包括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但也可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由于脑源性雌激素具备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部分功能性特征,因此雌激素仅仅是一种激素还是可以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假说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系统与抑郁症关系密切,阐明5-羟色胺相关受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有助于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在5-羟色胺的受体中,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type 2C receptor,5-HT2CR)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已有关于5-羟色胺2C受体与抑郁症具有相关性的报道,但近年来,5-羟色胺2C受体参与抑郁症的相关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抑郁症分子机制中5-羟色胺2C受体的作用加以综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昆虫在物理及化学压力下产生的神经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宗炳  罗远 《昆虫学报》1986,(3):337-344
昆虫在物理及化学压力下会产生许多神经活性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由心侧体释放神经活性因子,及由腹神经索释放的神经有毒物质。前者的化学鉴定虽尚未完全肯定,但按照较近的研究,可能为章鱼胺、后者曾一度被一些工作者鉴定为L-亮氨酸,但另一些工作者则鉴定为酪胺。酪胺是由酪氨酸脱羧形成的,而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在DDT处理下增加。本文对各种神经活性物质的关系及它们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这些活性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调节生理活动的功能,但超量存在时,反而引起不正常的生理改变,甚至引起中毒与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的化学成分,运用柱色谱的方法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假海马齿醇(1),角鲨烯(2),4′,5,7-三羟基-6,8.二甲基黄酮(3),(R-)-8-甲基柚皮素(4),N-香豆酰酪胺(5),N-香豆酰章鱼胺(6)和胡萝卜苷(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